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体系构建*
2017-05-16赵诗奎
赵诗奎,谢 娟
(1.济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2.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体系构建*
赵诗奎1,谢 娟2
(1.济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2.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在综合评价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内涵与意义;借鉴霍尔三维结构理论,构建了立体化的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专家调查法,从开展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绩效三个维度,设计和确定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运用该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注意事项,并进行总结与展望。
高校教学;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内涵
1.综合评价理念下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概念
翻转课堂翻转了在课堂上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顺序。对翻转课堂的评价要适应这种结构特点,突出翻转课堂系统性的特点,所以,翻转课堂的评价应以科学的评价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和先进的指标体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的理念,对复杂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过程,是一个在评价人员维度、评价层次维度、评价目标维度、评价对象维度四维空间中进行的、并涉及大量定性与定量因素的复杂过程。[1]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体现了多个评价对象、多个评价主体、多种评价角度、多重表达形式的突出特点。根据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对高校翻转课堂的评价可分为五个连贯的步骤:分析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确定评价的内容、方式以及方法;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原则和相应的评价模型;实施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做出解释。
2.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意义
对高校翻转课堂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整体把握高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第二,有利于系统优化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第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MOOC时代,翻转课堂作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连接桥梁,成为典型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对其已无能为力,而当前对翻转课堂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有限,内容和深度也有待扩展和加强。
二、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评价是对较为复杂的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的过程。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需要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而系统科学领域的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对于指导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最为适合。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看作由知识维、时间维与逻辑维而组成的三维结构,并以该立体结构来表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型项目管理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2]
近年来,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不仅在工程设计、系统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同时也被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为了科学地实施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过程,本文借助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尝试构建了立体化的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图1)。
图1 立体化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
对高校翻转课堂的综合评价,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高校翻转课堂评价问题,这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逻辑维”的步骤相一致。具体逻辑过程如下:(1)明确高校翻转课堂评价要解决的问题。(2)设计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3)综合分析影响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各种因素。(4)优化并选择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5)做出最后决策并实施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
“时间维”反映的是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实现过程。具体流程包括七个阶段:规划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实施方案、拟定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具体内容、分析初步制定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择优选择适合于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方案、实施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运行并处理高校翻转课堂评价信息、改进并更新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
“知识维”反映的是在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评价、教育技术学、系统评价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等。
图2 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三、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通常,教学评价应考虑三个要素: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理念是评价者对教学、评价的思想认识,决定了评价的高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先进的评价指标均受制于此;评价方式界定了评价主体和方法,是评价实施的具体规定;指标体系是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的外显,恰当的评价指标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关键。教学评价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基于以上综合评价的理念,在指标设计方面,为了全面而系统地反映高校翻转课堂整体实施的情况,选取开展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绩效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2)。
1.高校翻转课堂的条件指标
翻转课堂的条件指标是反映翻转课堂实时环境和条件的指标,是综合评价的物质基础。任何学校的管理工作要素都有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七个方面,其中,人、财、物是最基本的物质性要素,是学校办学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3]为了诊断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条件及可行性,本文从学生、教师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高校翻转课堂开展条件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开展条件评价属于诊断性和可行性的评价范围,宜于学期开课之前进行。
2.高校翻转课堂的过程指标
过程指标集中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状态和具体过程,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过程评价,本文从学生、教师、教学活动三个维度,设计了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值得说明的是,因过程评价涉及翻转课堂的每一节课,宜于每节课的课中进行。
3.高校翻转课堂的成果指标
成果指标反映了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和水平,与学习成绩、教学成绩、推广效果等内容高度相关。为反映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绩效、经验与改进等方面来说明。该总结性评价一般适合在学期末进行。
通过专家调查法,本文最终确定了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的主要观测点进行了概括,详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张对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而未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分配。
四、总结与展望
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更新,在持续更新中得以完善。具体应用时应注意:第一,可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评价频次。对高校翻转课堂开展条件的评价,如果一次评价后无法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可以循环进行多次评价,直到满意为止。同样,是否每堂课都要进行过程评价,仍取决于具体需要,比如,根据条件可以随机抽取几堂课进行过程评价。而教学绩效评价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期末的课程结束之前,进行一次或多次终结性评价。第二,可创造性地使用该评价体系。教师在充分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为载体,勇于创新,对评价内容“再加工”、“再设计”、“再整合”,使评价体系更贴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表1 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7]本文对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内涵的阐释,指明了综合评价理念之于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而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能够引导高校决策者从多个维度对翻转课堂进行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为解决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提供了方法指导。尤为关键的是,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方便了课前、课中、课后全部教学过程的信息采集,实现了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多元评价方式的整合、多个评价过程的统一,验证了教学评价的决策导向、形成性定位和改进性功能之于翻转课堂的重要性。总之,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研究,为客观衡量和科学审视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配置、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是,该研究只是对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要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仍需要更加精细的设计和更多的实践检验。
[1]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 [J].管理科学学报,1998,1(1): 75-79.
[2]郁滨.系统工程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71.
[3]康宏.立体化视听教育网络综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9,(03):68-72.
[4]张韵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 (06):583-586.
[5]李力.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97-100.
[6]车莉.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70-73.
[7]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03):96-100.
[8]谢娟,赵诗奎,付秀丽.综合评价理念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6,(05): 51-56.
(编辑:郭桂真)
G434
:A
:1673-8454(2017)10-001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5193)、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5YB27)和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X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