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山:“中国尊”顶上的“鲁班”
2017-05-16武淳
武淳
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人流穿行。这里是位于东三环的北京核心商务区CBD,一座总建筑高度设计为528米、形似中国传统礼器“樽”的摩天大楼正在此拔地而起。它就是国内首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北京第一高楼的“中国尊”。
中国尊是世界上第一座在抗震8度设防区建造的超500米高楼,按照使用年限100年设计施工,将消耗14万多吨钢材和35万多方混凝土,高峰期施工人员超过4000人,设计工期仅有62个月,意味着主体结构每3—4天必须盖好一层。
在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承建方中建三局“中国尊”项目执行总工程师许立山。这位浓眉大眼、略带书卷气的高级工程师,尽管刚40岁,负责的项目就已获得“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
许立山带记者登上了已建至498米的“中国尊”大楼楼顶。高处不胜寒,一阵凉风袭来,记者双腿有些发软。许立山颇有童心地对记者说:“你看地面上那些汽车像不像玩具?楼房像不像积木?不用担心,我们其实站在一个可承重4800吨、抵御14级强风的‘盖楼神器上。”
记者注意到,“中国尊”的工地和以往的建筑工地有所不同,楼体四周没有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和防护网,只有一个如同正方体的施工平台“骑”在楼顶。这就是许立山参与研发的“盖楼神器”——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平台操作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高38米,可同时进行四层楼的作业。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世界房建施工领域面积最大、承载力最强的平台。平台上有两台塔吊和平台一体化结合,这在全球也是首次尝试。它不仅能节省工时,还节约材料,是我们追求绿色施工的众多技术创新之一……”面对纵横交错的钢架迷宫,许立山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让重量巨大的平台像“蜘蛛侠”一样,稳固地攀附在楼体墙面上,许立山和同事们进行了无数次计算和实验。平台准备进行第一次顶升时,许立山坚守在单位39个小时不眠不休。一天凌晨,刚值完夜班的许立山在家休息,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又立即赶回距家16公里的工地。“那几天正在浇筑大楼底板,雨水很可能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这是大楼的根基啊,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许立山说。
入行18载,学建筑工程的许立山从工长、技術员,一步步成长为驾驭大项目的“技术总管”。29岁那年,参与央视新台址建设的许立山两鬓、前额头发全白。负责“中国尊”项目5年多来,他有4个春节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蓝天白云,阳光正好。许立山掏出手机记录下了今天的“中国尊”,和记者告别后,他匆匆消失在人流中。当今中国的国家实力为许立山这样的劳动者们架起了触摸梦想的天梯,有了他们的开拓创新和不懈努力,中国建设一定会更牢、更高、更快、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