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7-05-16邱云秀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目前《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主体局限等缺陷。除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过程性考核方式以外,增加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解决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在课程评价中,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在课堂讨论环节,增加学生的相互评价,解决了课程评价主体的局限性的问题。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过程性考核;“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21-02
一、前言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弱的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该课程总体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涉外经济活动与研究所需的基本能力。但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终结性闭卷考试,而过程性考核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重较轻,由此引致学生注重期末的记忆性考核,而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就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学校特点以及学生上课情况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实施及成效进行分析。
二、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缺陷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来核定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一)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非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在考试试题中发散题型较少,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种僵化的考试内容更容易让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获取较高的分数,从而降低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以一次性笔试来决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较多高校的过程性考核多为形式,主要以平时作业、课堂考勤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内容。这是十分单一且片面的。所谓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间断性给出考核成绩,以弱化期末考试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性考核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程论文、专题展示,也可以是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
(三)课程评价主体局限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课程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依据平时表现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单方面给出。这种评价方式不能體现学生的自主性,评价主体较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欠缺科学性,甚至会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被迫接受评价结果,而非参与评价,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弱化了课程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国际贸易》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结合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对《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在新学期《国际贸易》开课之初,给学生讲解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及课程要求,并要求学生以自愿形式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选定1名小组长。在课堂进行中,及时评价并记录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成绩。在课程进行1/5课时后布置国际贸易形势相关论文选题,然后分阶段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期末上交论文并评价。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内容时,布置两个案例论文,挑选优秀案例论文,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促进相互学习,并增加学生评价的成绩。
四、《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贸易》课程自身性质特点,综合考虑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素质,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共同研究,适合《国际贸易》课程的“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内容主要包括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展示及课堂讨论等,其实施主要是穿插于整个上课过程。
(一)增加并丰富“过程性”考核方式内容
针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的缺陷,在课程考核时增加“过程性”考核方式,如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
1.案例论文。案例论文主要是依据《国际贸易》课程中涉及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各个小组成员各自撰写完成。
首先,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任课教师将授课班级进行分组,每4-5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行推选1名小组长。其次,任课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内容时,根据教学计划及内容,给出相应的案例,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位小组成员各自撰写相应的案例论文。整个课程每人需要提交2篇案例论文。
2.课程论文。《国际贸易》课程论文主要是学生自拟论文题目而撰写的与课程相关的论文。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学期内撰写1篇课程论文。与案例论文相比,课程论文要求更高。选题范围:与《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课题均可。研究内容可以是当今国际贸易政策实施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问题。全文总字数4000字左右。
3.课堂讨论。《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撰写案例论文之前,各个小组根据案例内容,共同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组员都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长要对各组员的讨论内容做记录,作为小组评价得分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任课教师会提前一次课给出课堂讨论的案例,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课后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充分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要求各小组的课堂讨论时间在20分钟左右,每人发言时间约4-5分钟。小组成员发言时,小组长要及时填写《课堂讨论内容记录表》。
4.课堂展示。课堂展示主要是选取优秀案例论文,要求学生根据研究内容,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中为大家进行展示。在制作PPT时要求以图片及关键提示词或者句为主,而非大段文字叙述;要突出PPT的动态展示效果,展示时间约10分钟。
(二)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目前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作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较多缺陷。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可使得评价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提升了课程考核的激励功能。
1.教师评价为主。在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展示以及期末考试等教学过程中,成绩评定仍由任课教师完成。其中,案例论文、课程论文以及课堂展示等“过程性”考核可以通过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标准来完成成绩评定。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根据案例论文、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制定《国际贸易》課程的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2.学生评价为辅。在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认同感,从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可根据小组长填写的《课堂讨论内容记录表》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各小组成员结合各成员的表现,从人际交往、积极性、发言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评价,最后取平均分作为个人相互评价的得分。最终课堂讨论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得出,各占比50%。
五、《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总结
本文通过对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结合《国际贸易》课程自身性质特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出结论为:除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过程性考核方式以外,增加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的过程性考核,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解决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仅适用了一个学期,效果较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课程中实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课程中,学生出勤率非常高,课堂表现积极;课程后,学生满意度高,收获大。在考核方式约束下,更加注重平时学习,摒弃学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恶习,提升学生素质。
收稿日期:2016-11-25
基金项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度教研室提升计划项目:《“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云秀(198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