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5-16周果君周勇周洪波李荣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程能力制造业

周果君 周勇 周洪波 李荣华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类领域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广泛参与。本文探讨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机械类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指出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仅要注重大工程观、扎实的基础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工程伦理、道德品质、独立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 制造业 工程素质 工程能力

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历来被国家重视,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工程领域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还源源不断为国家工程技术提供发展的活力。另外,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积累、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如何依据高等工程教育的规律,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人才已经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

1基本要求

在培养和提高机械类大学生工程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相关工程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基本点和一个关键点来开展。两个基本点:一是加强学科基础——机械类工程技术科学;二是明确服务对象——机械类工程应用。一个关键点指的是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这是一个把工程理论教育、工程技术训练和工程职业道德修养等有机统一,形成机械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

在機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课程体系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为确保工程道德素质所必须的课程内容,如品德伦理课、法律基础课等;第二个方面是为具有机械类专业素质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如机械科学基础课、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机械类各专业相应的工程技术课和工程实践课;第三个方面为提升文化素养所必须的课程模块,例如人文课程模块、社会科学课程模块等。

在上述第二个方面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教学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确保合理稳定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确保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②做到“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的统一和联系,保证工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③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专业、技术工艺发展和工业生产的最新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得以提高;④体现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教对学活动的影响,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开阔学生的眼界视野。

2基本原则

2.1基础课程设置应加强基础

对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我们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校情,深刻把握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大工程观的思想为指导,以机械工程基本原理为重点学习内容,为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最有效、最必需的基础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专业壁垒,直接围绕工程实际。以这些课程为中心开展机械工程基本概念的教学,着力突出益于学生掌握工程分析、装置操作和过程控制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规律规则和方法经验等方面的传授。如数学、编程语言(C语言、MATLAB语言等)、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都是今后工程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加强学科基础的同时,还要消除专业壁垒。另外,基础的学科课程还应考虑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与学生毕业5年后的社会所要求的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相适应。这样的好处是利于学生既适应当前机械行业对机械类技术人才对能力、素质和知识的全面要求,也利于学生的自主择业以及他们未来的自我发展。

2.2课程内容的设定要体现设计与创新,注重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本科高校机械类工程教育背景的课程体系应以“设计、制造”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意识和工程实际能力提高为目标。其组成要素应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验、实践实训、工程设计、工程实现等几大模块。对于地方新建高校,应特别强调课程实验、实践实训、工程设计、工程实现等内容。要彻底改革实验教学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实验环节”的简单补充的观念。实践教学各环节要注重对大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方案设计与实现能力、过程观察与数据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创新、综合设计与全面实施等的全方位培养。可以采用系列化的以工程为背景的训练方法:大学生在入学伊始,便能方便的接触到机械相关工程设计、工程制造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学生发展适时提供相应条件,达到培养目的。

2.3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新建地方高校实际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旨,对相关教学内容结合技术发展进行优化整合,找准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内在联系,同时应明确课程/课程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地位,依理论、实践、能力、素质等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整合优化。同时,根据地方和周边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与企业实际生产和未来发展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同时兼顾课程的相互配合,使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地方特色。

2.4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课外实践实训内容,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局部弹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便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保证学习的主动权。为此,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设定需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行业(社会)需求两方面的要求,把理论课划分为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三部分,把实验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项目,从而满足学生个性专长的发展需要。

机械行业中工程问题的解决,需要靠机械工程师的参与来完成。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遵循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夯实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他们认知结构的优化和知识体系的完备。

参考文献

[1] 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于倩,钱於云.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19-22.

猜你喜欢

工程能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