供求错位 结构失衡
2017-05-17
数据好看,舆论却连年呼喊“史上最难就业季”,年年就业年年难。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起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6年工作时提及,“就业增长超出预期。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
数据好看,舆论却连年呼喊“史上最难就业季”,年年就业年年难。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何文明认为,大学毕业生要谋一份职业并不难,难就难在是不是自己中意的职业。他说,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结构性难。
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本科四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的教育周期,导致学校专业设置决定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旧的职业被淘汰,新生的职业需要补充人才,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業,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文明说,结构性难还表现在不同专业有差异,譬如有些文科类专业相较工科类专业就业难,原因是对口岗位相对少些。
高校培养模式失衡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
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通过这种救火的方式来进行短期发展。这种现象反过来又造成了各大院校的培养模式变成了企业缺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从而造成了同一个岗位人才过多,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何文明认为,现在大学专业设置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些专业设置确实缺乏需求调研和前膽性,造成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此外还有一个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问题。比如,按理来说,本来应用型人需求大,但很多本科院校,不论一本、二本还是三本,都按学术型人才要求培养,造成有些学生毕业时既达不到学术型要求,又不具备应用型能力,大学毕业就待业。”他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等于职业培训,只培养一技之长。何文明表示,本科应用型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不但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此外怎么做会更好。只有掌握了一定理论,才能获得工作能力的迁移。“理论性、实践性应该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征。只重理论,就会陷入研究型、学术型培养模式,只重实践性就会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翻版。”
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则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是最活跃的,高校教育是追不上其脚步的。大学生需要在学校里获得的不是某一种已知的知识,而是通过捕捉和获取迅速发展变革的科学技术,掌握对新事物观察和学习的方法,获取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可迁移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如何提高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敏锐度,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跟随技术发展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乃至不断培养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显然更重要。
就业难,难在准确自我认知和定位
何文明认为,除了客观原因,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即高不成低不就。
陈宇则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就业难与不难不是绝对的,关键是看自己。”他表示,“我们现在对于就业的概念判定还比较简单,和一个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才算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社会活动平台和工作平台越来越便利,将来工作的形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就不再以签约作为就业标准了。”
在陈宇看来,大学毕业生在中国青年就业群体中属于最强势的群体,对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心理预期与实际的落差是造成一系列就业难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大部分人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是从家门进校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对职场中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理所应当认为工作就该收入高、待遇好。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导致热门岗位竞争激烈,而越需要人的基层岗位越是没人愿意去。
陈宇强调,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有两条要特别注意:第一是要和实际结合,在工作中认识社会、了解职场,放低身段,调整心态,真正走到基层工作岗位,了解职场尺度中的自己;第二,在熟悉了工作情况和所属专业领域后,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变化,敏锐捕捉新信息和新技术,迅速熟悉、掌握新事物。
“工作是双向选择,人家观察你,你也可以观察人家。”他建议不妨先就业后择业,先到职场上“混”一下,多经历多看看,逐步找到最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