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一片绣,把时光停留
2017-05-16荷衣蕙带
荷衣蕙带
潇潇细雨飘落不绝,将花木庭阁笼在其中,空气里漫溢着初春湿润的花香。
轩窗下,王媛正悠然地引线,缝下细密的针脚。她所用的线纤细到几不可见,那是一根一剖四开的秀发。绷架的素绢上,一尊端严安详的观音已绣出大半,整个高邮能将发绣工艺做到如此精湛的,也只有她一人了。
绣了许久,丫鬟将一杯温度恰好的茶递了上去。她轻啜一口,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前龙井这个时节喝再好不过。”自幼伴她长大的丫鬟忍不住打趣道,不只是诗酒趁年华,婚嫁更是要趁年华呢。
听闻这话,王媛望着窗外的烟雨陷入沉思,想起昨日父母为她选订的良人李炳旦。之前也曾听闻他文采斐然,只是不知道他性情如何,能不能与自己琴瑟和鸣。她不由喜忧参半。
就在数里之外,李炳旦也同样在隔窗看雨。他倾慕王媛已久,想到不久后就可以迎娶心仪的女子,李炳旦不禁谋划如何布置婚房才能符合王媛的审美和喜好。
江南的花事延绵不绝,李府也如这花儿一样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礼仪。终于到了迎亲的时刻,红衣墨发的李炳旦骑着高头骏马,一路行来,那心情真比状元游街时更雀跃。
一方喜帕被象征着称心如意的秤杆挑起,王媛看到了一个眉目如画的温润少年。他温和的笑容让王媛的惴惴不安消弭无形,取而代之的是颊上飞起的红云。
翌日晨起,王媛细细打量着屋内院外的布置装饰,案几之上有一张琴、一炉香,轩窗下有特意安放的绷架。一泓清流穿庭而过,几株青竹影落上纱窗,处处都合心称意。王媛不禁浅笑低眉,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一个有心人。
落雨的日子,王媛最爱倚着西窗听雨声,待到云开雨停,浮尘散去,她会画一幅雨后新篁。李炳旦赞王媛画的竹,墨色挥洒自如,枝叶顾盼有情。王媛却赞李炳旦将青竹植于窗前甚合心意。他粲然一笑说:“早知夫人最喜画竹,才特意植于此处,好让竹影落在纸窗粉壁做天然图画。”听到这个回答,王媛略一愣神后,眼眸中有水色微微晃动。
菡萏初绽花间蕊的时节,李炳旦携王媛到附近山中寻幽访胜,一路杂花次第竞放,水流潺缓,山色青绿,两人一路吟咏而归。次日,意犹未尽的李炳旦画了一幅烟霞宛然、淡雅蕴藉的平远山水。起初王媛见书房内作画用具一应俱全,还以为是李炳旦特意为她准备的,直到此时她才知道,夫婿原也是丹青高手。
以书画为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们的幸福落在众人眼中,引来无限倾慕。于是有人如此夸赞王媛的家世和才学:“父家为王相国,夫家为李相国,高山深林必蓄非常之宝;书法则卫夫人,画法为管夫人,闲情逸致,应等大耆之年。”李炳旦听闻后,兴冲冲地转告王媛,王媛却说,这乍看是赞我的出身和才华,实则也是赞夫家是伐冰之家,夫婿乃雅人深致,才能允我如此闲情逸致。两人相视浅笑,不复言语,庭中明月清照,将两个相拥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青竹不改瑯玕色,年华镂刻岁月痕,他们的恩爱如青翠竹色从不曾减退,只是在孩子们陆续到来后,将幸福越过越稠密。
后来李炳旦高中举人,高兴之余他邀请了一些至交亲友一起庆贺。此时已经三十六岁的李炳旦,依然清瘦如昔,只是举手投足间更显儒雅从容。王媛望着忙碌的夫婿,眼角眉梢是无限温情的笑意。
之后,李炳旦的堂弟李鱓来到高邮,随他学习八股文,有时也跟王媛学画花卉。他们三人志趣相投,相处融洽,学习之余常常一起吟诗联句。
因为父亲早逝,李炳旦并没有急着进京赶考,而是一直在家照顾祖母。直到十年后,他提前来到京城准备参加来年的春闱。此时的李鱓任南书房行走一职,李炳旦就寄居在李鱓在北京的寓所。
兄弟二人久别重逢自然无比亲近,远在高邮的王媛知道夫婿在京中有堂弟照顾也十分放心。一切似乎都很平顺,等到来年春天,李炳旦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参加了三场考试。等到杏榜贴出,李炳旦成为二百多名贡生中的一个。接下来就是殿试,顺利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
多年的勤学厚积,此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殿试的试题对李炳旦而言并不难答,他顺利考完,被钦定为三甲第七名。
作为皇帝贴身人员的李鱓为了保密试题,需要住在宫内不得外出,这期间也无法照顾堂兄。李炳旦毕竟已经四十六岁,几轮考试下来已经体力不支,病倒在了寓所。等到初九这天,新科进士入保和殿朝考时,李炳旦猝死在了第六层丹陛。悲伤欲绝的李鱓强打起精神,护送堂兄的灵柩回归故里。
王媛在大喜大悲中沉浮,她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只想他能够平安回来,哪怕名落孙山也好,这一世只要有他相伴终老就是最大的幸福,而这一切已经再无可能。
中年是个不能任性的年龄,上有老人需要尽孝,下有儿女等着照拂。王媛只能收起随夫婿相伴黄泉的心,继续过着当下的日子。只是此后,她终日简衣素食,与书画针黹为伴。
玉指纤纤,青丝万千根,扎下的每一个针脚,都是她对他的相思。她将李炳旦生前的画作绣成了一幅幅发绣,追思着挚爱的人。
轩窗前的青竹不曾老去,雨后的日子,她依旧喜欢画那些新篁。只有她知道,在浓淡墨色里有多少过往重演,在墨黑纸白的简静里,安放了多少繁华与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