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又是一个局
2017-05-17
中国的企业与资本都不擅长进入到一个非原有经验的世界,于是不断在一个已有的熟悉的资本模式中兜圈圈。
共享单车之后,当前共享充电宝开始又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十几天内,包括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等共计5家企业获投,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过20家机构入局。
共享充电宝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风投?
在投资人看来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共享单车火了。充电宝跟单车一类比,盈利模式都是直接复制,基于押金的现金流操作。
而且充电宝单品成本低,线下铺设的场景更多,有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电影院、餐饮、酒吧、游乐园等。可以主打机柜也可以是充电接口。更诱人的是,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乍看之下,比共享單车更有前途。
当然想象很美好。如果时针拨回去两年,这种共享充电宝的点子,估计会吓跑投资人,因为它一点都不性感。但它为何符合这届投资人的口味呢?
因为,在滴滴、共享单车之后,这一届的投资人事实上更多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怪圈,当前的创业项目加个共享应该是投钱的必要的标配了。
当前在资本驱动下的创业项目竞赛的规则几乎都程序化了:人为制造风口,拿钱砸护城河,快速铺开规模化,用免费低价换市场,用速度搞死对手,迅速在各个城市规模化,之后找准接盘侠。当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创业空间越来越小,当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就是通过不断砸钱在低成本的线下设备上,比拼线下运营效率,制造大量的低端硬件垃圾抢夺线下流量入口。
投资人可能并非没有意识到不能拿单车与充电宝简单类比去看损耗率;也不是不知道当前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充电宝可能也将被消灭;而且流动性差的硬件如充电宝其实并不适合拿来做共享……
曾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赚想赚钱的人的钱最容易。
投资人想赚钱,创业者想赚钱,就像共享单车大战一样,至少自行车生产厂商是赚到钱了。这一波想赚钱的投资人的钱,应该就被充电宝厂商给赚了。
因此,当前几乎所有的共享经济模式都进入到这样一个怪圈:不需要有技术含量、盯着成本低、没有技术门槛、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又有一定需求存在的单品硬件,方便快速铺货、迅速用资本推大规模。这些套路,事实上并不利于当前科技领域创业公司的发展。
这届的投资人是很焦虑的,互联网领域多少独角兽都错过了,但幸好现在还有共享经济。
而当前的资本方有一点是看清了,在当前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中,他们的力量比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更有效率,能推动线下共享类项目更快速地做大。所以资本的赌性与亢奋开始展露无疑,而且自认为如果迅速做到行业第一,赔率很低,因为滴滴就是成功的先例。
中国的企业与资本都不擅长进入到一个非原有经验的世界,于是不断在一个已有的熟悉的资本模式中兜圈圈。
这一波共享模式的危机都在于重资产模式。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资本驱动的生意会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数量型增长并不能带来质的提升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不可控的成本黑洞以及给城市的环境与公共资源侵占带来巨大的负担。一旦烧钱投入终止,资金链一断,危机会很快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