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的阿里月亮西沉的地方

2017-05-17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波斯藏文吐蕃

一切功利的追求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最终要达到精神的自由,

重视和谐和意趣盎然的发展,

重视真和美。

这就是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

藏族的传统与现代化研究的原因。

今天,曾经的阿里似乎已成为荒原的代名词,既没有什么大城市,也看不到更多的人影。在这块3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只有六七万人口。面积相当于内地的很多省,人口却还不到内地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村。如四川的温江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早就超过了400人,而这里平均每5平方千米才有一个人,有大片无人区。

由此绝难想象这里1000多年前存在过闻名西藏的五花八门的王国、部落,有的势力还很强大。

在踏入阿里这片神奇的土地之前,我翻阅了大量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看了《拉达克王统记》、斯汤因的《西藏文明》、杜齐的《西藏考古》、罗伯特·维他里的《古格普兰王国》(The kingdom of Guge Brown),本教中有关象雄的记载,藏族古格堪钦·昂旺扎巴的《阿里王统记》和《红史》、《青史》、《白史》以及很多考古报告。从中得知,阿里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辉煌灿烂的历史。

到西藏西部的阿里考察是我多年的梦想。记得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久,白发苍苍的王森教授拿着一幅西藏地图给我们上藏族古代史课。当他手上的铅笔指到阿里时,双目紧盯着我们说:“这里有很多历史的空白。”

说到阿里的历史,人人都要提大小羊同,

但大小羊同究竟在何处,是否就在阿里,

至今也是一个疑问。

不过据专家考证,《通典》所说的大小羊同与古代的里外象雄大概都在以今天的阿里为核心的位置。大羊同位于和阗以南,由西向东绵延约千里。小羊同在大羊同以西。在吐蕃统一青藏高原之前,阿里一带不仅有势力雄厚的大小羊同,还有与吐蕃王朝关系密切的勃律。据说公元740年,吐蕃的公主嫁给了勃律王为妻。《册府元龟》也有记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神兵八九万。”可见大羊同地域广阔,兵强马壮。而吐蕃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征服大小羊同,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一会儿使出联姻一招,一会儿进行军事征讨,反反复复多次,“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之隙地。” 大小羊同覆灭之后,吐蕃军队中还有羊同的痕迹。两部唐书的吐蕃传中几次提到大小羊同,还说在9世纪中叶,吐蕃曾征集8万苏毗、吐谷浑和羊同的士兵去保卫洮川。直到吐蕃王朝崩溃,大小羊同之名才消声匿迹。

此外,古老的阿里西部还有一个悉立国。吐蕃史书、《新唐书》、《册府元龟》都提过它,说它“有户五万,神兵五万”,大致在吐蕃的西南地区,即冈底斯山以西,克什米尔以南,“羁事吐蕃,自古未通中国。”“男人以缯彩缠头,衣毡褐,妇人以辫发,著短褐。”“死者葬于中野,不封不树。”而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正在武装争夺的克什米尔,古称“乞失密”,公元4—8世纪佛教文化在这片西域之土高度发展,对藏族的古代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印度的许多高僧曾途经克什米尔进入西藏传教。藏族也曾派出不少名僧前往克什米尔留学。据《旧唐书·吐蕃传》,其地“兵马复多,土广人稠,粮食丰足”。大约公元709年,悉立国国王被吐蕃大将俘虏;稍后至737年,大小勃律也归降吐蕃。历史上这一带以出产羊毛绒,即开司米而闻名天下。

從大量藏汉文史书及人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片世界屋脊之屋脊,并非从来就如此荒凉。在古代,它既与犍陀罗和乌苌国(斯瓦特)接壤,又与该地区的小国毗邻,古老的希腊、波斯和印度文明就从这里传至吐蕃腹地。这里出现过象雄等繁荣昌盛的文明古国。藏文史书《玛法本错湖历史》《世界地理概说》等都有有关象雄的详细资料。《世界地理概述》称象雄分为三个部分: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冈底斯山以西三个月路程以外的地区为外象雄,越过了今天的克什米尔,直接与波斯接壤;中象雄在冈底斯山以西一天的路程之外,东与吐蕃接壤;里象雄以穹保、泸湖山为中心,包括今天阿里的大部分无人区和那曲地区,以至安多地区,包括霍得三十九族和甲得二十五族。当时的象雄远远超出今天的国界,由十八个国王统治,拥有众多城镇、部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阿里无疑是象雄故地。

著名的本教史书《世界地理概说》说,吐蕃的第一代至第八代赞普,都从象雄地区请过本教的巫师到雅砻地区传教,或为赞普治病。松赞干布的五位妃子中也有一位是象雄国王的公主。尽管今天的藏文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形成的,藏文史书说松赞干布之前无文字,《册府元龟》也说“其礼治无文字”,实际上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正式的藏文文字创立之前,已存在一种近似藏文的文字,即象雄文字。据见过有关珍藏品的边多、张鹰撰文介绍,札达县一位著名的藏医藏有“斯文”、“象雄文”、“藏文”和“梵文”相对照的古书。一些国外学者已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965年出版了《藏语象雄语辞典》;法国的斯坦尔在《本教的象雄语》一文中声称,藏文就是根据象雄文而创造的,他还认为象雄文与梵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意大利学者朗卡罗布还成立了一个象雄研究所。

阿里从相当古老的时候起就向四邻开放,

在古代中国与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经考证,早在唐代,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陆路。从甘肃、青海、新疆再到西亚的丝绸之路已广为人知,其实还有另一条走的人较少,但确实存在着的陆路,那就是从四川西部经玉树到吐蕃,再经小羊同走向西亚。这条路也可到达当时的波斯,是西藏和波斯之间文化交流的孔道。长期以来,因《西游记》的影响,人们有了这样的印象: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出使西域是沿丝绸之路而行的。但根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的内容来看,玄奘是从阿里进入印度的。随后,走过这条路的僧人还有道希、玄台、道却、道升、玄惠等。现在这条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已有人称它为麝香之路。其实麝香算不上这条路的代表物,因为当时麝香在交往的几个国家中算是大路货,用不着千里迢迢地进行交换。也许称为珠宝之路更为恰当。据古代藏文文献记载,一个名为“大食”的国家很早就与藏族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所谓“大食”,一些人包括我自己认为就是过去的波斯,现在的伊朗一带。最早大食只不过是这一地区一个部族的称谓,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的兴起,逐渐形成一个以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西班牙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史称大食国。中世纪时,大食国对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的科学文化发展影响甚大,同时与中国西藏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据敦煌有关吐蕃历史的记载:公元732年,“大食与土骑使者均前来赞普王庭致礼。”一些藏文文献称“西方月亮落下去的地方,有财宝大食王”。很显然,唐代及其以前,“大食的财宝”无论是些什么,都曾经过阿里地区输入西藏,其中包括被藏族人民视为奇珍异宝的料珠、藏红花等。那里是藏族地区很多珠宝的来源地。《智者喜宴》提到松赞干布设宴招待大食等地的使臣。《大昭寺志》也说“天竺、汉地、大食及格萨尔等诸大王对松赞干布表示尊敬并献宝物”。

建立于公元前550—前330年的波斯帝国,到了公元前226年至651年,又建立过萨桑王朝。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西至罗马。到了公元5世纪后期,波斯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甚至有波斯人住在中国。因而到了唐代,西藏(当时为吐蕃)的一些风俗习惯,还明显带有波斯的风味。近代著名的藏族史学家格灯曲更敦群培的《白史》说:“彼时(指唐代)其他国家与西藏关系最多者,厥为波斯等国。尔时波斯国中,非但盛行佛教,即哲理等学说,也无能比较彼国者。故西藏之王臣,似皆学波斯国之风俗。传说松赞干布以红绢缠头,披彩锻之斗篷,著钩尖革履等,亦皆同波斯之风俗……阿里拉达克处,直到现在传为法王后裔者,于新年等节会,谓是往昔王之服饰,戴一顶赞形之帽,其顶细长角上有长寿佛像,用红绢缠缚,绢端于前交错等等。”所以布达拉宫、大昭寺所供奉的松赞干布像头上戴的帽子明显不是藏式的;唐朝宫廷画家阎立本(627—673)画有一张和亲图,画上吐蕃大臣禄东赞那华丽长袍上缀有联珠花纹,联珠相对称,并绘有小鸟及其他动物。松赞干布还邀请过一位印度医生金刚幢,一位唐代医生和一位大食(波斯)的拂林医生噶列俄赴藏。但只有“古希腊医生”噶列俄被任命为太医或医师长。后来金城公主于公元8世纪重新推动印度和汉地的医学著作翻译时,她又从拂林请来了一位医师,名为毕齐参瓦西拉哈,这个名字明显有波斯文的痕迹。这位“赞普的贵人”也被任命为太医,并享有坐在中央一块高级地毯和被其他人尊敬的特权。而今著名的藏红花,藏语叫“格格”,还有小茴香、肉桂等,实际上最早并不是西藏的产品,而是古代波斯人擅长栽培的植物,现在藏语对这些植物的称呼就是从波斯语中借来的。

石泰安先生在《西藏的文明》中称,“在班公湖附近的昌孜还有一些用藏文、龟兹文和粟特文所写的沃教碑文,其时间肯定为公元9世纪。勃律地区和勃律语如同象雄地区和大食语(伊朗、阿拉伯)一样,它们在有关本教和莲花生上师的传说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看来这片外表荒僻的土地,实际上从相当古老的时候就开始向四邻开放。直到现在从阿里发现的许多文物如岩画和动物纹饰等,经考证是公元6世纪古格王朝兴起之前的物品,它既不属于象雄,也明显不是古格的遗物,只能说来自于另一个更古老的民族或部落,到底是哪个民族或部落呢?如此等等,各种文献上留给我们有关阿里历史文化的疑问太多太多。

猜你喜欢

波斯藏文吐蕃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