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服装典型样式及特征探究

2017-05-16蔡建梅雷红香

丝绸 2017年4期
关键词:畲族样式典型

夏 帆,蔡建梅,雷红香

(1.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2.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浙江 丽水 323000)

研究与技术

畲族服装典型样式及特征探究

夏 帆1,蔡建梅1,雷红香2

(1.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2.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浙江 丽水 323000)

历史上畲族长期处于游耕、迁徙、杂居在偏僻山区,其服装样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正史野史,仅有片言碎语的文字记录,清代以前无服装实物和图样可寻。文章以畲族史诗《高皇歌》及相关文献中有关服装的碎片史料为线索,以《皇清职贡图》等清代、民国初期的畲族调查记录及随文图稿照片中的服装样式和闽浙博物馆收藏的服装实物为依托,从社会发生学与服装设计学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重点围绕畲族服装三要素构成与畲族“先祖遗风”在服饰中的表现展开论证,提出并总结了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的概念和特征。

畲族文化;服装三要素;典型样式;先祖遗风;艺术特征

畲族服装文化璀璨如珠,以其独特的民族气质和因错落散居形成的区域个性化等特点,成为中国民族服装中的一朵奇葩。畲族历史可追述到三皇五帝时期,“先祖遗风”给畲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游耕、迁移和杂居等方式生活在偏远山区,使畲族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和模糊成长之中,直到清顺治年间才得以稳定并以“大散居,小聚居”特点形成现在畲族分布格局。

长期迁徙散居中的变异,定居后受到各地域风俗习性的影响,畲族服装因此而变得纷繁复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装样式和组合规律。畲族服装典型样式不是一种类型,而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以体现盘瓠文化(包括凤凰形象)和畲族历史变迁为核心内容。经过岁月洗涤,通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畲族人传承后沉淀下来,并对各地畲族群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无形影响和作用的一组服装及配饰。简而言之,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是由服装“三要素”和“先祖遗风”完美结合而成的。

当代,畲族服饰研究主要以各种文化思想和历史变迁、局部样式特征等研究为多,而对全畲族服装系统性研究较少。代表性专著有钟雷兴先生主编的《闽东文化全书(服饰篇)》,有较详实的图文资料,为后人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材料,但正如编者所言“基于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要求和编纂初衷,本书仅系资料性长编”[1]。此外,潘宏立先生所作的《福建畲族服饰研究》,有大量田野调查数据,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福建地区的畲族服装进行了较系统性论述。其他专家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比较而言,钟、潘二位著作中对畲族服装图式研究资料更为丰富。

迄今为止,畲族服装在清朝之前,尚未发现有明显的本族服装特征。笔者在闽浙两省民宗委及市、县民宗局支持下,对闽浙两地博物馆馆藏服装及服饰品实物进行了深度查考,其数量最多、形式最丰富、工艺最精湛的畲族服装饰品大部分出现在清末到民国中期。

如今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予以高度重视,并出台多方政策实施抢救和保护,但面对各种“后现代主义”和“快餐文化”的侵袭,畲族服饰现在已沦为娱乐道具和附庸,失去原有古韵。很多服装相关研究者不知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穿着时应该遵循怎样的搭配规律。因此,尽快确立畲族服装典型样式,以正视听或作为传承、应用、开发、创新之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先祖遗风及畲族服装三要素

1.1 先祖遗风在畲族典型样式中的表现

畲族口口相传的史歌《高皇歌》记载:帝喾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对畲族先祖的衣形象描述为:身上花斑百二十点,五色花斑花微微;龙麒与三公主成婚后,公主选随身物品:问其纱帽爱唔爱……纱帽两耳其唔得,自愿捡顶尖尖来[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描述畲族先人服装样式的记录,也被诸多学者认为是畲族服装重要特征。从中可以读出这些信息:畲族先祖爱穿五色衣,公主爱戴尖尖帽,服装有尾饰……这种样式虽然至今未有实物或图形发现,而传世的“祖图”皆为明清人士所绘制,被国家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同治十二年《浙江景宁蓝氏祖图》中人物服装也都以当朝官服为样本,与畲族服装没有关系。但还是可以在清代以后形成的服装典型样式中,找到这些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先祖遗风。

“五色”是自然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色彩。随着中原文化对“五行”学说的深化,在太极图黑白色环的基础上,增加了红、黄、青三色,构造了中国特有的五色体系。《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五种正色一经确立,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就被定型,原始的、自发的色彩冲动就转变为人类自觉的精神层面的色彩象征。历史上除了描述盘瓠时出现“五色”纪录,其他有关畲族文献记录中均未记载,直到清乾隆以后,在服装中才出现“五彩”装饰工艺。从闽浙两地博物馆收藏的畲族服饰品中可以发现,整衣虽然以青、蓝、黑为基调,但在服斗、发冠、拦腰彩带、绣花鞋履等服饰配件中用色大胆,鲜艳亮丽,“五色”遗风在此得到充分表现。

“制裁皆有尾形”,是上古时期原始人出于对性崇拜和某些动物的模仿而引起的审美炫耀普遍之举,腰胯间有类似“尾形”的饰物现象在许多民族中存在。中国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盆上绘有尾形的一群人在跳舞,如图1(a)所示;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10万年前的岩画人物后臀部有拖着长长的尾形物,如图1(b)所示。“这种蔽后不蔽前的装饰,更含有引诱和挑逗异性、满足自己虚荣心和加强种族的繁衍等需求。单纯的审美快感不是着装动机的全部内容,相反潜藏着人与自然、社会之间交流和竞争的关系中积淀下来的功利因素,使他们对现实事物的关系逐渐由纯实用的物质应用关系发展到实用和审美并存的关系,后来又进一步将实用隐化到审美中”[3]。作为先祖遗风的“尾形”应该包含龙麒和凤凰之尾形。在畲族服装典型样式中,有不少为前短后长的上衣,其造型颇似龙麒之尾。畲族博物馆编号为1121前短后长造型的交领直襟衫,这种样式客观上适合畲族人在山里劳作时行动方便,而主观上暗合了“制裁皆有尾形”的龙麒遗风,如图1(c)所示;而畲族女装中,拦腰彩带在后腰打结后垂下来的形状与“凤尾”有密切关系,如图1(d)所示。

图1 有尾形饰物原始人和畲族前短后长的服装服饰Fig.1 Coat and dress of the primitive and She minority

畲族文化中,凤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畲族普遍认同的祖源地为广东凤凰山,传说中皇后送给三公主的嫁衣是凤凰装。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畲族文物中有一幅《清畲族凤凰祖图》,丽水市博物馆收藏的畲族《法师间门帘》是畲族做阴阳功德、“学师传师”、祭祖时专用品,上面所绘的是一对龙凤戏珠图。可见,畲族历史上盘瓠文化与凤凰形象形影相随,根深蒂固,是畲族独特民族性格和璀璨文化形成的两大基因。“自愿捡顶尖尖来”,三公主在选择随身物品时,有意择取“尖尖”头饰,“尖尖”头饰具体是什么样式?没有图形留存,但“尖尖”臆想在畲族各地凤冠发髻造型中均有表现。也许正是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文学意境,成就了各地畲族人的聪明智慧,给人们留下了造型奇特的各种凤冠发髻。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这种基于全体族群遗传基因的情感,便会喷薄而出,服装正是这种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三公主最爱的“尖尖”,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凤冠发髻。畲族凤冠发髻造型独特,引人注目,是凤凰形象最直接体现,也是畲族服装典型样式中最具标识性的符号之一。有些地区的凤冠主要用于结婚等重大场合,如罗源、霞浦、福安、福鼎地区的凤冠(表1,除署名外均为景宁博物馆藏品),平时则以各地不同的凤凰髻造型出现(表2)。而景宁、云和丽水、顺昌等地戴凤冠则为常态。

表1 浙闽畲族“尖尖遗风”凤冠图例Tab.1 She minority phoenix crown by illustrations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表2 浙闽畲族发髻图例Tab.2 She minority chignon by illustrations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畲族典型样式中的凤冠造型,在纯文字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年间李调元的《卍斋巢录》:“男女椎髻跣足……女子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同治《景宁县志》中出现更详细的记载:“厥妇女跣足椎髻,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表1中编号为826福安式、839福鼎式、390景宁式、霞浦式等均为清朝时期的凤冠藏品,其造型都合“尖尖”样式。

1.2 “右衽”奠定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的款型

唐朝陈元光《请建州县表》对唐朝前期福建漳州一带畲族先民描绘为“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4]。汉书《春秋》曰: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被发左衽[5]。在中国历史上“左衽”专指中原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服装。畲族服装在唐朝时期仍以“左衽”造型出现是史实,然而现在所能见到的畲族服装无论实物或是图录,皆为“右衽”。

畲族服装何时开始,受何影响而从“左祍”改为“右衽”,文献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史料中可以知晓,历史上对畲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与畲族先后同处一域的“百越”和“客家”。

“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时期,作为此地的最早开发者和建设者之一,畲族先民已经在此生活。与当时“百越”各族比较,畲族属于弱势群体,出于生存需要,对“百越文化”认同是十分必要的,着装是群体文化认同感最强的表现,畲族在那种环境下着“左衽”装不难理解。“百越”诸民族后来被汉武帝征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畲族因其弱小躲过此灾,并因祸得福,逐渐成为闽粤赣地区强族,但“百越文化”已在族群中打上了烙印,所以才会出现陈元光奏表中的“左衽居椎髻”纪录。

盘瓠性格中那种“只望青山,刀耕火种,不供赋役”,不愿受朝廷管控的性格,当其成为一方强族时,便成为中央政府征讨的对象。此后,畲族长期处于被朝廷打压之中,势力锐减。而此前因“晋永嘉之乱促使大批中原汉人举族南迁闽西、赣南、粤东”[6]的后来者(客家),则逐渐强大起来。

按照黄遵宪先生的《己亥杂诗》所述“单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7]。表明客家最迟在元朝已成为闽粤地区的主要居民,开始对畲族产生影响。雷阵鸣先生在《略论畲族与汉族客家在血统、语言及农耕等方面互动的“主客”定位》中曾指出:客家入闽,由“中原衣冠”沦为流民之后需要与先期到达此地的畲族混化,后阶段则是畲族被迫“混”入客家民系[8]。从时间上看,“客家”的出现,既给畲族带来资源利益的冲突,也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畲族文化自我进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在强大的汉文化压力下,迫于生存需要,畲族被迫接受汉化,并在生活中逐渐借取了汉文化的要素,溶进自身文化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说,客家成为畲族与汉族文化之间的桥梁。从“左祍”到“右衽”变化,正是畲族受客家文化影响结果。可以推测,至少在明朝大迁移之前,畲族服装已经完成了“左祍”向“右衽”样式的转变,为畲族典型样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图2为乾隆时期《皇清职贡图》中所绘古田、罗源两地畲族男女服装图,皆为大襟右衽[9]。

图2 皇清职贡图Fig.2 Alien races picture of Qing dynasty

1.3 畲族服装主要材料和色系的形成

至少在宋代,畲族“苎麻已普遍种植”[10]。当畲族迁徙到浙南山区后,苎麻适合山区种植,遂成为浙江畲族服装主要用布,而闽粤畲族还种植棉花,自织成土棉布、土绸,但因牢度不及麻布,故两地皆以麻料为主。

明朝熊人霖著的《南荣集》《兴化县志》《人间通志》等记载闽西南有“汀之菁民,刀耕火耨,插菁为活”;“菁客”所产菁靛品质极佳,其染色艺兰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彼汀漳流徙,“为天下最”。此时,“菁民”“菁客”“插菁为活”等词句在多处文献中出现,而畲族服装首享其成,服装色彩开始有了自己的调性:以青色为尊,与黑色并存,青蓝黑色系构成了畲族传统服饰的基本色系。浙江博物馆保存的“清初畲族木雕猎神像”(图3)即为:“头戴红色巾帽,上身一色青蓝,领襟镶红色边的右斜襟长袍,腰系飘缨束腰、绑腿。”[2]青蓝色已成为畲服主体色调。

图3 清初畲族木雕猎神Fig.3 She minority wooden god in Qing dynasty

至此,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构成三要素(廓形、面料、色彩)已经具备:服装基本造型为及膝右衽大襟衫,青、蓝、黑为主要色系,服装材料以自产苎麻为主,棉土布次之,少量土绸。

2 以审美为目的畲族服饰形成语境

2.1 以审美为主要功能的服饰配件生成条件

畲族服装构成三要素的确立,为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打下了框架性基础,但以右衽、苎麻、青蓝黑为服装三要素的民族有很多,所以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的真正成形,是以具有畲族各地区唯一标识性特征的服斗、拦腰彩带等多彩为特征的服饰配件的出现为标志,如表3(除P307出自宁德博物馆外,其他均出自景宁博物馆藏品)、表4(除注明外均为景宁畲族博物馆藏品)所示。这种以审美装饰为主要功能的服饰配件诞生,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畲族整体从动荡不安的迁徙状态转为安稳定居生活形态;其二,社会审美风气影响和成熟的工艺技术条件支持。

表3 浙闽畲族经典样式上衣及图例Tab.3 She minority classic style clothes and structure chart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表4 浙闽畲族围裙彩带、绑腿鞋履图例Tab.4 Structure charts of She minority apron, ribbons, leggings, and shoes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2.2 以审美为目的服饰配件生成历史背景

《浙江通志》表明:顺治十八年,因闽海交讧,迁海滨之民于内地,给田给牛,俾安本业。是由交趾迁琼州、由琼州迁处州。畲族完成了最后一轮大迁徙,从游耕与狩猎为主的经济转向自给自足,种植苎麻,自织麻布的农耕经济[11]。虽然仍过着“大散居,小集聚”生活形态,但生存相对稳定,生活基本安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满足了生存和安全需求后,就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客观上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主观上则体现在对生活趣味和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满汉两族融合,并产生出封建末期讲究繁缛艺术风格,导致服装边缘、饰物等精致细密之风盛行”“服饰工艺从三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12]。这些精湛高超的纹饰工艺和风尚为畲族服装典型样式实现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也深深影响了畲族服装审美的走向。“先祖遗风”在这种背景下被激发出来,并成为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所需要的独特核心要素。

3 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核心要素诞生

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的核心要素诞生具体表现为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发冠、服斗、拦腰彩带、绑腿鞋履等服饰配件的成形,并以图样或实物出现为标志。

3.1 《皇清职贡图》《畲客风俗》中的发冠鞋履

最早以图文并茂形式记录出现的是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在图的上方有文字记载:古田畲民“男椎髻,妇挽髻,蒙以花布,兼有戴小冠者,贯绿石,如数珠垂两鬓间,围裙著履,其服多以青蓝布”。罗源畲服“竹笠草履,勤于负担。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妇挽髻,蒙以花布”“妇以蓝布裹发”之状,应为畲族日常发髻;“兼有戴小冠者,贯绿石,如数珠垂两鬓间,”可知至少在乾隆年间,福建畲族凤冠已具成。更有英国人伊莎贝拉·伯德1896年在福建拍摄头戴凤冠的畲妇照片为证[13](表1,罗源凤冠)。

魏兰先生1906年完稿的《畲客风俗》,以图文结合形式,详细记载了近百年前畲族户外活动、家庭祭祀等生活情景,内有当时畲族着装样式及装饰细节,并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如图4(a)题为“结亲”的画稿中,畲妇额顶戴以竹筒,竹筒外包以花布,镶以银,筒后又饰红布,其旁缀以石珠。这种造型即为今日云和畲妇所戴“雌冠”(表1,735头冠)。“畲妇做客,皆穿青鞋,鞋头绣以红花,并有短须数茎;唯往戚属,始穿布鞋,在家皆穿木屐”“畲妇皆服青衣,阔领小袖,服装均为交领,衫长及膝,下着裤装,绑腿,天足,花鞋”[14]。而画中畲男则黑衣交领,长衫及膝,下着裤装绑腿,脚著木屐。

图4 《畲客风俗》插画Fig.4 “She minority customs” illustrations

3.2 民国初期《平阳畲民调查》等调查记中的服斗

图4(b)绘制的是畲妇进城用山货与城里人交换衣物的场景,除畲妇着装如前所述外,还详细绘制了汉族妇女的着装样式。汉服是大小门襟及袖口都有缘边的布扣大襟衫,这种样式特点是领口与颈部贴合,袖管宽松,造型端庄,与畲族“僧尼之衣”相比,显得更有精神。这类汉服样式后来在畲族中成为正装样式,如图5景宁博物馆收藏的编号为1351景宁式上衣,款式造型与此类相同,但大襟缘边有变化,仅在大襟面上出现“厂字”饰边,形成了畲族传统服装中典型的服斗造型特色。

图5 汉服与1351景宁式领襟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Hanfu and 1351 Jingning-type clothing

1929年时任上海同济大学教师,业余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德国人哈·史图博、李化民根据在浙南、闽北的调查所著《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及附录《关于福建延平府周围土人的笔记》书中,对两地畲族服装和头饰做了专章描述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其中有记载:“(敕木山)妇女们相当普遍地穿着老式剪裁的上衣,没有领子,领圈和袖口上镶着阔边;在福建延平府,我们见到这些滚边非常绚丽多彩。下装只穿一条朴素的宽大下垂过膝的裙子……裙子上还围着一条蓝色的麻布小围裙(拦腰),围裙的带子仅三厘米宽,有蓝、绿、白三色的图案花纹。”[14]据查,民国时期延平府包括今天的顺昌县,史图博在延平府周围所见“滚边非常绚丽多彩……”与至今能见到的顺昌式服装十分相似(表3,顺昌式)。史图博通过敕木山与延平府畲族服装比较,得出敕木山畲族服装比较简朴的结论。这与沈作乾先生于1924年发表的《畲民调查记》中对丽水地区畲族女装描述基本相符:“妇女衣服多系青色,蓝色,镶以白色或月白色的缘,唯年轻妇女,也有用红色做衣缘的。”[14]史图博与沈作乾二人调查记中所描述的服装样式与表3中编号为422的清代景宁畲族上衣十分吻合。

哈·史图博在调查记中用了1 300多字专门详细地介绍了敕木山畲族妇女凤冠的造型、结构、工艺制作,甚至还列出了各部件价格清单,并附有照片和插图。图6(哈·史图博拍摄)即为敕木山畲妇凤冠,与表1所示的景宁博物馆编号为390的清代景宁式雄凤冠样式完全一致。

图6 戴头饰敕木山畲妇Fig.6 Wear headdresses of Chi Mu Shan women

1934年许蟠云、王虞辅所做《平阳畲民调查》中记道:“衣多黑色,女衣之袖口襟边及鞋面,均喜织以红绿花纹,色鲜而纹繁……颌下领口左右系红球两个,相传是昔日帝后装饰。”[14]并配有照片(图7)。从照片看,畲妇着装的服斗造型及“颌下领口左右系红球两个”特征是典型的福鼎样式。许蟠云、王虞辅经过调查,确认“畲族入闽,迁福安,复徙福鼎,后分三派,分住于福鼎、章山及平阳”。这与《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记载相符:明崇祯五年始有三支畲族从福建迁入浙江平阳。故其服装依旧保持福鼎式样。按此推测,福鼎式服斗是否在明崇祯年间就已形成,目前尚无图文资料记载,有待进一步查考。

图7 《平阳畲民调查》中的福鼎式服装Fig.7 The Fuding-type clothing in investigation of She minority in Pingyang

至此,以“先祖遗风”为核心要素的服斗、发冠、拦腰彩带、绑腿鞋履等服饰配件一一亮相,如表3、表4所列。畲族服装典型样式要素已经完备,“先祖遗风”与畲族服装三要素完美结合,迎来了畲族服装全盛时期。

4 结 论

研究结果表明,畲族服装典型样式构成三要素(廓形、面料、色彩)历经唐宋改“衽”、宋元麻业、大明“菁靛”三个阶段基本完成;清乾隆以降,服装及配件装饰之风渐盛,“先祖遗风”最终以服斗、发冠、拦腰彩带、绑腿鞋履等服饰配件上的特色工艺得以实现;“三要素”与“先祖遗风”珠联璧合,最终形成以区域文化为特征的罗连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顺昌式、景宁式等六大类代表性畲族服装典型样式。

由于笔者掌握能体现“典型样式”要素的实物和图文资料有限,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所提典型样式类型,仅为一管之见,作抛砖引玉、铺路搭桥之用,希望能有更多行家学者参与到畲族服装典型样式的研究与探讨中来。

[1]钟雷兴.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 ZHONG Leixing. She Cultural Collection in Eastern Fujian:Volume Apparel[M]. Beijing:National Press,2009:3.

[2]范佩玲.山哈风韵[M].北京:中国书店,2012. FAN Peiling. Shanha’ Charm[M]. Beijing:China Book Store,2012.

[3]张竟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24. ZHANG Jingqiong, CAI Yi. Compar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ith Foreign Clothing[M]. Shanghai: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Press,2000:24.

[4]施联珠,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69,63. SHI Lianzhu, LEI Wenxian. She’s History and Culture[M]. Hangzhou: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269,63.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8. BAN Gu. Han Shu[M]. Beijing:Zhong Hua Book Company,1999:28.

[6]曾少聪.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为例[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51. ZENG Shaocong. Han and Shes’ cultural contacts:take Hakkas and Shes’ culture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996(5):51.

[7]张应斌,谢友祥.黄遵宪的客家源流观[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6(1):76-93. ZHANG Yingbing, XIE Youxiang. HUANG Zunxian’s views on the orin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s[J]. 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Quarterly),2000,16(1):76-93.

[8]雷阵鸣.略论畲族与汉族客家在血统、语言及农耕等方面互动的“主客”定位[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3):15-20. LEI Zhenming. On the culture exchange of “Host & Guest” position in the She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Kejia in their blood lineage, languages and farming customs[J].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2007,29(3):15-20.

[9]傅恒.皇清职贡图[M].扬州:广陵书社,2008:140-142. FU Heng. Alien Races Picture of Qing Dynasty[M]. Yangzhou: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2008:140-142.

[10]《畲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畲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6. “ABriefHistoryofShes” Revision Drawing Board. A Brief History of Shes[M]. Beijing:National Press,2008:46.

[11]施联珠,宇晓.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1):59-60. SHI Lianzhu, YU Xiao. Basic features of She people’ straditional culture[J]. Fujian Forum (History and Philosophy Edition),1991(1):59-60.

[12]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HUA Mei. History of Chinese Costume[M]. Tianjin: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09:3.

[13]伊丽莎贝拉·德伯.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M].卓廉士,黄刚,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 ISABELLA·Bird.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M]. Translated by ZHUO Lianshi, HUANG Gang. Wuhan:Hubei People’s Press,2007:1.

[14]钟炳文.浙江畲族调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3. ZHONG Bingwen. She Survey in Zhejiang[M]. Ningbo:Ningbo Press,2014:3.

Exploration on typical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e minority clothing

XIA Fan1, CAI Jianmei1, LEI Hongxaing2

(1.School of Fash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Jingning She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Museum, Lishui 323000, China)

Due to the long period of nomadic, migration and mixed living state, there were few written records about the clothing style in quite a long time, regardless of the unofficial history. No kind of clothing and pattern could be found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takes the epic of She minority “GaoHuangGe” and fragmented historical data as the clue and depends on investigation records (such as “AlienracesPictureofQingDynasty”) about the She minority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lothing style in the pictures and the clothing collected by Fujian and Zhejiang Museum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se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costume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elements and “legacy of ancestors” in the clothing, propos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style of She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She minority; three elements of clothing; typical style; legacy of ancestors; artistic features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4.008

2016-04-14;

2017-03-17

浙江省社科联重点项目(2014Z062);浙江理工大学一般项目(14072095-Y)

夏帆(1964-)男,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文化的研究。

TS941.11;J523.5

A

1001-7003(2017)04-0043-09 引用页码:041108

猜你喜欢

畲族样式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