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16段珺王帆高振
段珺 王帆 高振
摘 要 本文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方案为例,探究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优化培养工作的过程,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的平台,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 产学研联合 全日制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需求趋于高层次化、多样化,专门化和综合化。国家在关注高级科研人员培养的同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提上了议程,专业学位教育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校期间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培养内容的领域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学校不再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唯一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多元主体培养模式比传统形式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1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的人才,在国家创新驱动建设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国家政府对研究生的培养、关注日益密切,也出台了许多政策进行落实、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体制的根本原因,对全日制专业學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1.1取得的成果
(1)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国家再次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战略调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确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短短几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招生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截至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人数已达到25.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4%。
(2)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不断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路径,以培育更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高校投入充足的资金,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形成面向综合型学科建设的格局,积极采取措施以培养拔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高效改革课程设置和结构,以适应富有高校特色的全日制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3)从研究生自身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较高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首先,研究生积极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的培养,从基础上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理论基础;其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依靠政府和学校的支持,积极投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不断增加自身研究成果,加强社会实践,将学习、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1.2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没有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职业性不够突出。由于长期受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和导师实践能力的限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实践性课程偏 少;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有效地结 合现场实际,教学案例偏少;教学方式不能脱离“满堂灌冶的“填鸭式冶教学,缺少课堂参与和讨论等开放式教学。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2)实践基地不足,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实践基地不足或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逐步加强建设和管理,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现实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非企业员工,不方便管理;二是研究生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人身伤害等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三是由于担心核心技术泄漏,企业不愿接收研究生参与科研攻关;四是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生产实践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引不起企业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使得研究生的实践活动难以深入甚至流于形式,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多是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们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冶,缺少现场工作经验,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即使有些导师承担了部分生产型科研项目,也主要是根据企业需求完成室内的理论研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工艺,因而他们在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或指导上力不从心。而学校聘任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人员,指导研究生或者授课只是兼职工作,学校对其职位晋升、绩效考核以及工资福利等没有决定权和约束力,当其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发生冲突时必然牺牲兼职工作。因此,建设一支良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已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较短,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因此,以学术学位的质量评价体系来界定和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目前通行的做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趋于雷同,使之不能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冶培养目标,不能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学术学位研究 生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凸显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不足,并以此判定专业学位质量低于学术学位质量,导致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甚至包括学生自己对专业学位的轻视,从而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2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2.1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特性
首先,依据专业学位标准编写一批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用教材和案例库,并做好教材的配套及系列化建设,突出专业训练,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知识框架和物質基础。其次,在课程教学和授课模式方面,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改变“一言堂冶、“满堂灌冶模式,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现代教学方法,并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授课,使研究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间接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再次,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让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建立对实践的感性认识,做好职业定位;通过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的实践锻炼,让研究生直接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高专业素养。
2.2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把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做好实践基地的筛选工作,一般首选行业特色明显、高级技术人员较多、技术集成度高、与学校技术合作密切、管理完善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次,要与合作企业做好实践基地的共建工作,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校企双方要通过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性实验室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室等,谋求优势互补、互助互惠、协同创新;通过基地共建、教学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工作,还必须注意抓好具体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校、院两级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要加强和实践基地的沟通,校企“双导师冶要共同确定专业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实践计划,并定期进行专业实践 效果考评和给出最终的效果评价,以实现对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监管。另外,要通过为研究生购买保险、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委托培养以及明确企业在研究 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收益等措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细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通过个人申请、专家把关,遴选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兼备学术型和应用型、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和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冶,到企业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或进修,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校内导师的实践操作 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三是加大校外导师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改善校内导师的队伍结构。四是制定、完善企业兼职教 师的聘任制度,提高校外导师待遇,引导、鼓励他们与校内导师一起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五是建立导师分类管理制度,包括导师的分类选聘、分类培训、分类考核评价等,确实提高和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
2.4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1)发挥政府教育机构的指导作用,扩大专业学位授予类型,实现因材施教,以达到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教授提出的“人职匹配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人成就感;(2)通过人才市场和用人企业的引导作用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机制,缩短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3)借助高校和学术权威的倡导作用强化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协调、参与和指导,实现管理制度间的衔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且不再单独强调其科研能力,转而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这主要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企业实习表现和实践课程成绩进行考查;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或项目研讨课的参与度及在工程实践项目、技能训练课、学位论文和学术成果中的表现加以考查;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这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以及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及组织协调能力加以考查。当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当前,部分领域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如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注册建筑师的对接、设备监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高级注册设备监理工程师的对接以及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学校产学研用结合的特色优势,抓住获得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的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为主线,以小奇校企协同合作培养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养高技能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寓教学于科研,寓教学科研于服务,学校通过“一个方案、两个导师、三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位一体、六大能力”的六步工作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3.1修订一套方案
全面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校企协同,构建了一套与学术培养方案区别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凸显了分类培养,降低了学术型和专业型课程重叠率。学术型加大了小学分、研讨式、学术前沿类课程、双语或者全英文教学课程力度,专业型突出了小学分、案例式、工程实践类课程比例。
3.2优选两个导师
本着“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学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任机制,严格导师选拔与考核,明确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建立“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依托学校独具特色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聘任了近40位到学校创新创业的特殊教授为研究生导师。在强化“校外导师+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基础上,注重校内导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激励校内导师成为“双师型”导师。通过强化“双导师”+“双师型”,构建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导师团队。
3.3注重三个结合
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机制,结合工程领域实际,制定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从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8种形式,为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提供考核指标体系。
3.4抓住四个环节
建立课程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四环节实践体系。通过四个实践环节,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从集中到分数、从基础到综合、从共性到个性。为保障实践环节的落实,整合校内实践创新平台,寓教于研,打造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寓教学科研于社会服务。通过高水平实践创新载体,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成果,不断实现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
3.5突出五位一体
从构建层面、实施层面、保障层面、条件层面、衔接层面建立“五位一体”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构建层面,采用理工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螺旋提升。实施层面,加强案例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保障层面,采用双导师制+双师型导师师资团队。条件层面,打造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水平实践应用平台。衔接层面,教学内容和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
3.6提升六大能力
通过实施“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六大能力。理顺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打破综合能力提升片面依赖缺乏有效教育质量控制的第二课堂的格局,从“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全面性”角度,创新采用“双师PBGS”教学法、通过“有效表达能力”、“公众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观察能力”、“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能力”和“东西方文化比较能力”六大综合能力实训,全面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培养模式逐渐完善,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形成了學校领导重视、职能部门推进、学院担当主角、师生广泛参与、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新格局。南京工业大学基于产业研联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路径,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3):10.
[2] 郑国生,王磊.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70-71.
[3] 魏剑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
[4] 王新荣,李小海,龙泽明,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 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5] 王理,李燕,马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路与举措[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98.
[6] 蔡建华,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