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构建
2017-05-16阎冰
阎冰
摘 要:当前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飞速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相对落后,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低。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为了促进两业的发展,需要打造协同联动发展体系,在满足双方经济利益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基于此,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
关键词:物流业;制作业;协同;联动;新型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19-02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意义
1.供应链水平低下造成制造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从企业物流成本来看,近年来零售业、批发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在不断增加,且已超出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物流成本内部的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且增速持续升高。其中,运输成本的增速比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慢,三项成本比较下,保管成本增加最为明显。同时,由于较低水平的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使保管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逐年提升,并逐渐成为物流成本持续升高的又一重要因素。
2.物流业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制造业不断进步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其市场组织结构从纵向一体化走向横向一体化,在整个供应链中单一企业侧重于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行业间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向供应链间的竞争转变,这时候单个企业若想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协同效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获得持久生命力。物流是很多企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供应链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必然要进行变革。本文将其变革方向总结为四点:一是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缩小制造业供应链生产规模,增加生产频次;二是加快制造业供应链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结构扁平化;四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与先进性。
3.服务制造业供应链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各种与时俱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各行各业发展,其中包括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是该战略的先行者。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过度依赖于电商,单一的发展模式使得物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误区和泥潭,这主要是因为物流业自身缺乏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还处于价格竞争的层次。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业必然要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差异化发展,而服务制造业的差异化为其奠定了基础。不同企业的生产与运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要嵌入制造业供应链,需要在充分认识制造业流程的基础上实现。而制造业企业要更换物流服务商,需要重新进行流程对接、信息系统对接、知识共享等,还需要进行工作过程的磨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时间成本和费用。因此,物流业的服务能够获得一定的溢价,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转向专业能力、网络资源、行业知识、解决方案等全方位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能够助力快递企业走出价格战的泥潭。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综述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间联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最终达到增加供应链价值的目的。学者们已开始重视两业联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Cohen(2010)认为,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深化劳动分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郭淑娟和董千里(2010)提出了物流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即基于管理活动的合作模式、基于实物运作的合作模式、短期合同合作模式、一次性合作模式两业联动发展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五种合作模式。韦琦(2011)对两业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高峰和刘志彪(2012)认为,服务业(包括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应该通过资本协同、创新协同、制度协同、分工协同等产生协同集聚效应,通过集聚形成规模,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两业的联动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存在的问题
1.难以有效对接物流服务。纵观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发展可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活动,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物流企业效率。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较多,但是很多企业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的现象,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运营,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物流发展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制造企业。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存在对物流企业不信任的问题,因为物流运输的跨度时间较长,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此外,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很多物流从业者的服务意识缺乏、专业知识及技术不足,存在物流服务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难以保障物流服务质量。吴群(2011)采用共生理论,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应该以能力互补为基础构建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因此,应该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实现与制造业的对接。
2.行业标准不完善。物流现代化要求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我国物流业发展应符合国际物流标准,在物流技术与物流作业标准方面都实现与国际接轨,如物流装卸设备标准与运输设备标准等等,以此逐步实现我国物流的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在我国物流产业中应用国际物流标准,对于物流产业联动效果的增强及运输成本的降低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物流业发展标准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这是造成我国物流业发展不及国外的重要因素,也使很多物流基礎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改变物流行业的标准化缺失问题,才能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构建
1.重新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定位,构建协同服务模式制度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一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适时定位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前景,有效配置资源,必然形成物流业和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当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是供给侧各行业各领域持续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一条定律,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亦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大环境。为此,一要针对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给区域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深度变化建构新定位。二要站在大趋势和新经济的时代窗口建构新定位,包括物流业如何跟上新型城镇化、高端制造等领域发展步伐。三要围绕跨境电商、物流、制造三者之间形成供应链协同机制建构新定位。构建协同服务模式制度环境:一是服务认证标准,根据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行业内认证标准,提高全社会物流协同运行效率。二是物流标准。需要制定物流管理与作业标准、行业技术标准,注意与国家化标准的接轨。三是市场规范与管理。在协同联动发展模式下,双方利益主体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约束机制确保市场有序发展。四是交易规则。交易规则违约惩罚机制、交易达成条件、竞价机制、双方利益保障机制等。五是法制建设,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指引联动发展方向,规范双方联动发展行为,提高双方信任。
2.构建协同服务模式技术环境。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需求,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二者的信息共享。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通过信息技术匹配形成协同业务。因此,应该在供应链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标准,在双方最大收益率满足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构建信息控制、采集与传输制度,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在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体系过程中,需要融合多项技术,主要包括技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共享与应用同步的保障安全技术、数字化仓储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支付技术。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其服务制造企业的能力。制造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物流,因此,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服务经济性及安全性、仓储管理能力、联合运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构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体系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业,培育能满足制造业物流服务需求的供给主体,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明确制造企业的物流要求,树立物流流程及供应链上下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服务项目,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各环节渗透,为制造业提供專业化的物流服务。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物流园区、物流基地规划中提供政策性引导与支持。二是要素提升,重点是人力资本的要素提升。提升人力资本,关键在于通过良好的企业及人文环境吸引各方人才,实现物流业发展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知识构成的多元化等,为现代物流业奠定基础。
4.打造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的进一步具体工作部署可知,信息是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重要依据。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为了实现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提高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效率,需要以信息化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管理的现代化,构建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时采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打通信息壁垒,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鼓励制造企业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开展物流规划,保障供应链体系之内的物流活动的高效运作。同时,物流企业也要深入了解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和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式,引导物流企业按照集成整合、便捷高效、服务增值、绿色环保的原则,加强与制造企业的融合互动。
参考文献:
[1] 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72-75.
[2] 高峰,刘志彪.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8,(1):142-146.
[3] 韦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演化与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115-119.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