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2017-05-16杨金凤
杨金凤
1.挫折伴随人生
我们在人生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胆怯,挫折对于懦弱者是一块绊脚石,也许从此他们就一蹶不振,但是对于勇敢者,挫折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也许从此他们就奋发图强。
2.家长盲目攀比
家长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挫折感,使他们真的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攀比次数越多,影响越大,挫折感越强。
在这种挫折心理的驱使下,孩子往往会变得忧郁、怯懦,有的孩子甚至会有不可理喻的表现。而那些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很强的孩子,很可能产生强烈的反感和心理对抗,从而做出更为反叛的举止。这样的结局显然是家长们始料未及的。
在比较中,一些父母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这样的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3.竞争激烈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竞争社会中,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初中生的競争处处都在。确实,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竞争也起到鞭策激励的作用,但是它会让你付出代价。近期国内发生了多起由于青少年心理人格不健全而引发的极端暴力事件。对此长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提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宜过早、过分强调竞争,因为这可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培养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家长应该首先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使他们真正理解竞争的意义。很多家长一味地向孩子灌输“竞争是残酷的”,但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是竞争以及应该如何参与竞争。孩子们大多把竞争单纯地理解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什么都要比,什么都要赢,一旦失败了就一蹶不振,产生挫折心理,甚至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校心理教育的欠缺
当初中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也会产生挫折心理。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将文化课成绩和升学率当成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是当前中小学校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目前,在评模、提拔、奖励、调动工作等各方面,教育部门对各学校进行考核时,普遍只看文化课成绩和升学率。在这种错误的评价尺度下,有的学校只能抛开心理素质教育,片面地抓文化课成绩和升学率。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这些问题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例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与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是否成才。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会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5.家长的教育不到位
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因素中,家庭对子女的挫折教育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影响很大。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有近50%的家庭出现对子女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观念和意识。孩子吃好、穿好、生活好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愿望。
许多家庭中家长们过分保护和溺爱的教养方式以及挫折教育意识的缺乏,已经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初中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不良品质突出,缺乏意志力、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等。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正青春年少,双方虽然有年龄差距,但不能一味埋怨他们抗挫折能力差,要多了解学生,找出他们产生挫折的原因,帮助其克服身边的困难与挫折,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 娟.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06(8).
[2]张舒琴.关于培养初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尝试[J].教育革新,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