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困境及策略
2017-05-16叶波李霞
叶波 李霞
摘 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目前面临着:教职工队伍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师生行动上的怠惰和部分院校领导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三大困境。 要走出困境,高职院校必须从营造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结合院校实际确立科学有效的方法路径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关键词: 创新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政校行企协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将由要素驱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传统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以技术创新驱动的集约型经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1]。支撑这一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是大批的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 牌[2]。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招生、学生管理、教育教学、教科研和就业指导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核心是教育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十二五”规划期间,不少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之间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后续工学结合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却出现了许多偏差,从而使教改效果大打折扣。笔者以为,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目前面临着:部分干部和教师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师生行动上的怠惰和部分院校领导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三大困境。 要走出困境,高职院校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面临的困境
1. 部分干部和教师观念上的因循守旧
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期间,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并取得创新性进展。然而在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验收以后,部分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守业”意识渐浓,谋求突破的创新动力减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愿意继续开拓进取,更不善于在全国蓬勃发展的高职工作大格局中抓机遇、定目标,抱着因循守旧的观念,得过且过,不再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期间最大的成效,就是使广大高职教师队伍认识到,面对高职教育普及化和生源素质的变化,必须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改的落实确实面临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种种困难。由于这些困难都难以在短期内克服,致使部分干部和教师又无意识的退守到因循守旧的思维惯性中,这势必会严重阻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的进程。
2. 部分师生畏惧学习的行为惰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这一变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地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当前,不断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精通不断出现的新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必须要改变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听课、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树立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而学习的观念。要适应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教学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显然要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如果缺乏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或者说师生内在变革意识和责任的缺失将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的瓶颈。由于这种改革创新需要师生共同克服已有的行为惯性,甚至是对已有习惯和做法的否定,部分师生就会在思想上表现得畏难甚至阳奉阴违,在行动上表现为怠惰,进而阻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的全面推广和向纵深发展,从而影响创新改革成效,继而怀疑创新改革本身,进一步增加改革创新的阻力和难度。
3. 部分院系领导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
近年来,面对高职院校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各高职院校领导都在积极主动地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知半解大干快上、机械照搬他校經验、生搬硬套职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盲目改革的现象,笔者姑且称之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的任性。
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生存压力较大的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中。生存的危机感,迫使地方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急于找到更好的出路。于是,一些院系在没有认清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情况下,直接照搬他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校情、系情和专业特点,忽略自身生源数量和质量、师资力量等客观现实,进行了大规模“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短期能够从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改革成效,但由于没能解决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专业的持续发展。更有甚者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是内容空洞口号式改革,既缺乏明确的改革创新目标,又没有科学设计的实施路径,盲目跟风跟形势,打烂仗,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成效。
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将会导致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走入误区,陷入失败,将沉重打击师生改革创新的信心,挫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三、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困境的策略
笔者以为,可以针对性地从营造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结合院校实际稳步推进三个方面加以应对,走出困境。
1. 营造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师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将创新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中营造一种创新光荣,创新受尊重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对创新人才人格的尊重,激发他们创新的内在动力。使师生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发,在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一是展开教育教学创新思想大讨论,举办各类教育创新论坛和讲座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使师生员工深刻理解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形成新见解,在实践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和新技能。二是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举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培训班和研讨班,走出去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培养教职员工的创新意识;完善一批标语、展板和文化设施,大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优秀成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师生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取得的科研创新、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成果和品牌等成就,加以广泛宣传,对重大成果进行深度剖析、专题报道,以激发校园创新创造活力。
2. 构建鼓励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就必须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实施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纳入到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轨道,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一是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高职院校应成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领导小组,加强对机制创新工作的领导,统筹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设立职能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激励创新制度的制定、创新工作培训、创新工作的评价与考核等。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应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同时,结合院校实际制定制度,激励和保障教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例如: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探究,强化对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关键实习环节的投入,改善教学实训设备设施条件,增加教师、学生参加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活动经费等。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考核奖励制度。例如,教师方面要将教师的教学创新纳入工作量认定和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之中。学生方面,要从学分认定、推优评先等方面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创新和专业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建立的衡量创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内容涵盖要全,评价指标要尽可能量化,以有利于奖惩兑现为前提,要体现公平性和客观性,减少人为评价产生的误差。
四是完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企业和社会机构以及学院掌握的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收集反馈毕业生就业经验以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需求,将结果运用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过程中。
3. 尊重教育规律结合院校实际,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在探索加强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要结合实际确立科学有效的方法路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一种开创性工作,必须尊重客观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加強调查研究,进行顶层设计,小心探索试点,全面总结推广,绝不能想当然盲目推进,也不要指望大干快上,一蹴而就。
一是加强调研、分析论证,稳妥推进、不搞“一刀切”。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特色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好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以及师生座谈,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使学生更多受益。
二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不盲目照搬照抄。针对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先进的办学理念、方法措施和技术手段,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甄别归类再吸收借鉴,找到真正实用的、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方法路径。
三是密切行业(企业)协作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合作者参与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协调双方利益关系,以双方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共同进行市场需求调查、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
四是先做试点、以点带面,改革创新循序渐进。可以从单门课程开始做改革尝试,或者从专业开始进行改革尝试,加强对过程的研究和监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方向,逐步由课程扩大到专业,再到系部,再到整个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在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变革,取得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实效。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 2015-06-02.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602/c1003-27088631.html
[2]中国政府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17.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
htm
[3]叶 波,张 建.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兼顾”[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