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为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7-05-16罗美菊
罗美菊
何为“无为教育”?那种体现“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称“无为教育”。 运用“无为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归根结底是靠内因,是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教育只有通过主观内化才能形成人的个性品格,失去了主观努力再好的环境和教育也无从变成个人品质。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德育工作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为此,在德育工作中充分运用“无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抓住时机,让学生自身体会,明白道理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适时地抓住时机使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某种道理。
l.抓住主题班会活动,解决主要矛盾,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召开主题班会,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使他們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白道理,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单纯的说教。比如,有几个学生有爱骂人的不良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组织召开“争做文明人,从日常行为做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做法,特别要让那几个学生上台发言,教育效果很不错。
2.利用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劲头不足,但他们非常活泼,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可以抓住这一特征,利用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尝到学习的甜头,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二、巧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情绪度的提高,实现自我心理调节,摆脱苦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兴趣、爱好长时间得不到发挥时,学生的情绪就会变得低落。这时,教师就可以巧设一种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才能得以显示,从而获得情绪度的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摆脱苦恼。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发挥极大的潜力,培养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
1.知识赛。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可以使学生对课内知识起到加深或巩固的作用,还可以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的心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开展警语的收集比赛、作文比赛、报刊剪摘比赛、英语口语竞赛等,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实践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举办安全知识赛、卫生小报竞赛、黑板报评比等活动,都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遇,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成功动机,摆脱苦恼。
三、善意引导,让学生开阔视野,避免直接冲突式的说教,解决问题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任何时候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对于犯了错误或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在教育他们时,既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动辄训人,甚至体罚或变向体罚,要对他们多给予一些理解,不指责不埋怨他们,善意地引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介绍一些书籍让他们读,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改变他们对人生的看法。
四、树立典范,让学生有人可效,明确方向
青少年学生入世尚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但他们有较强的认知力和模仿力,尤其是周围环境会诱引学生步入歧途。教师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树立典范,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学生。
l.树立教师典范。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自然地会时时刻刻地观察教师、分析教师、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言行始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教师就要认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研究社会发展的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确立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形象必须美好,才能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2.树立学生典范。学生典范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典范学生是其他学生的同龄人,不但他们之间接触的机会多,而且个性的闪光点,也是各有千秋。有的有这样的优点,有的有那样的长处,虽然这些优点很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去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这样,不但发展了每个学生,也引导其他学生向优秀的学生靠拢看齐,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比如,在班内推出工作大胆的班干部、刻苦学习的学生代表、遵规守纪的纪律模范等不同个性的典范,让这些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去影响其他学生,使班集体变得越来越好。
3.树立其他先进典范,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及高贵品质。如,雷锋、徐虎、王伟等,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人民送去温暖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白他们确实是自己效仿的对象。
总之,“无为教育”给教师的启示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