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强省:转型发展的湖南速度

2017-05-16罗付金

湘潮(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湖南发展

★ 罗付金

经济强省:转型发展的湖南速度

★ 罗付金

站在新起点上的湖南,如何让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以发展的新理念为指挥棒,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时代的叩问,面对7300万三湘儿女的殷切期盼,湖南省委、省政府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建设经济强省”作出铿锵有力的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谋篇布局,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从“四化两型”到“三量齐升”,从“五化同步”到“五大发展”,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壮阔进程中,湖南以昂扬的姿态、傲人的成就展现在全国乃至世界面前。

★ 稳增长,提升发展新动能

“2016年湖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达到3.1万亿元,居全国第9位,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7年1月14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说道。

观大势才能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努力适应新常态,以新机遇、新举措、新作为引领新常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改善民生、政策支撑要发展动力,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出了一系列叫得响、立得住的硬招实招。

以“三驾车”稳住主动力——

投资这一块,主要是立足湖南特点,对准焦距,扩大有效投资,相继完成了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供两治”设施建设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湘江流域“五大区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投资。消费这一块,注重以新型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为引领来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扩大信息、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等消费优势,大力培育养老、教育、住房、绿色等新消费热点,让人们有钱消费、热心消费、开心消费,把更多的居民消费就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礼花炮”。出口这一块,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融入全国、全球开放大格局,加快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走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多样化贸易齐头并进的路子,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业务,把出口“短腿”拉长。

以“点极带”积蓄爆发力——

湖南谋划了大力培育“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增长带”的立体路径。“新增长点”方面,一手加快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食品等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另一手则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把做大做强做优湖南的装备制造业作为“重头戏”。“新增长极”方面,着力把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的长株潭建设成全省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核心增长极,变成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新增长极。同时,充分发挥岳阳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通过两个新增长极的打造,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推力。“新增长带”方面,根据京广、沪昆高铁线呈十字形覆盖全省10个市、73.9%的国土面积、78.6%的人口、87.2%的经济总量的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地着手将沿线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带,充分利用好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以“四张网”增强承载力——

织好“交通网”,重点抓好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省道、乡村公路建设,促进水陆空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无缝对接,打通经济血脉的“大循环系统”。织好“水利网”,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织好“能源网”,在适度布局火电、深度开发水电的同时,突出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点建设,加快实施“气化湖南”、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拓展省外电力输入通道,全力保障经济发展的“动力补给线”。织好“信息网”,推进云计算平台、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等重大专项,抓好4G无线网络、宽带提速、老城区光纤改造及基站等项目,铺就经济活动的“高速公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面对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这道时代考题,湖南最高决策层专心致志以思之,革故鼎新以变之,精益求精以成之,使新动力接续有力、新亮点不断涌现,有效冲击下行压力,有力支撑了湖南经济稳中求进、稳中趋好、行稳致远。

长沙市望城区路网四通八达,融入长沙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

★ 促改革,标本兼治打硬仗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对湖南的工作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湖南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在湖南建设“经济强省”的大棋局中,“三个着力”已然发挥出“里程碑”式的引领作用。

遵循“三个着力”,续写精彩华章,首要的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衣领子”,牵牢“牛鼻子”,湖南省委、省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揽经济发展全局,全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粗取精”去产能,“旁敲侧击”去库存,“化险为夷”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扬长去短”补短板。省委书记杜家毫对“三去一降一补”的形象概括,让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五大任务,一目了然。

《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关于积极化解商品房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继出台,为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利好政策一个个落实,改革成效一项项显现——

围绕去产能,湖南印发了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华菱钢铁集团改革重组方案获批通过。

围绕去库存,湖南出台了化解商品房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0条意见。

围绕去杠杆,湖南制定了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规定,争取中央下达湖南省置换债券额度3263亿元;出台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等防范金融风险的系列措施。

围绕降成本,湖南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先后分5批取消、停征、降标和放开88项涉企收费,为企业减负约28亿元;出台降低大工业电价的措施,减负57亿元。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失业保险总费率分别下调1个和0.5个百分点,并暂缓调整企业职工养老金缴费基数,暂缓特困企业缴纳养老金。降低制度性成本,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7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153项。

围绕补短板,湖南发布了“4+2”重大项目(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和城镇功能配套、生态文明建设)清单。全力推进制造强省“1274”工程,出台了4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规划、7大专项行动方案和12个重点产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了两批100个制造强省建设重点项目。

“去得有力、降得实惠、补得关键”,湖南打了一场漂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反映在产业上,省内50万吨压减炼钢产能任务已全部完成;关闭煤矿257个,化解产能1610万吨;工程机械、石化、建材、烟草等重点行业逐步回暖。

反映在投资上,2016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6%和18.8%;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投资分别增长24.7%、46.1%和33.6%。

反映在消费上,2016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25.9%和31.9%。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0.9%。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牵引下,自2014年起湖南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成效也十分明显——

属娄底经济开发区的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

全面开展59项改革试点。如:在浏阳等13个县市开展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赋予试点县市406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7个市州、15个县市、28个建制镇开展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

国企国资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本级专项资金由上千项整合压减到82件。发布PPP项目136个。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5家。

价格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湖南在全国率先公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服务性收费和行政许可(审批)前置服务3个目录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29个设市城市和10个县(市、区)建立阶梯水价制度,长沙、株洲等9个城市执行阶梯气价。

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时长普遍缩短到5个工作日。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全省共新颁不动产权证书近10万本。

开放型经济建设稳步推进。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25项。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本地报关率提升至47.6%。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意见,完成确权面积2164.5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面积的43.1%。出台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7个国有林场整体通过国家验收。出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14个试点县基本完成任务。出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意见,推动流转耕地面积201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8.5%。同时,还在农村领域开展其他21项试点。如:在沅陵县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国家试点,探索形成3种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互助组织类型;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国家试点任务,治理技术、治理模式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

★ 蓄强势,书写发展新答卷

时光的步履匆匆,在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新时刻,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经济发展的“5年答卷”已然形成。

站在“十三五”开局的节点上,回顾5年来湖南经济强省建设的一幕幕壮丽画卷,一曲曲雄浑乐章,我们无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经济更好”烙印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经济总量连续5年稳居全国前十,从2012年的2.2万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3.12万亿元。其中,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湖南累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万亿元,年均增长21.5%。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结构更优”书写在转型升级的画卷上——

2015年11月5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走访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千工坪乡建塘村贫困户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万亿元,双季超级稻年亩产量屡创世界纪录。“互联+农产品”“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更优、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积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等产业支持政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优势产业增长态势良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6.3%。服务业加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16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2.2:46.3,服务业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

“质量更高”呈现于殊为不易的突围中——

在发展中追求更高的质量。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业态快速呈现,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全省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全省四大板块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启动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建设湖南湘江新区,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长沙地铁、磁浮快线顺利运行,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前列,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全省城镇路网、公共交通、城市绿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顺利推进。

“后劲更足”展现在奋进不息的态势中——

看韧劲,湖南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资源配置、竞争理念等方面越来越理性成熟。看潜力,“五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空间巨大;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域发展空间巨大;扩大有效需求,也大有潜力可挖。看回旋余地,全省区域城乡发展水平梯次明显,“东方不亮西方亮”;产业门类齐全,“这业不兴那业兴”。湖南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果。

……

又是一年春来早,三湘处处涌春潮。2017年1月14日省长许达哲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十的基础上,湖南更加注重发展改革质量,更加注重建设品质湖南,创造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

建设好品质湖南,需要“经济强省”这个有力抓手来推动落实。“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些嵌入鲜明时代特色、体现经济强省建设的新名词,清晰呈现着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向经济领域渗透时的发力点、落子处,既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悉心指导,也集纳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呼声。

★ 惠民生,百姓更多获得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奏响了新的进军号。举国上下,备受鼓舞。

展望三湘大地,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进程,已成为三湘儿女的热切期盼,但湖南必须跨越的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小康进程梯度明显、差距很大等一道道门槛。

清晰的认识是成就梦想的发端。2013年7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拉开了“小康湖南”的壮丽序幕。

“不搞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考全盘。”湖南依据各地发展程度、资源禀赋将全省划分为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分类考核。有了这根“指挥棒”,各区域很快校准“发展坐标”,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其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动员令,湖南省委、省政府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进一步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监测考评,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进程。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正逐步展现在三湘人民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征途中最刺眼、最紧迫、最不能耽搁的“短板”。

历史将永远铭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自此,湖南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湖南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湖南逐步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机制及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了社会扶贫、行业扶贫、驻村扶贫、对口支援、万企帮万村等全方位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尤其是精准扶贫方面,湖南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全面统筹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一个个贫困的“山头”被攻克,一顶顶贫困的“帽子”被摘除,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减少贫困人口561万人;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545万元、101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75元……脱贫攻坚奋勇争先的湖南实践,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强大力量。

不惟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还始终坚持兜底线、保基本,夯实其他民生托底保障网,以一份温情、厚重的民生答卷,托举起三湘父老“满满的幸福感”——

织密了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一是提高了低保救助标准,二是保证了五保对象基本需求,三是扩大了住房保障覆盖面,四是改善了创业就业条件,五是优化了办学就学环境。一件件民生实事在三湘大地一步步夯实。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838万元、1.0993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城乡低保分别覆盖至127.3万人和318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两房两棚”建设有力推进,解决了1000万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医治了城乡基础设施“肠梗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公路网络。“要想富,先修路”。湖南通过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路面养护、安保工程等相关技术,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省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为了改善百姓生活,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湖南大力推进“两供两治”设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城乡居住环境更加宜居了。

上牢了群众幸福生活“双保险”。为了让群众有发展获得感,生活得更加幸福,湖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群众“生活安全”和“身体安全”办了不少实事。其一,改进社会治安状况,保群众生活安全。坚持深化平安湖南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搭建好了“安全网”。其二,搞好全民健身工程,保群众身体安全。为了让百姓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东亚病夫”,一方面,湖南大力推进全民体育,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升级,共计筹集资金291.74亿元,累计补助1.1939亿人次,统筹资金收益率达到85.29%。

……

透过铿锵脚步,湖南小康生活的美好轮廓已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朴素愿望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

今日湖南,新蓝图已经绘就;圆梦小康,我们奔跑在路上——

“力争通过四到五年的努力,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上,每个市州通高铁,每个县市通高速,每个村喝上安全干净的水,每个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都能生活在更加平安祥和的氛围中,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力争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站在过去和未来交汇点上,承载着湖南发展的历史担当,湖南省委、省政府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湖南愿景的嘹亮集结号,为着建设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为着已经开启的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为着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湖南,再出发!

猜你喜欢

湖南发展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三线建设在湖南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