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场绝技
2017-05-16李丰
李丰
新中国成立前的明泉县,县中心十字街路口有座广和茶楼,明泉县以及周边地界的艺人们常到这儿跑“码头”。
每个月初一的晚上,茶楼老板会请来当时颇有名气的燕家杂耍班演专场。到了初一,广和茶楼门庭若市、人头攒动。大家都为了一睹燕家班压轴的绝技“蒙眼飞刀”。飞刀绝技是班主燕三在子夜时分表演,飞刀一出,满堂喝彩,据说当年喝彩声顺着风都能飘出去半个明泉县城。
这燕三表演飞刀,最早助手只有一个,是他的闺女灵儿。在出事之前,也只有过灵儿。
飞刀绝技在明泉县地界受欢迎,有它惊险奇绝的看头,是命悬一线的绝技。燕三父女表演时,灵儿先被绑在一个直径近两米、立着的大木桌面上,胳膊与腿分开成“大”字形。燕三面对着灵儿后退五步,紧接着,桌面开始原地旋转,燕三“嗖、嗖”发出两刀,“砰、砰”两声,两刀分别钉进灵儿肩头之上的桌面里,钉进去足有寸余。之后燕三蒙上眼再发出一刀,这一刀钉进灵儿的两脚之间。这第三刀最是惊险,观者几乎室息。
观众紧张得不得了,表演者却谙熟在心,原来燕三父女有保证安全的技巧。灵儿手里藏着个精巧的响木,准备发第三刀时,桌面旋转到指定位置,她就往桌面上击下响木。响木发出的声音很特别,像磬声又略微低沉。屋里再嘈杂,燕三也听得到,听到了就接到了指令,发出飞刀。父女俩配合得默契,表演得得心应手,有惊无险。
广和茶楼有个倒茶、发手巾的小伙计叫小柱子,十四五岁,与灵儿年龄相仿,人却瘦小,比灵儿还矮半个头。燕家班经常来茶楼,灵儿和小柱子慢慢就熟絡了。
又到了初一,灵儿进了茶楼直接就找小柱子。她“小柱子、小柱子”地叫着,等两人见了面,面颊都绯红,这红晕里藏着青春的懵懂。小柱子扭捏地从兜里掏出个木头雕的小兔子,说:“给你。”灵儿是属兔的,这小兔子立刻烫着了灵儿的眼。她马上翻衣兜,最后只翻出两块响木。她表演时都是准备两块的,万一脱手了一块,还有一块应急。她没有迟疑,抬手把其中一块塞给了小柱子,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这块响木最终夺了灵儿的命。子夜时分,燕三表演飞刀绝技。前两刀都很顺利,“砰、砰”钉进了指定位置,观众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燕三蒙上眼,准备发第三刀,掌声、叫好声此时还没停息。小柱子也在鼓掌,可他觉得光鼓掌还不足以表达为灵儿捧场的心情,他学着别人的样子拍桌子叫好。他手里头还拿着响木呢,一拍桌子,响木击在桌面上发出了特别的声音,似磬声又略微低沉。不好的是燕三听到了响木的命令,“嗖”的一声,他机械地发出了第三刀。发完燕三就觉察出不对,马上拽下眼罩,可一切都晚了。他几乎和小柱子一起扑到了灵儿跟前,小柱子手里的响木也掉落到灵儿的血泊里。
没有了灵儿,燕三一蹶不振,再无心思表演飞刀了,即使他想表演飞刀也没有助手了,谁又肯来当活靶子呢?没有了燕三的表演,燕家班也逐渐走向没落。时间长了,艺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头也都有怨气。
这一日,茶楼的老板忽然领了个人来找燕三,说是要学“蒙眼飞刀”。燕三一看,正是小柱子,燕三身子不住地颤抖着,拳头上的青筋凸成了老树根。他犹豫了一阵儿,不住地把飞刀掂量了又掂量,摩挲了又摩挲,最终收下了小柱子。
从此,燕三领着小柱子开始学习“蒙眼飞刀”。这“蒙眼飞刀”不但要学会配合,还得学会发飞刀。小柱子学得认真,仅半年就学得差不多了。
燕家班选了个初一,发出广告要表演“蒙眼飞刀”。消息一传出,广和茶楼又像当初似的早早地坐了满满当当的观众。
子夜时分,燕三领着小柱子登场了。桌面在旋转,小柱子紧张地闭上了双眼。“嗖、嗖”两刀正中指定位置,观众们报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该发第三刀了,茶楼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等着看是否能表演成功。燕三蒙上了眼,桌面缓慢旋转着,还没到指定位置,小柱子突然击响了响木,他紧闭着眼等待着死亡,呵飞刀没有袭来。他又用力地击打了一下,还是没有飞刀。小柱子把响木击打得像敲鼓,还间杂着他的哭声,可燕三始终没有发飞刀,小柱子睁开眼才发现燕三走了。燕三就这样走了,再没有回来过。
新中国成立后,燕家班改编成了县杂技团,小柱子成了第一任团长,他的飞刀成了保留节目。可他每次表演飞刀只有前面的两刀,看过以前表演的老人都说他只表演了半场绝技,还有人说以后可能都只能看半场绝技了,因为有人看到过小柱子教徒弟时也只教了前两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