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狄扩张及其灭亡
2017-05-16杜育波
杜育波
赤狄分布在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沁水流域一带,于商周时期与白狄等共同活跃在我国北方的鬼方。到了春秋时赤狄部落主要包括东山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啬咎如等。赤狄东边与邢、齐、卫、南燕为邻,南边靠近周、郑、宋等国,西边与晋国为邻,北面与其他狄人部落为邻。赤狄曾向东南、西北发动过扩张战争,向西扩张面临的是晋国,晋国自曲沃武公起国力迅速增强,加之向西扩张需要翻山越岭,相对难度较大。关于赤狄北方活动,由于史书记载较少,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据《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秋,晋侯会众狄于函,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我们可以看出赤狄部落对其他部落的压迫,赤狄凭借自身力量使得他们屈服。由于地理环境和各国状况,赤狄主要向东、向南扩张。东面、南面为富庶平原地区,面临的是周、郑、卫、邢、南燕等中等强国和小国。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赤狄向东、向南的扩张。
春秋初期,赤狄人向东扩张主要的入侵对象是邢、卫、齐三国,并取得了东阳之地。太行山南段东边的华北平原是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发的土地。这块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就有28处。夏商两代都曾在这一区域建都,尤其是殷人第七次迁都于殷后直至商灭亡的两个半世纪中再未迁都。殷能长期作为商的都城当与其周围的经济实力有关。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将这块土地分封给康叔,康叔建立卫国以镇抚东土,卫北边又有封国邢。西周到春秋前期,由于史料记载有限,我们找不到邢卫两国与赤狄的关系,但到了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659年之间,赤狄人活动就相当猛烈。据《左传》记载:前662年,狄伐邢;前661年,狄人伐邢;前660年,狄人伐卫,卫国战败,遂亡。前659年,狄伐邢,邢国迁都。在四年的时间里,赤狄取得邢、卫大河以西土地富饶的东阳之地,之后仍然有越过黄河的军事行动。在此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赤狄大的军事活动共有九次,其中就有五次入侵卫国。虽然当时华夏有齐桓公作为霸主倡导尊王攘夷,但面对狄人进攻也只能采取沿河防守措施。《国语·齐语》记载:“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五鹿、中牟、盖与、牡丘这些城邑是当时防御戎狄保卫华夏的重要地方。晏在今天山东齐河北;負夏在今天河南濮阳东南;五鹿在今天山东清丰西北;中牟在今 天河南鹤岗市西;牡丘在今天山东荏平东;盖与在今天山西和顺县境内,葵兹、领釜丘两地位置存在争议。联系到卫迁楚丘、邢迁夷仪,可以确定当时齐国主导在大河以西建立六城防御赤狄,沿河形成一道防线保卫齐国、保卫华夏。
今天山西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南阳,与赤狄部落相接壤。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周王南阳之地经常受到到赤狄的侵扰。周桓王迫于赤狄侵扰,想利用自己政治威望用南阳和郑国进行土地交换。郑国的田地多在河南,受赤狄侵扰较少。尽管周王用十二邑换郑人四邑,强盛一时的郑国还是未应允。当时人就看出其中原委,讥讽周王“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此事反而导致苏子背叛周王室而臣属于赤狄。公元前675年时,苏子公开接纳在周叛乱的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五大夫。周王室由于已经衰微,对苏子的做法也无可奈何。
取得东阳之地后,赤狄在齐桓公的抵御下继续东进的难度加大,开始着力经营南阳之地,公元前650年赤狄灭掉已经臣属于自己的苏子。公元前638年,周王室和郑国因为滑国发生冲突,周襄王不顾大臣劝谏寻求赤狄帮助。赤狄就将其作为开拓南阳之地的大好机会,因此赤狄助周襄王讨伐郑国。双方关系迅速好转,周襄王娶赤狄女为皇后。好景不长,由于赤狄女和王子带通奸,周襄王废掉狄后招致赤狄人愤怒,赤狄转而支持王子带,并借兵给他。公元前635年王子带率领赤狄军队大败周师,俘获周王室大臣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人,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周襄王向秦、晋两国求救,晋文和群臣商议认为这是晋国称霸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勤王。晋国抵达阳樊之后兵分两路,右师目标直指温邑,左师目标直指洛邑。晋军凭借自己实力和上下团结进军相当顺利,从出兵到将周襄王迎归洛邑、把王子带擒获在隰城杀死,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
平定王子带之乱后,周王将南阳的阳樊、温、原、欑茅赏赐给了晋文侯。由于晋国此时实力还未达到南阳,与南阳中间还隔着丽土之戎、草中之戎这些非华夏部落,因此晋国想据有此地也有困难。此外赤狄虽然此时受挫,但实力依然保存着,另外赤狄还有靠近南阳之地的优势。所以虽然阳樊、温、原、欑茅战略价值很高、物产丰富,但晋文公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向周襄王请求享用“遂”这种丧葬规格。周惠王忌惮赤狄入侵,知道南阳之地由于靠近赤狄自己很难拥有。如果交给晋人,晋人必须派军队驻扎,这样还能间接保卫周王室不受赤狄侵扰,因此就用不能违背礼制加以拒绝。此事在后来得到印证,自公元前596年到公元前588年,晋国对赤狄用兵并基本将其消灭之后,由于南阳之地赤狄威胁已经消除,因此在公元前581年时,周简王就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向晋国提出南阳的温邑是周王室固有领土,要求归还,晋景公大度地将温邑让给周王室。一次送地,一次要地原因的原因在于赤狄力量的变化。
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晋国占领了阳樊、温、原、欑茅等地,并将其作为扩张基地,继续向东扩展。晋国以夺取赤狄南阳土地为目的进行两次大规模扩军,一次是在公元前632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另一次是公元前629年“作五军御狄”。晋军进军相当顺利,到公元前628年城濮之战前,晋国已经取得了东阳南边原来卫国的部分土地。可知到公元前628年时,赤狄已经失去南阳、东阳南部之地。遭到晋国打击之后,赤狄内部出现分裂,以至于在公元前628年夏天,卫国趁机入侵,而赤狄由于自身的分裂和晋国的巨大威胁只好请求与卫人和平结盟。从这一时间段晋国扩军对赤狄的战果来看,赤狄灭亡近在咫尺。但由于晋文公去世之后秦晋关系破裂,双方战争不断。公元前627年晋国在崤山伏击西归秦军,即“崤之战”。尤其是公元前625年的王官之战,给晋国很大打击。此后随着晋襄公去世,秦晋关系有所缓和,当秦国护送晋太子回国登基之时,由于晋国出尔反尔,结果秦晋又恢复战争状态。直到公元前618年,赵盾率领诸侯联军深入秦国腹地后双方战事才减少。另外,晋国南方出现另外一个大国楚国,楚国北上争霸使晋国在这段时间内面对相当大的压力。在秦楚军事联合后,从南面、西面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这一时期由于当时晋与秦、楚之间的矛盾,晋国无暇顾及赤狄,因此赤狄得以继续存国三十多年而没被晋国吞并。
失去南阳后,赤狄迫于晋国实力很少侵袭晋国,将其侵略对象变为齐、卫两国。但到公元前600年前后,由于晋国连年战争遭到重创,赤狄趁机挑起与晋国的战争。公元前603年,赤狄入侵晋国南阳地区的怀和邢丘两邑。晋楚邲之战时,赤狄再次向晋国进攻。因此晋国在邲之战失败之后就放弃与楚国在中原争霸,集中力量消灭赤狄。晋国短暂准备之后对赤狄发动大规模战争,公元前594年赤狄战败于发生内乱。晋国趁机灭赤狄潞氏,第二年又灭了甲氏、留吁氏、铎辰氏。至公元前588年时,晋国灭掉赤狄余部啬咎如,赤狄从此灭亡。
赤狄灭亡后,民众大多成为晋国的臣民,承担赋税徭役与战争。值得说明的是发生在公元前589年的晋齐鞍之战,战争中有大量的狄人被编入晋军。史书记载齐国国君“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段连勤认为原因是狄人对晋国的仇恨。虽然讲得通,但是实则解释存在问题。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卫、狄两国都不加害齐国国君。这是由于这时候的战争是贵族的战争,战争中讲究表现出一种高尚的风度。战争中面对比自己爵位高的人,甲士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冒犯对方,尤其碰到的对手是国君时。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华夏各国之间、华夏与非华夏、非华夏与非华夏之间战争不断。战争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暴力行为。基于战争有利于自己的推测,一方主动挑起战争,一方不得采取应对措施。关于战争的目的,可以分为谋求利益和自保。实际中一场战争可能同时能兼有两种目的。可获得利益包括人口、土地、财物,自保包括削弱对手或者讲求均势。赤狄在春秋中所发动的战争也出于上述两种目的。前期赤狄谋求扩张,后期更多面对侵略抵抗。赤狄融入华夏族之中是春秋时期民族不断相互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扩大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从晋国方面来讲,对赤狄的完全兼并使晋国获得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这些赤狄人被晋国征服之后,或从事农业,或被编入军队为晋国东征西讨。另外,从地缘上来讲取得东阳之地后,東阳成为晋国一个重要的军事区域。晋国向该地驻扎大量军队,称之为“东阳之兵”。向北可以征服鲜虞,向西威胁到齐、卫、鲁诸国使之臣服。对赤狄最终征服,也为下一个阶段晋国复兴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以及空间上的便利,打破了“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这种状态。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
[2]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吕 玲.试论春秋时期晋国与赤狄之间的民族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3).
[5]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J].史学集刊,1999(2).
[6]马 兴.北狄渊源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7]尹盛平.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J].人文杂志,1985(1).
[8]何光岳.北狄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9]杨浥新.春秋时期诸夏与戎狄关系[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0]马 兴.春秋时期山西时期山西境内的北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11]黄安静.北狄命名的人类学解释[J].池州师专学报,2004(1): 30-38.
[12]徐中舒.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J].中国文字研究,1999(0).
[13]马 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