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发展创新

2017-05-16江国云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新媒体环境创新

江国云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模式的发展创新要遵循开放性协同创新、个性化高效服务、新常态多元需求、交互性合作信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以及“知情思行”合一等原则。构建虚拟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四全”德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建立体验与实践“一体两元”的德育模式,最终实现德育结构优化、模式升级,进一步增强德育实效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德育模式;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5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要培育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面对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德育模式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德育效果,创新发展德育模式,实现德育模式的转型升级。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新原则

1.1 开放性协同创新原则

新媒体作为科技发展创新的产物,它具有的开放性拓展了高校的德育教学模式,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大德育”观,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德育工作,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德育工作中,做到虚拟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工作协同发展,创新新媒体德育模式,丰富高校德育的载体、方法、内容。

1.2 个性化高效服务原则

目前,高校学生个性鲜明、差异化大,学生的德育成果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突出个性化服务,同时,新媒体的便捷性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时效性要求。高校不仅要建设好新媒体德育平台,更应坚持个体化指导、时效性服务,进一步强化高效快捷的服务意识,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1.3 新常态多元需求原则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新媒体在高校中无处不在,已经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常态化需求,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德育需求呈现出松散式、碎片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德育模式发展要坚持多元需求原则,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联系,掌握学生的动态需求,实现紧密性指导。

1.4 交互性合作信任原则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其自我建构道德能力更强,因此,高校只有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在虚拟网络世界坚持相互信任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德育实现了多元互动,表现为个体的自我互动、与他人的双向互动、与多人或者群体的多向互动,在这种模式下的互动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进行个体德育的自我建构。

1.5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原则

传统德育模式的“填鸭式”教学、单向性“灌输”已经不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教师由单一性的“教与学”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新媒体德育中要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平等沟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最终实现通过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来优化德育过程和效果的目的。

1.6 知、情、思、行合一原则

网络德育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因此,高校德育模式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和升华,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反思,提出问题,最后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知”是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学习,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为道德情感的产生提供依据。“情”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如自尊心、同情心、责任感等,推动道德思考的产生。“思”是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反思,为道德行为指明方向。“行”就是实践,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丰富知识来指导实践。“行”,可以验证认知,加深情感,并形成反思。在新媒体德育模式中,“知”是基础,“情”是内核,“思”是深化,“行”是目的,这是新媒体时代开展德育模式构建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创新途径

2.1 构建虚拟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四全”德育模式

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德育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实生活中德育主体明确、权威性强;而新媒体德育重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突破了时空限制,虚拟性强;现实德育是新媒体德育的发展基石,处于支配地位,起到主导作用;新媒体德育作为现实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拓展了传统德育的理念、内容、载体、方法等。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模式,实现现实德育与新媒体德育的协同发展。

第一,全面育人,提升德育互动性效果。在学习上,教师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两课”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融合现实的德育理论,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入新媒体,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为师生构建新媒体德育沟通平台,让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网络虚拟世界。在生活上,高校要为学生的衣、食、住、行需求提供一个新媒体反馈终端,既能满足学生的选课、宿舍维修、校园卡充值、图书借阅、就业招聘等日常需求,又能在新媒体上定期发布国家政策方針、社会热点、大学生文明行为等内容,并可以回复讨论。在活动上,高校可通过新媒体开展先进人物评选、德育主题征文、社团文化建设等活动,提升传统德育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第二,全员育人,提升德育联动性效果。高校首先是要发挥党政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使德育队伍进驻新媒体阵地,在新媒体上起到主导作用,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其次,高校要发挥专业教师、图书管理员、公寓管理员、后勤人员等兼职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网络建立联动机制。第三,高校要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完善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机制,如建立家长沟通QQ群、微信群,促进家、校联系的常规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社会企业要为高校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政府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维护良好的新媒体德育环境。

第三,全程育人,提升德育系统性效果。高校要把新媒体德育运用到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招生宣传、入学报到直至毕业就业的全过程。通过新媒体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新媒体可快速有效的收集信息、传播信息,各高校可针对不同年级的情况和学生年龄的特征,制订分层次德育计划。高校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分阶段开展适应性、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等教育工作,借助新媒体实现教育全过程的系统性工程,提升全程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时空性效果。新媒体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拓展全方位育人的空间和渠道。继续抓好现实德育空间,发挥好教室、公寓、校园、校外教育基地的常规教育作用;学工、团委、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形成合力,推出德育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课内外的互动作用。高校要拓展新媒体德育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学习借鉴西方德育有益成分,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完善。

2.2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

新媒体拓宽了教育主、客体的“活动空间”,创造了虚拟与现实共存的教育环境,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创造了一个新媒介,而这个新媒介让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为发挥“四位一体”的德育合力作用、提升德育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高校要掌握新媒体特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道德自制力和判断力,优化德育内容,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统一,增强新媒体使用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道德规范,强化学生新媒体道德意识。高校要丰富德育手段,德育工作者要熟练运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进行渗透式的道德教育;丰富德育资源,让空洞、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变成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的新媒体内容,如制作德育漫画、微电影、微视频等。高校要使课堂教学与打造德育队伍相结合,一方面提倡课堂教学现代化设备应用,另一方面完善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新媒体使用的技术培训,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

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层面的德育作用。政府要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让新媒体管理有法可依,净化网络空间;注重管理技术的革新,通过技术监控对新媒体实施24小时的追踪,完善自动屏蔽和过滤系统,及时收集负面信息、垃圾信息。进一步发挥社会辅助作用,社会信息机构主动为高校提供德育载体的同时,要自觉清理网络垃圾信息,传播正能量,与学校对接,开展新媒体使用规范讲座。社区、企业要主动为高校提供德育实践基地,围绕尊老爱幼、扶残助弱、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开展道德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家庭层面的德育作用。当前学生家长使用新媒体的人数已有较大是增长,这也为发挥家庭德育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由于时空限制,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畅通,高校可借助新媒体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提高学生家长参与德育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紧密对接,学校还可将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心理状况等通过新媒体“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传递给家长,特别要将寒、暑假期间的学习实践要求告知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监督下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避免出现德育“真空期”。

第四,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的个体意识强、自尊心强、独立性强,个体需求多样多变,性格差异明显。新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特点要求高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变教育方式,弱化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强化教育者的引导作用。高校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培育与自律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其自觉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2.3 建立体验与实践“一体两元”的德育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德育要求知、情、思、行合一,只有通过开展德育实践工作,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产生道德体验,完善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认知,才能促进德育内化为思想、外化为实践。

第一,开展体验式教学改革,创设现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情境。高校要将教学方法与新媒体相融合,课上体验与课后体验相结合,线上体验和线下体验相结合。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主题讨论,观看微视频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虚拟世界建立群组,进行网络调研,利用他人辅导的方式,以个体体验推动团体体验。依托新媒体开展体验式德育满足了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相互统一。

第二,开展新媒体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体验效果。高校德育部门应通过设定主题,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中公布德育活动方案,召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如网络征文、网络摄影评比、优秀人物推选等。联系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加入到校外基地的新媒體教育平台,比如革命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企业、社区等的微信公众号,组织学生参与到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主动与社会义工社团、养老院、残疾人中心等实现网络对接,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尝试德育实践制度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敏,何文玲.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模式的创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2]余波.微时代高校德育模式的转型与重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王昆.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实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4]段浩伟.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新媒体环境创新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