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刹梵音中穿行的历史精神

2017-05-17阮雪芳

岭南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刹梵音旷达

文|阮雪芳

古刹梵音中穿行的历史精神

文|阮雪芳

天色蒙昧,我穿过干净古朴的牌坊街,来到开元寺外面,等待最初的钟声响起。开元路的灯光,淡薄、轻逸,似世界的胞膜,也像一层袈裟,披落在开元寺厚实的围墙,所有白昼里跃跃欲试的生命底色,在这里变得沉稳、充沛而虔诚。开元寺的宁静,是潮汕大地上的一汪年轮,裹在日月星辰里,幽深凉澈,抚慰熙攘俗尘中的心灵。当夜色进行蒸发,时间开始了断裂,众生的肉身缝合大地的缺口,开元寺仿如一个梦境,纯净旷达,有不同寻常的能量从远方注入。

钟声传来,第一缕梵音袅袅升起,回声击荡之处,夜色消隐。我思量着最早的敲钟人,如何在沉宏的钟声中,感悟人生的澄明与悠远。大钟共鸣108响,意味着断除人生108种烦恼。钟声悠长,仿如另一个圆融浑厚的太阳,与从东方徐徐升起的红日遥相对应。这时,一个人力三轮车夫从古城的巷子里转出来,轻捷地掠过我的身边,寺院大门打开,他回头一望,沧桑的脸孔分解时间也折叠时间。刹那,我有了时空的恍惚感,一座寺院的轻与重,穿过整座城,寒暑春秋,穿越所有年月,重返东方的隐喻,不朽智慧的原点。一千多年的钟声,在历史的深处回响。

公元738年,唐玄宗下诏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各州郡敕建寺院,潮州开元寺即其中之一。“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这座前身为荔峰寺的寺院,以被命名的形式连接起前身与后世,鼎盛的香火,庄严的圣像,述说天地自然和时间生命关联,在完整又碎片的历史演变中聚拢着爱与善的信念。经历代修建,凝结了宋、元、明、清的风格元素与艺术特色,浑厚朴实,精美壮观,置身其中,古朴的建筑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声影交汇,活色生香,又沉潜如海,包含璞玉一样的岁月,闪烁出令人舒适的微光。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虽没有大川阔原,贞刚骏马,却有桥头曲水,清绮秋兰,细腻雅致与慷慨情怀兼具,千年来有人间关怀的开元寺,不似诸多名刹依山傍水,却于闹市中独得一份清静。开元寺与牌坊街比邻,再过去是澈净的韩江,一如白绸绵延穿城,时光浮升,多少朝代,多少人物消逝其中,大地上的粮食一茬一茬地收割,历史还在迁徙的风中生长。经久不息的梵音,在尘世中闪烁,隐匿于时间低沉有力的声部,唤起历史的记忆。

1765年,开元寺方丈静会大师,80岁高龄,却葆有比庸常生命更加恒定的信心,他将对佛的虔诚和百姓福祉的祷告,化作风霜雨雪中坚定的脚步,为求《大藏经》,历尽艰难险阻前往北京。当时,清朝共刻印了100部《大藏经》,先后颁赐给名山巨刹收藏,用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刊行,堪称中国木版印刷精品,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刻书版,这使得经书弥足珍贵。宗教的伟岸沟通王权的纽带,乾隆皇帝被其虔诚感动,特赐雍正版的《大藏经》一部给开元寺,和硕庄亲王也题“宝洲金界”四字匾额,赐与开元寺。

虔诚以独特的细节暗藏无限活力,因此,被纳入一种人类智慧与历史精神,而静会大师的虔诚与智诚法师闭关三年刺舌血写经为民祈福的虔诚是一致的。

抗日战争期间,开元寺住持智诚法师目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深发大愿,在庵埠镇灵和寺闭关刺舌血为墨写经,以祈祷世界和平。智诚法师闭门写经时,不与外界接触,饭菜都由窗口出入。他每日清晨礼佛,用备好的消毒刀片刺舌取血,日写千字,笔笔精到,一丝不苟。一次,侵略者践踏到庵埠镇,四处掠夺,日本小队长以为闭关室定然藏有珍宝,遂破门而入,最后,却深感智诚法师刺舌血写经的虔诚,行了武士道的礼并退出,使珍宝文物得以保护。不久,智诚法师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2余万字,字字端楷,笔笔遒劲。至今,《大藏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珍藏在大雄宝殿北面的藏经楼,是开元寺镇寺之宝。

两位大师皆以“诚”作为修行的方式,“诚”如同一道银亮的光线,一个持以致之的细节,一种非同寻常的力道,《礼记》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抵达圆融精神的根本,这与华夏传统文化中包融万物之道相互应合。

世间的嚣嚷一次次退场,宁静的岁月也将许多人和事隐去,厚实的寺门敞开,迎接拜谒者和俗世忧烦愁苦的心灵。敞开是一种态势,汇聚荒凉的光阴,也汇聚芸芸众生,敞开是一种隐喻,使卑微、庸碌、脆弱的生命看清了来路与去处,不是遁世,而是重新安置了失序的生活和无可依附的心念。

寺院之外,匆促的脚步、晃动的面孔、搜寻的眼睛、寂寞的身影,像滚滚江水从身边淌过,寺院之内,匍匐在佛前的身体,那渺小与尘埃同在之躯,那高贵和菩提同仰之心,在恬静中聆听,古刹梵音似另一场逾越时间、生命、尘世的清水,漂洗过我们的灵魂。

我走进开元寺,于菩提众多叶子中,分辨着跟我一样带着朝圣之心的一叶,所有树叶静谧地舒展,蓝天下脉络清晰,偶尔几片叶子飘落,当我低头,一片叶子轻轻碰触了我的肩膀,金色、洁净,仿佛落到低处的翅膀,它触到了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缔结的本质,空灵、朴素,却葆有自然高贵的禀性。钟声祥和、悠远,显现的旷达圆融为心灵提供一种抚慰,以及蕴藏被日常生活忽略的启迪。在天王殿、大雄宝殿前有唐代大小石经幢四座,是开元寺始建时所造。上刻《尊胜咒》经文,由于年久剥蚀,大多模糊不清。石经幢描述着岁月的记忆之力,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刻记、模糊,又以轻捷的方式容纳下自由的追思,一个个逐渐模糊的字迹里,多少膜拜的心,多少众生之手掠过,那布满忧烦、劳苦和欲望之手,静止而紧张,手心里的生命线深深地注视着,信仰的虔诚以另一种力量把世界放置于旷达的善境,在宗教的宁静包容下面,蕴藏一个旷达博大、能量充沛的世界。

香火不断,琅琅梵音,曾被遗忘的记忆,在这里一一呈现,大云版、千佛塔、陨石香炉……目遇与心感,那些经时光洗礼的文物告诉你民族的根性。

明代以后,潮汕地区很多人漂洋过海讨生,从艰苦劳工、扎根异国到事业兴起,漂泊、默化、寻根,生活无数的投影,生命无形的回声,内里依然澎湃是古老而显捇的中华血脉。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元寺修建时得到了华侨的慷慨捐资,古刹又恢复其精美壮大。开元寺也成为海外华侨回潮汕寻根访祖的必到之地。可以说,开元寺是一个百姓宗祠,凝聚民族根与魂的记忆,而华侨对祖先的恭敬,对华夏文化的的虔诚,如同对血脉传承一样,葆有图腾式的崇拜和坚守。

寺院看似远离尘世凡俗,却于超脱中具有创建或永久保留某些东西的情感力量,牌坊街与开元路上游人往来,嚣嚷如梦,开元寺内,古老的乐种——典雅的庙堂音乐响起,僧人身披袈裟,吟诵佛经,在世间嚣嚷之外,完成着另一番虔诚恬静、智善化境的心灵对话,古刹梵音讲述着历史的清寂,袅袅香火接通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而无论是人性、神性、根性都一致地指向谐美通达的文化守护。

猜你喜欢

古刹梵音旷达
罗海涛作品
寒流
古刹钟声
深山古刹
阔别三十二载两位少林高僧古刹重逢抚今追昔参禅讲经言武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梵音永传·佛心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