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探讨
2017-05-16李月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汉语学习者较容易形成跨文化的理解障碍,基于这样的教育现状,教师需应用跨文化意识,优化教学理念和手段,降低汉语知识的理解难度,真正提升跨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古代文学;对外汉语;跨文化;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80-02
一、对外汉语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愈加提升,国家形象及文化符号也获得了更多国外友人的关注和喜爱,有很多外国人及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汉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发展现状,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大学或是中小学机构也开设了汉语学习的相关课程,更好地去了解我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有许多外国人及华侨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为了满足当前教育需求,我国在高校范围内开设了留学生专业及对外汉语课程,同时国家汉办也在对外输出优秀的汉语教学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囯的语言及文化,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对于汉语的学习需求。另外包括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等机构在内的组织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世界各地热爱汉语教育的学习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从狭义层面可指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作品;从广义层面而言则包括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内容,除了狭义层面的内容以外,还包括重大文学运动及事件、不同文体的起源及发展、典型作家研究及作品考据、文学流派及理论等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中国古代文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教学地位与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文学又可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国内外汉语学习爱好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从其优雅韵律,精美构词,遣词造句之中充分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底蕴及民俗特征,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汉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意义便在于中华文化向域外的传播,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输出过程,同时也是树立我国国际形象、扩大文化影响、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的机会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古代文化类型及其衍生作品进行系统化知识归纳和教学,引导汉语学习爱好者进入一个雅致和古典的汉语言学习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及汉语言学习的兴趣。这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了解每一个时代发展阶段涌现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另外还可以对古代文学的文论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建立感性的文化认识,还能够将其升华至真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之中。
三、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问题
(一)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特征日益增强。针对教育层面而言,由于受到就业导向型教学目标的影响,各类型专业性技能及职业资格考试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类似于文学教育等偏向于理论研究专业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低。针对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而言,关于汉语的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视程度更高,但就古代文学教学等文化熏陶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够。这样的教学现状将直接导致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减,同时教学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拓展和加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能停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概括勾勒之中,对于具体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则较难实现拓展教学。
(二)过于注重语言技能教学
在当前教学形势之下,我国教育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将其与汉语言专业这两者之间进行混淆,或将对外汉语专业等同于中文专业,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及实践训练的问题,忽略了文化输出和熏陶的重要影响作用。这样的混淆实质上来源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外汉语即汉语言能力的应用教学,忽略了其跨文化教育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本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直接应用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定位还是存在不太明晰的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导致一知半解的情况,较难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三)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现状并不乐观,教师较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赖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古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为主,机械化地讲解相应的创作背景、文体风格、篇章主旨及文学艺术特色等知识,力求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时间内灌输更多的古代文學常识,这一教学模式客观而言有其系统教学的优势,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刻板,较难激发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在文化素养、审美鉴赏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难发挥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潜在影响的真正作用,不利于跨文化教育的长效开展.
四、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一)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含蓄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加强重视,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可分为诗词曲赋这四个类别,按照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又可以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以及清代文学等。在古代文学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当属其含蓄感。一方面这来源于汉语言自身的意义和简约特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表达习惯。这对于国内外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来说,极容易带来跨文化理解方面的障碍和不适感。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尊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在这一个重要的心理转换阶段需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学习异域文化过程产生的文化理解障碍是极为正常的,需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指导下进行古代文学的学习。
(二)由语言技能转化至文化内涵熏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显著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处于不同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不同环境下容易造成跨文化理解困难,很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误解,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知识是极为不利的。中国古代文化倡导乐于奉献、隐忍坚持、忠君爱国、追求理想等崇高的情怀,如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弘扬了具备某种特殊力量,同时愿意牺牲自我全身心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如盘古开山辟地,骨血化为山川河流,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则较难理解这样的民族精神。再如屈原忠君报国的伟大精神,勾践卧薪尝胆的不懈坚持,外语学习者较难理解为何君王已厌弃自己,但依然要选择以身殉国。
(三)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内在魅力
在上文提及到,我国古代文学具备极强的含蓄感和意象美。因此汉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对此产生心理疑惑,较难将抽象意象与内在情感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现象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跨文化教学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汉语学习者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汉语能力为基础,选择难度和广度较为适宜的古代文学教材,如可以选择与学习者母语文化相联系或相比较的教学内容,应用图像、视频等多元化元素丰富教学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影响,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侯婧怡.论中国古典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查金萍.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134.
收稿日期:2016-12-07
作者简介:李月(198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