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频消融术介绍
2017-05-16叶敏
叶敏
摘要: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方法介绍,以及临床中射频消融术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生存期,根治肿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术
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6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而中国是世界肝癌大国,无论是发病率或者是死亡率都是全球第l。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的高复发率成为了制约其疗效的瓶颈,而且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手术后5年复发率仍较高。目前,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兴起,以局部消融为代表的局部治疗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肝移植外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消融是指在影像引导下局部直接杀灭肿瘤的手段,将物理能引入肿瘤内,使靶区温度升高或降低,致肿瘤不可逆损伤,包括射频、微波、冷冻、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等,其中射频消融是最广泛使用的局部消融方法。
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当射频的电流频率高到一定值时,(>100 khz)引起组织内正负离子运动,摩擦产热,温度可达到80℃~100℃,使肿瘤组织形成直径3-5 cm球形坏死灶。射频消融设备常用的频率为300-500 khz。消融针经皮穿刺直达肿瘤,子针展开后构成球形,经过10-30 min,射频消融的能量使温控范围内的组织因高温而死亡。治疗时间与功率取决于肿瘤直径的大小及与周围血管的距离。在临床中,RFA的引导途径包括经皮彩超引导、腹腔镜超声引导以及开腹手术。
射频消融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器官功能,不能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晚期患者同样可以接受治疗。Lencioni等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不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小肝癌采用RFA治疗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別达到了97%、71%和41%;ChenMS等报道对于单个的、直径≤5 cm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术后1、3、4年生存率分别为95.8%、71.4%、67.9%和93.3%、73.4%、64.0%,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亦有不同的报道,Hong等通过非随机试验比较RFA(55例)和手术(93例)的治疗效果发现,尽管RFA治疗后局部复发率较高,但RFA和手术治疗有同等的疗效、远处病灶转移率、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率。但射频消融一次毁损体积有限,针对大肝癌效果差。在操作中难于实时全面观察,在治疗中有偏差。且RFA治疗后复发率高。
纵览所检索到的文献,RFA的根治性指征:①单发、最大直径≤5 cm,或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3 cm;②无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脉管癌栓形成;③不宜或不能手术的小肝癌;④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B。但是,对于不能手术亦无RFA禁忌症的肝癌,可行姑息性RFA治疗。RFA的禁忌症有①巨大肝癌或弥漫性肝癌;②有邻近器官侵犯、脉管癌栓形成;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经护肝治疗无好转;④严重合并症、全身情况差、恶液质无法耐受治疗;⑤大量腹水、重度黄疸、严重出血倾向。
目前,我科使用的是绵阳立德电子公司的射频治疗仪,共有两台。其中一台是冷循环射频消融系统,该台机器的优点在于独有的热损毁直径模式,消融范围大小可控,并且配合独特的单针冷循环电极,电极内部冷无菌水循环设计,可冷却裸露电极的组织,从而使能量累积实现最大化,并防止组织碳化,实现更大的消融范围。
我们所选用的电极有单针电极、单针冷循环电极和多针电极。单针电极易于穿刺,影响下易于观察,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带有独特的主页通道,在注射泵控制系统配合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消融范围,独有的针道消融模式,可以避免出血及肿瘤转移。单针冷循环电极,顾名思义,电极内部有冷无菌水循环,可以冷却针尖与周围组织,减缓周围组织阻抗上升,避免碳化,在消融区获得最高能量累积,缩短治疗周期。多针电极,适合较大的肿瘤,通过旋转尾部的螺帽,有多枚子针从导管中旋出,电极手柄上有子针展开弧长的刻度尺寸,方便使用。
相信以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生存期,根治肿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