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应用研究

2017-05-16董珊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课载体

董珊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稳步进入“微时代”。“无微不至”的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于“微时代”的概念与特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将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微时代 载体 思政课 教育

1“微时代”和思政课教学载体

201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稳步进入“微时代”,“微时代”这一提法正式走进公众视野。“微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高度开放应运而生,是以时间短促、容量细微、渠道零散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其发展主要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媒介趋微,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微媒介”解构了传统“大媒体”的地位和价值;二是信息趋微,长篇累牍已经不合时宜,通过智能终端输出的音频、视频、图像和文字内容短小精悍,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三是主体趋微,“微民”伴随着“微时代”产生,意味着信息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机构或者是政府机构,而是向用户个体转移。

思政课教学载体是指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主体使用的能够承载和传输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客体产生联系的中介要素、物质存在或活动方式。“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创新研究强调利用“微时代”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微信、微博、微课程等新的传媒形式来改变信息传播路径,优化课堂教学载体,丰富课外活动载体,构筑多元生动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载体。

1.1以微媒体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载体

微媒体的媒介属性十分契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其中,尤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最受欢迎。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国微博活跃用户已达到3.13亿,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双向沟通关注”分享机制有利于打破长久以来思政课教学主客体之间存在的隔阂,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沟通不足的短板。

1.2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内容载体

在微时代语境下,微视频特别是微课,以短、快、精的显著优势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所谓微课,是指教师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教学全过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容量小,结构情景化,使思政课教学的时空性得以延展,实效性得以增强。

1.3以微公益为主要依托的活动载体

“微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突破了公益事业“大而不广”的局限性,借助裂变式、草根化信息传播模式,倡导“人人贡献、人人参与”,鼓励全民发掘身边的社会需求,把爱心付诸行动,随手发一条微博、拍一张照片都有可能形成一次善举,这种活动方式使得每一位普通大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践行公益的主体。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虽然充实了思政课教学资源,扩大了主流宣传平台,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机制的生成,但也加深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低下的深层症结,即传统思政课教学载体游离于信息社会的“微变革”之外,这种隐形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交互关系强化,新旧载体碰撞,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机制受到冲击

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依托课堂讲授、远程讲座等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就内容上来看,单纯的思政教材理论比较枯燥乏味,存在价值性与实效性脱节的现象,而微媒体的传播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多样,而且发布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就形式上来看,即使教学内容极具传播价值,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者按图索骥、照本宣科,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2自我意识觉醒,话语结构嬗变,思政教学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微时代”信息流动成本的降低打破了思政教育者独享话语权的局面。在思政教育体系的二元结构中,受教育者在信息接收和获取方面敏感度高,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更优于教育者。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瞬时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媒介素养的要求,若高校思政教师不能结合时代背景,实现自身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其作为思政教学主体的权威地位必将受到挑战。

2.3资源高度共享,信息良莠不齐,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在“微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通过微媒介决定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流向,从而影响其他人的意识与行为。与此同时,“微时代”的信息不再是点对点的单向传输,而是以“1-N-N”的形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这种传播势头和潜能,使各类信息和言论在经过膨胀、发酵、裂变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大、缩小甚至是畸变,爆炸式传播的扭曲观点和偏激思想会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

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的创新思考

3.1充分利用“微”资源,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联动平台

“微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跳脱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微时代”载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利用移动信息资源开展日常化教学。例如,建设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平台、移动互联网论坛,定时、定期、定量将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思政理论等有价值的信息用泛生活化的语言推送给学生,按照“个人-班级-学校”的轨迹实现全覆盖。掌握微视频制作技术,开发微课程资源库,设计微电影,增强思政课的磁性和魅力,通过平台认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发布教育活动大数据,打造“微时代”学习立体格局。

3.2大力创新“微”活动,实现教学过程校内社会相结合

实践活动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理论载体的有益补充,“微时代”背景下,要完善和发展已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传统实践载体与微博、微信等移动载体的连线。例如,打造精品学生社团,运用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方式,依托手机APP、社团公众号和微博平台推送、宣传,架构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把握当前社会微公益活动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方式,在带领学生走入社区开展校外公益活动的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正规网络平台如“蔚蓝地图”、“志愿者打卡器”、“免费大米”的微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推动思政课教学实现校内社会相结合。

3.3全面提高“微”能力,推动信息理念下媒介素养生成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面对“微时代”背景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容量和媒介载体,一方面要探索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培育敏锐的媒介感悟力,关注“微时代”出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自媒体平台开发技术等,赋予思政教学更丰厚的时代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信息甄别能力和輿情分析能力,在提高自身处理、筛选、判断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前提下,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微时代”传媒载体,以“疏堵结合、规范管理”为核心,帮助学生判断真假、明辨是非,规避微媒体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会[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fbh/Document/1373632/1373632.htm,2014-06-26.

[2] 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新浪微博官方网站.http://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346,2017-01-11.

[3] 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8.06亿[EB/O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819/n465001600.shtml,2016-08-19.

[4] 王峰.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培训,2015(10):46.

[5] 蒋婷婷.“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05).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