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厌学谁之过

2017-05-16张国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救治厌学策略

张国佐

摘 要 有智慧的教师,除了布置掌握基础知识所需要的记忆性作业外,应该适当减少机械记忆的作业,增加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作业,增加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减少硬性统一数量要求的作业,设置一些弹性大,层次性强的作业,使学生各尽所能,增加学生对完成作业的选择性。

关键词 学生 厌学 救治 策略

关于“学生厌学”这个问题,是否可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要检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有问题,检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当

吃苦耐劳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是社会、教师还是家长,常常以此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科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只强调苦学、苦练就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提高吗?作为教师,在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影响和重压之下,采用违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教死书,死教书,这样怎能激发、唤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呢?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如果把我好内化这个前提,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不善于营造一种情感交融的气氛,尽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掌握好书本知识,但总是缺点师生之间人文情感的对话与交流,其言行体现出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使得学生望而生畏,他们也成为没有生命的知识的传播及,所传授的知识因感光度不够而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与活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的接触。”陶行知也认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们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力量之大”

2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这个差异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而且在学习上也没有必要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上的优等生。我们可以用社会人才结构来解释这一现象。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组成。这种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需要的人群应该是形形色色的,各具特点、千差万别的,有智慧超群的天才、能人,也有受天才管理或服务于天才、能人的平庸之辈;同时,天才、能人有自己的生存本领,平庸之辈也有他们的一技之长,相互间或直接或间接地享用着各自所提供的劳动,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天才,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庸才。延伸到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些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好,但你却不能否定他的其他职能。一个通过挖掘其潜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当然,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成名成家,而是指每一个根据自身的条件,对社会做的贡献,尽管这个贡献有大有小,但对自己来说已拥有了较高的满意度和成就感。然而,一些学校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用单一,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把学生视为批量加工的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模式。

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文学之路。但一学期下来,老师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亲只好总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才。”对如此“笨拙”的学生,而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他的父母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化学方面的成绩遥遥领先,最后取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强势与弱势的智能。因此,学校、教师就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强势智慧,潜能。要做到这一点,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教师要改變传统的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评价观。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观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体面当中的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这段话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3要反思我们给学生所提供的环境是否适合体面学习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做“宰予昼夜”说的是孔子的一名叫宰予的学生在大白天睡大觉,孔子发现后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可是,当时的孔子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宰予为什么白天睡大觉?是不是教室内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对包括宰予在内的学生产生了不定的影响?如室内温度,湿度、光线、气味等条件不好、或者是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佳、师生关系紧张、或者是教师的授课死板乏味等原因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精神不佳。

气氛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状态。高效率的学习工作,需要有良好的氛围。科学家发现,人脑必须不断地接受刺激才能产生“脉冲”,从而导致行为的产生。倘若一个人长期处在一种固定的环境中,从事一种固有的机械活动或者只静不动,就容易疲劳,没有精神。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就应当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的心境,创造一些能促进人们大脑兴奋,活跃的刺激来改善环境,如教学语方式的改变,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打造等等。

4教师是否“目中有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权利,或者说学生的隐私权。比方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他人的爱慕等方面的隐私,教师应该更人性化地去理解他们。在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程度的深浅的选择上,教师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在底线的教育标准之下留有一定的弹性。因为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商不同,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兴趣之所在。如果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那么就不能体现出各尽所能,按能施教,这种刚性的统一标准对每一个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学生的厌学与过度学习有直接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莫尔有一种理论叫“过度学习”,是指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把某种知识和技能学习到接近学习者最高潜能的程度。莫尔认为,要想在一段时间之后,有好的保持和回忆,就必须进行过度学习。对于莫尔的观点,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学习的“最适度”是在“基点度”的基础上增加50%。在学习内容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要达到“过度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继续重复学习几次或一段时间,这个学习次数或时间长度就是“过度学习”的量。“过度学习”的量不是越大越好,若超过“最适度”则可能产生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包宝振.关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国内外对比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2).

[2] 何洪涛.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5):105-107.

[3] 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20-25.

[4] 宗怡.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能力[J],科学教育,2003,9(2):22-23.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救治厌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门诊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治分析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