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思考
2017-05-17朱则平
文|朱则平
基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思考
文|朱则平
本文将当下几种高中艺术类学科核心素养与“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进行了比较,表明“四元综合”理念基本等同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实施器乐教学即为实践“器乐化”教学,但在器乐教学中却依然要全面体现“四元综合”理念中的四个基本元素方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器乐教学。这样,中小学器乐教学才更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普通公民的要求。
核心素养 四元综合 器乐教学
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为推进中小学器乐教学带来动力
从2015年12月至今,我国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具体为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这是我国又一次新的大规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本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是从“三维目标”时代走进“核心素养”时代。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那么,何为“核心素养”呢?简单而言,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应获得的能体现学科属性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共识。当前,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地区)掀起了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纲的改革。
让我们来看看本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几门不同的艺术类新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4个方面:1.艺术感知;2.创意表达;3.审美情趣;4.文化理解。
(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为三条,即1. 审美感知;2. 艺术表现;3. 文化理解。
(三)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五个,分别为:1 .图像识读;2.美术表现;3 .审美判断;4 .创意实践;5 .文化理解。
我们从上面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可以看出,三者间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如美术课程标准的“图像识读”就非常典型。
(四)“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
“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即: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母语以及器乐化的教学,四者相互融通、交织整合,并提倡本学科与其他姊妹学科进行综合,让学生形成良好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将“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中四个音乐教育基本元素与上述几门高中新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一下比对,不难发现,“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其实就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只是以往并没有冠以“核心素养”的概念而已。
“课标”或理念 核心素养表述艺术“课标” 艺术感知 创意表达 审美情趣 文化理解音乐“课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美术“课标” 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器乐化(最重要的音乐感知元素) 创 造 审 美 母 语 (器乐化)
纵观“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其中的“审美”、“创造”都可以在现在高中艺术类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中直接对应。而“母语”则可以与新的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对应,器乐化”元素则是音乐学科中可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相媲美的一条核心素养,它充分体现了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学科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教学的特点,二者均具有浓厚的学科本质特点。由此,我想来谈谈音乐教学“器乐化”的意义。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器乐化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士.墨索尔曾说:“器乐教学是通往音乐学习最好的桥梁”。事实确实如此,学习乐器本质上就是学音乐,因为学习乐器能使学生形成音乐联觉,即音乐的听觉(听音、听音乐)、音乐的视觉——读谱,音乐的动觉——乐器指法,三觉联一即形成音乐的联觉。这正是学习音乐应该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
学习乐器的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成功感、形成坚韧的意志力等等;学习乐器亦可以让学生接触中外古今不同的音乐文化,既可学习祖国民族音乐母语,又可以接触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音乐文化,形成对祖国音乐文化的认同和对异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在器乐即兴演奏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较高的创意表达素养;器乐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奏素养,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本人于遂提出“人人竖笛、人人合奏、人人高素质”理念,这个理念得到老师们的赞同。
总之,在中小学开展器乐化的教学既是体现“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器乐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开展器乐教学也要全面实施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当我们认识到器乐教学的重要性以后,是否只要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开展器乐教学就一定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中小学的器乐教学,由于其特定的对象是普通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各行各业的接班人,其器乐教学的乐器种类、器乐教学的内容选材、器乐教学的方法、模式等都至关重要。所以,虽然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器乐课或开展器乐教学值得称道,但开展器乐教学又并不完全等于就能体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
比如:在普通中小学的课堂音乐教学中,采用低劣的乐器(音高不准确、音色怪诞)本身就有悖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会严重地损害孩子们的耳朵,导致音乐听觉的“残疾”;比如:教学采用没有元素性和艺术化的配器的乐曲,对学生进行不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大齐奏;比如:教师缺乏教学的艺术,只会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训练,不讲究对乐曲内涵的理解,不投入情感进行音乐表现等等,这些就有违“审美情趣”或“审美”核心素养的要求;
比如:排斥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特别是排斥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母语,而采用体现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素材编写的器乐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这就违背了“文化理解”或“母语”核心素养,甚至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比如:不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征,只进行所谓的“专业化”的重复训练,进行丝毫没有学生创意表达空间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器乐学习的厌烦或抵触情绪,这就违背了“创意表达”或“创造”核心素养。
以上所述虽属器乐教学,但不能称其为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
四、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体现“审美”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
1.要注意乐器的发声美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器乐教学应该非常关注教学的审美因素。从教学生学习乐器的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注意美感。在器乐教学中,我们从刚刚教学生学第一个音开始就要追求音色的美感,这会影响到他的音乐审美观,影响他对音乐美感持续的追求。也许有人会说我国国民对噪音也很喜欢,这是一种民族的音乐审美习惯等等,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在进行旋律性乐器教学时,还是应该追求音质清纯的乐音之美,即便是演奏噪音打击乐器时也是有对其最佳发声美感的要求的。
2.要让学生享受合奏之美
进行器乐教学时,应注意从入门就要开始让学生进行合奏,而且无论是初学阶段还是在提高阶段,都应注意合奏乐谱要有很好的配器,使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合奏之美。我在多年前曾提出“人人器乐、人人合奏、人人高素质”的口号,就是希望学生从初学乐器开始就进入合奏练习。记得我于2000年访问德国时,曾在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市政厅广场欣赏了一场由三千多名普通市民组成的木笛合奏音乐会,其中不乏年近八旬的老翁和七八岁的小童,那合奏之美让我至今难忘,德国普通市民的合奏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联想起德国人在机械和精密仪器制造方面为什么那么严谨有序,是否与其在音乐上的密切配合有关?若我们在器乐教学中精心培养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合奏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对合奏之美的追求,那么孩子们将从合奏素养的提升进入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与人协调和合作的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人文之美更是我们期待的。
3.要以情带声、追求乐曲的内涵美
“以情带声”似乎是专指歌唱表现的,其实不然。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在演奏音乐时一定要理解乐曲的曲意及其内在的情感要求,再将它表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俞伯牙与钟子期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即说明了这一点。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他的知音好友钟子期都能深刻领会。这里,钟子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自不用说,若俞伯牙没有能将音乐的内涵美表达出来的话,那钟子期又将如何感悟呢?所以要提示学生在器乐演奏中应该在理解乐曲内涵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带声,把自己的情感贯注到乐曲的演奏之中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既是音乐美的创造者,又是音乐美的欣赏者,使得器乐演奏的实践过程又成为音乐之美的欣赏过程。
4.器乐教学应该有教学艺术之美
器乐教学本属于艺术教学,可是有的老师的器乐教学却严重缺乏教学的艺术,其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训练让学生感到比数学课还枯燥乏味儿,学习兴趣尽失。这实际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太缺乏美感。曾有人介绍某位钢琴琴童,因厌于学琴,居然拿菜刀把自己的手指给剁掉了。这是一个悲剧,责任在于钢琴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若要在学校教学生学好器乐,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
(二)体现“创造”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
新的高中艺术类课程标准有一条核心素养“创意表达”,“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亦有“创造”基本元素。在器乐教学中都是可以很好地体现此条核心素养的。爵士乐是一种真正属于美国的器乐表演形式,它被美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作为一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占有着一席之地,实际上就是因为其即兴演奏非常被音乐教育家们看重。而无独有偶,在流传于全世界经久不衰的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当中,其器乐即兴演奏也占有极大的比重,奥尔夫认为如果要让学生能够唱得好、奏得好,首先是要让学生热爱音乐,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融合到音乐中去。该教学法不要求学生对老师传授的一首乐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什么国际上多种教学法都如此看重即兴演奏呢?这是因为器乐即兴演奏对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这些教学法的创建者们都没有将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唯一的可怜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加追求其对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我国古代琴的传承教学由于缺乏准确的记谱,采用文字记谱,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成为减字谱,实为指法谱。由于这减字谱无法准确记录完整的琴曲,故演奏者要通过打谱才能把琴曲演奏出来,这种打谱也就是即兴演奏。打谱虽然是无奈之下的举措,但它客观上却培育了古代琴演奏家们即兴创作的能力,相信对于形成不同风格的古琴流派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富有创造意味的器乐教学却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反观我国现今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很多人在器乐教学中往往是非常看重机械重复的枯燥训练,注重于依样画葫芦的模仿式学习。这种方式无疑是限制了儿童的思维,禁锢了儿童的音乐创造,与当前党和政府提倡的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中小学的器乐教学中应该大力发展即兴演奏教学等有利于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器乐教学方式。
(三)体现“文化理解”(母语)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
通过器乐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接触世界多元的音乐文化是十分方便的。关于这方面我有如下的思考:
1.要选择合适的乐器
怎样才是合适的课堂教学乐器呢?一是音色美;二是音色中性,易于集体演
奏;三是具有固定音高,能帮助儿童提高音乐听觉;四是自成体系,声部齐全,便于合奏;五是律制科学,便于转调,便于演奏不同民族、不同律制的乐曲。如八孔竖笛(或称为木笛、直笛)就属于这样一种方便、实用、独特的课堂教学乐器。此外,还有口风琴等多种乐器可与之配和进行教学。正因为此,欧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选择其作为最佳课堂教学乐器。
2.要选择多元文化的器乐曲目
仅仅选择最佳的乐器还不够,选择多元文化的器乐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采用多元文化背景的器乐教材(乐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欣赏和实践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熟读多元音乐文化的“唐诗三百首”。这样,他才不至于把自己定位于西方单极的音乐文化之中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要让学生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产生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避免在自己的国家却被教育成为音乐的“香蕉人”。因此“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中的基本元素“母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3.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器乐传承的方式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器乐传承方式也不尽相同,体验这些
不同的器乐传承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理解过程。如中国民间的口传身授方式,对于某些特殊的技法或旋法的教学有着独到的作用;印度的器乐传承也有类似的方式,如印度的横笛班苏里没有按键来发出高调音或降半音,所有的变化音和微音程,乃至印度古典音乐里至关重要的如降滑音和其他修饰音都需要通过独特的指法技巧来完成,这也需要采用口传身授方式来完成;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借鉴人类母语传承的小提琴教学法也颇具特色。通过对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器乐传承方式的学习与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文化。
以上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器乐教学的若干思考仅仅是从几个点切入的思考,尚未能全面论述,有待进一步探讨。
[1]部分普通高中艺术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2016.
[2][美]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日]铃木镇一.《爱的才能启发》邵义强编译,[M]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基金会,1991.
[4]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 武汉.1997.
[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
[6]朱则平.《基础音乐教学应该走向器乐化》[J]广州,教育导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