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化留守学困生
2017-05-16孙卫
孙卫
学困生如何转化,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相信每位教师有着自己的转化方法和策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致使农村大量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学生,而许多留守学生正是在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差,学校、社会、教师关爱不够的等多种问题和影响,一步步变成留守后进生。如何转化转化留守后进生,是我们每位农村一线教师迫切思考的问题。
留守后进生的形成,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其次是学校和教师方面。“家长学校”工作开展不到位,必要的家校沟通教育断档;教师对学生底数不清,课堂上忽视留守学困生的存在;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对留守学困生缺乏情感交流;部分教师忽视了留守学困生的感受和尊严,甚至冷落了留守学困生,致使他们破罐破摔。
针对学校和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认真分析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例如,某学生厌学、畏学,究竟是对学习任务不感兴趣?还是理解知识有困难?或者是懒惰贪玩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差?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沟通交流的关爱能力;对症下药的教导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因材施教,給后进生不同的支持和帮助
重点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功的自信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的代价。
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为“留守学困生”走出困境创造条件。在目前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既“减负”又 “增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强化教改意识,讲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学困生”,注意观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推行“多人异步,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包括布置作业,按A、B、C三类分别布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在各自不同的平台上和谐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留守学困生”的转化。
注重学法指导。“留守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为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养成作业书写端正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
培养良好心态。“留守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尝受失败与挫折。因此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教师不应对他们的能力作出更多的评论,而要引导他们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从改进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 尝试成功教育,给后进生奋进的动力
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可能性,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促进转化。
尝试成功教育。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关注其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因为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一点小事的认可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转化的起点,上一次的成功是下一次成功的动力。教师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少否定、少冷落、少批评。另一方面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尽可能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这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家访、个别谈话、学生周记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其次,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也可以为帮助别人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而高兴等等。
3 建和谐师生关系,给后进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留守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留守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自弃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爱。为此,我们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的信念上,坚信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有潜力获得成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教育、转化和成才的,要让教师明白转化困难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与殷切期望。在他们学习不自觉时多给些监督和督促,在他们自信心不足时多给些激励和鞭策,在他们有所前进时多给些肯定和鼓励,在他们彷徨时多给些关爱和耐心。
留守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献出真诚和爱心,和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需要我们用细心来观察他们的思想和变化,为他们打扫干净心灵的“尘土”;需要我们要用恒心来启发、引导教育他们,为他们照亮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