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问题学生”的几点思考
2017-05-16朱悦卿
朱悦卿
一、“问题学生”的特点
1.“问题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能学思结合地自主学习
“问题学生”和同龄的中学生一样,都正处于成长阶段,本应该把握住求學的好时机,然而客观现实却是他们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在课上,他们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后的练习、作业基本上不做、不交。
2.“问题学生”自卑感强,不愿轻信既得的关爱出自真诚
“问题学生”通常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佳,或因经常被父母劈头盖脸地责骂,或因屡次接受教师说服教育,或因日常琐事被同学奚落讥笑,心里总找不到平衡,总感觉压抑,总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来跟别人的优点作比较,越比越失衡,心态越消极。他们怀疑自己,怀疑同学和老师,甚至还包括自己的父母,全都不信任。与此同时,他们会慢慢结交与自己类似的人,把违反纪律、逃课打架当成寻常事件,开始偏离正方向,脱离学生集体。
3.“问题学生”挫败感强,不愿和人推心置腹地沟通
“问题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和其他同学有落差,认为自己一时的努力也换不来学习的进步,面对师长的批评、惩罚和冷落,这些学生开始走极端,要么特爱搭讪,要么干脆沉默寡言,但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不同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差别,其实内心已经筑起了“防御工事”,不愿和同学、老师、父母交流、沟通。
4.“问题学生”逆反心理强,不接受教师积极的正面引导
青春发育期的“问题学生”浮躁易怒、情绪嬗变而且波动大,面对老师的良言相劝总是不屑一顾,经常为了掩饰自己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而故意摆出若无其事的冷漠相,但内心早已在老师还没开口的时候就已经站到了对立面,老师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和老师抵触对抗。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
1.注重思想教育,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教育学生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开始,进而追加到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大家习惯更多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是否准确地记忆,对某项技能的掌握是否得心应手,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则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知、情、行全面发展,充分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善于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具有的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把它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把握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氛围中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学的人文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班主任要有针对学生特点的管理手段,通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心服口服,自觉管理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课改带进课堂,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掌控惩罚有度的教育手段
“问题学生”的改进需要时间和过程,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坚持赏识鼓励他们,同时也要赏罚分明、惩罚得体。
我们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注意罚之有理、罚之有度、罚之有情,既起到教育的目的,又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尤其要尊重学生,因为我们实施惩罚的目的只是想要学生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之,“问题学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疏导和关爱。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真诚地理解、宽容、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