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教学中发现能力的培养
2017-05-16柴东升
柴东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奇葩。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师教好古诗,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联想。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练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多年来,很多教师都采用教师抄意思、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教学古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那么,我就谈谈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的。
一、营造发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要从营造民主
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写道:在提供学习范围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自主地探索学习的结果。自由程度越高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一种身心投入越高的活动。
那么,如何设置“发现”的课堂氛围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形式,来营造学生的自由学习环境。首先,把学生按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不同,组成4人以上的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交流探讨,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以好朋友、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第三,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把学生推到前台,老师退到幕后。怎样学习古诗,我让学生出主意。
例如:我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先让学生谈谈怎样来学这首诗,请大家出出点子。学生十分兴奋,一个学生说:“我建议,先让大家自学、讨论,一个^读诗句,一个人说意思,一个人做记录,其他人当听众,然后再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这样,我们就知道自己读古诗的水平了。”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觉得古诗要先诵读,老师不是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对于学生的建议,我不会否决,也不会拿出我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来让学生接受,而是遵循学生的意愿,让每个小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学习方案”来进行学习。继而,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最后圆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自主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所以,我在教学中改变师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心理。我把学生的“学习位置”前移,让他们做一名发现者,而不是教师身后的跟随者,他们“发现”的眼光就更敏锐,“发现”的欲望就更强烈。
二、提供发现舞台
古诗句内涵丰富,语意浓缩,而且单音节词多,词语多前后倒装,跳跃性强,跟现代汉语的语法、语序以及组词规律有很大不同。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来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给学生搭建发现的“舞台”。我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发现舞台”,就是做“扩词直译”的练习。
初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进行扩词练习: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 )半( )钟声到( )客( )船( )。
通过扩词联系,既可以缩短古今距离,又容易找到古今知识的联结点,为学好古诗作平稳的铺垫。
学生完成的练习如下:
月(月亮)落(落下)乌(乌鸦)啼(啼叫)霜(寒霜)满(布满)天(天空),
江(江上)枫(枫树)渔(渔船)火(灯火)对(对着)愁(忧愁)眠(睡觉)。
姑苏城外(外面)寒山寺,
夜(夜晚)半(半夜)钟声到(达到)客(旅客)船(船舱)。
完成这一道练习以后,我出示了第二题:将自己新扩的词与课文中的注释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在做第—题时,還很顺利,做第二道题时,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不少学生读着半通不通的句子笑了。学生在扩词直译中及时发现了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错误点、空白点。此时,教室里“沸腾”了。我把解决问题的“权杖”交给了各小组。这时,小组内学生们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在冥思苦想。一阵骚动之后,学生都用渴求的目光望着我。我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到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了古诗词句运用的一些规律——词义另有所指、语序可以倒置、词句组成意境……由此认识到古诗学习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死板理解,而要体会诗句的意境。这样的“发现”学习,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我提供给学生的第二个“发现舞台”是“比较诵读”。诵读,是古诗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比较诵读”就是将古诗与现代汉语翻译的句意进行并列比较诵读。先读一遍古诗,再读一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句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在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客船。
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以后,让学生去“发现”感受,结果大多数学生能够发现诵读的节奏、韵律有很大的区别。由此,我及时引入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感受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让古诗学习层层深入,步入佳境。
三、巧设发现障碍
由于受到经验和年龄的限制,学生的“发现”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设的要求和目标,此时当学生的“发现”呈顺势,或趋于浅层次时,我就巧妙地设置障碍,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越过障碍去发现古诗学习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学生在给古诗扩词直译的基础上,大体了解古诗内容,我提出一个疑问:“霜满天”意思是满天霜落,雨会满天落,霜怎么会满天落呢?学生经过讨论后说:“霜很大,到处都是,感觉像雨一样落下来。”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障碍,发现了诗人表面是写视觉,其实是写肤觉、触觉,因寒气侵肌,好像满天严霜袭来。我又问:“对愁眠”是谁与谁相对而眠呢?学生们很快答道:“江边的枫树和江上的渔火相对而眠。”我追问:“愁眠”是何意?为什么他们会愁眠呢?前者学生马上能答出,后者就不能说到要点上了。于是,我让学生讨论,仍然没有得到完美的答案。此次,我才予以点拨,简介历史背景,学生终于发现了诗人是用移情的方法,把自己难以入眠的愁思融合在江景上。经过我层层设置障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发现,感受到了古诗句和谐的韵律,欣赏了古诗丰富的色彩,体会到了诗人孤寂的情怀。
在古诗教学中,用“发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教学,打破了古诗教学的常规定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更让古诗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境界:学生成为古诗句意思的发掘者,而非“死记硬背的抄手”;也成为古诗意境的营造者,而非“袖手旁观者”,还成为古诗语言独特魅力的品味者,亦成为一个古诗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学习境界中,学生们古诗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得以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发现”中,领悟到了学习古诗的规律,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成就感越来越强,对语文学习的辐射面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