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未成年人宣教工作应实现五个突破
2017-05-16徐津
摘 要: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博物馆作为社会宣教“前沿”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实现社会引导教育环节的重要平台,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可塑性强、求知欲高的特点,但也有理性认知能力较差的弱点,把未成年人宣教工作作为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心和主体,既是社会职责所在,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博物馆应立足实际,把握定位,整合资源,开拓思路,在宣教内容、形式、理念、载体和素质上实现五个突破,从而适应当前未成年人教育的需要,切实提升宣教实效。
关键词:宣教工作;未成年人教育;五个突破
1 宣教内容的突破——以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培植活力
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载体,只有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展览,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使未成年人从中获得裨益。诚然,不同的博物馆形式内容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由于馆藏资源和地域的限制,创新能力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博物馆审时度势,善于利用自身优势,认真分析观众需求,既要深入挖掘基本陈列中的新内涵、新亮点,又要相继开辟与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相关的新题材、新专题。
宣教内容的突破,还要结合社会和学校教育重点,推出相应的展览,实现重要宣教项目的联动和共振;同时,博物馆还应结合中小学校的授课内容,推出同步或补充性质的展览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机深化,对课堂未涉及的空白点进行补位,唐山馆近年来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既添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又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2 宣教形式的突破——以鲜活生动的展教方式增强引力
如果说展览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生命线,那么陈列形式和水平则是这条生命线的脉搏,再好的展览项目,如果陈列手法呆板、方式单一,一向以老面孔、老模式示人,则会使宣教效果大打折扣,对活泼好动、感受新奇的未成年人观众更是如此。因此,博物馆应立足未成年人的固有特点,对陈列、展教形式精雕细刻,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展览形式,使其吸引其中、参与其中、得益其中。
首先,应着力提高各类展览对未成年人的兼容性。由于未成年人对复杂内容的接受能力有限,对一些面向普通观众的展览或基本陈列,应在不影响陈列效果的基础上兼顾未成年人的需要,尤其是关注一些细节问题,如对生僻文字进行注音解释;对说明文字做到易于理解;对一些重要图片进行分解说明,或进行立体复原等,从而达到老少皆宜的宣传效果。
其次,应着力提高陈列手段的生动性。在展示艺术上要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和立体化,展示手段上要广泛运用“声、光、电、影”等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动态演示,增加小观众的兴趣,引导小观众的思路,如许多知名博物馆采取的环幕电影、蜡像复原、电控自动模型、电子触摸屏讲解等技术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应着力提高陈列内容的互动性。针对小观众喜玩好动、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博物馆应结合陈列内容,开发互动游戏和活动,变单调的静态陈列为有趣的互动参与。如对陶器制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模拟,请小观众自己制作;对国宝仿制品进行拼装组合;对战争场景进行沙盘模拟,由小观众指挥对阵等等。通过互动的宣教方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小观众参与其中,喻教于“玩”,让他们在玩耍和动手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兴趣、提高思想修养。
3 宣教理念的突破——以共建双赢的交流合作扩大外延
学校、家庭是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两个层面,加强与学校、家庭的有机交流与合作是博物馆延伸未成年人宣教外延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多数博物馆与学校、家庭的共建合作活动往往停留在专场展览、减免门票等表层内容上,对此,博物馆应切实更新理念,探询深化合作效果的新方式、新举措,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进程,活化教育内容。
一方面,博物馆应与周边中小学校建立密切的馆校合作关系,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共建活动。根据展览内容和时间,适时举办流动展览,送展入校。近年来唐山博物馆的充分发挥馆藏优势积极推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纪念馆可以结合展览宣教题材,邀请学校在馆内组织入团、入队或公益性宣誓活动;此外,还可以从学生中选拔义务讲解员,使其了解、认识和参与博物馆宣教工作,在锻炼中学到知识。通过以上延伸服务,互动教育,使博物馆、学校两者的教育功能相互交汇和延伸,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广大学生书本以外的知识,将使博物馆切实发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增加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4 宣教载体的突破——以多种多样的宣传媒体拓展时空
博物馆展览有其空间和时间限制,如果仅是以“馆”和实物资源为载体开展宣教活动,其覆盖面仍难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前社会,博物馆必须充分借助未成年人经常接触的各种媒体,“为我所用”延伸博物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首先,要注重对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运用,这些媒体覆盖面广,多数未成年人均能广泛接触,以之为媒介进行宣传,将有利于博物馆提高影响、扩大宣传面。在传统媒体的利用中,博物馆可以立足本馆资源,依托少儿频道电视节目或青少年报刊等载体,开办专栏或专题,以定期讲座的形式宣传历史、科普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文物风采,由于这些形式经过精心编辑,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于一體,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往往能使小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甚至超越真实的感受。
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尝试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网页设计和多媒体方式,系统展示博物馆的风貌和藏品,虚拟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同时还可以链接背景知识,使小网迷不断拓展知识视角;另外一些网上竞赛、专家答疑等互动形式也将有效调动小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5 宣教素质的突破——以扎实过硬的宣教队伍提升水平
丰富宣教形式、提高宣教水平,提高讲解和交流基本功尤为重要。因此,博物馆应通过引入人才、组织培训、交流提高等方式不断提高宣教讲解人员的学识水平和讲授能力,建立一支高要求、高标准、高素质的宣教队伍。
讲解人员应当深刻领会展览内涵,并通晓陈列内容中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鲜明、内容准确、表达生动的讲解,针对未成年人观众,拟定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讲解词,避免空洞单调的说教式,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小观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还要把握小观众心理,合理运用讲解技巧。在讲解过程中,讲解人员应当及时感知和捕捉现场气氛和需求,视不同情况,采取演讲式、介绍式、交谈式的讲解并“因人施讲”、自由切换,以提高讲解的吸引力。
生动精彩的讲解,能够成为整个展览的一个有机部分,增强展览内容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直观宣教的效果。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是博物馆永恒的课题,也为博物馆宣教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文物局提倡的“三贴近”原则,博物馆应当立足自身优势,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需要和特点,不断增加主动性和建设性,努力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用好用活这一宣教窗口,从而为未成年人宣教工作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
徐津(1981-),女,河北唐山人,本科,河北省唐山博物馆保管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