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2017-05-15韩春花
韩 春 花
(山西容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23)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韩 春 花
(山西容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23)
阐述了建筑设计的低碳理念,分析了低碳建筑的设计现状,从建筑选址、了解建筑周边环境、优化建筑形式、选用绿色建材等方面,提出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品质。
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种植屋面,太阳能
建筑行业发展至今,接受过大大小小的挑战数不胜数。在人们关注健康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了低碳环保概念对于建筑设计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建筑工程在碳排放量方面一直名列前茅,对此,只有应用低碳环保技术,才能阻止其继续污染环境。但是,摆在建筑设计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有效的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环保理念。
1 建筑设计的低碳理念
在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中,随处可见低碳理念。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能源[1]。低碳理念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实现的。低碳理念应用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减少碳排放。现如今,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逐年减少,且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却不断在增加,在这种情势下,社会将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基于此,人们开始关注资源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形成的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这一国情引起公民的高度关注。正是在如此情势下,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碳排放所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让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人们开始提出“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的构想[2]。这种构想是想要以最低限度地影响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这样一来,就使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节约能源,还要遵循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原则。由此也出现了低碳概念与建筑设计的合作。这项合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设计低碳建筑时,以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为基准,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和结构质量进行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要对装饰材料和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不仅要认真的检查材料的质量,还要评估这些材料是否含有有害的物质[3]。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天然的材料,确保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第二,在设计低碳建筑时,以节约能源为主。将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应用在低碳建筑设计中,一则可以很好的优化建筑结构;二则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此外,为了有效地控制建筑的能耗量,兼顾采光、通风和节能等要求,可以应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在建筑设计当中。
2 低碳建设设计现状
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环保性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许多建筑设计开始应用低碳技术创造低碳环保的建筑工程。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的低碳理念,主要是对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积极影响进行强调,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的使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低碳建筑主要是利用清洁能源进行设计和施工,通过优化能源组合控制大气污染气体排放量的。这样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我国的建筑行业内部人士对于低碳建筑的认识,仍存在盲区。这些盲区的存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致使很多建筑投资者没有正确的落实低碳理念[4]。从很多建筑工程中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表要明显优于建筑的节能功能。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投资者错误的认为低碳技术的运用只会增加建筑项目的成本,让工程的直接利益降低,因此,很多建筑商都非常排斥在建筑设计中遵循低碳理念。
3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3.1 尽量选择依山傍水的建筑地点
建筑物的选址非常关键。一个好的选址,是落实低碳理念的第一步。想建立低碳建筑,一定要充分利用城乡之间的自然风光。在设计建筑时,要注意避免建筑物和自然风光相互排斥,二者相互排斥,会造成诸多不便,不便之处在于低碳经济理念难以实现,工程的实用性受影响。如若建筑物和自然风光相容,建筑的低碳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创造出的生活环境才会符合现代设计要求。
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有相关性,这种关系应该被建筑设计师所掌握,并进行有效运用。基于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土地,减少碳的排放量[5]。
3.2 选用绿色的建材
在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中的材料选择非常关键,耗能大的材料是需要被排除的,绿色的建材才是最佳选择。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绿色建材的认识不是足够清楚,以致于在选材时往往选择造价低的建材。这种造价低的建材是造成能耗和污染的根本源头。建筑材料种类较多,如若不能一一辨别,就很有可能错选。譬如,很多建筑工程都喜欢选择人造的地板(见图1),却不知这种人造地板会产生甲醛这类有害物质。同时,也有很多建筑设计,喜欢选用加气混凝土,这种材料会产生氡气,会极大的影响周围的环境,也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筑设计中有两类材料是最佳选择:
1)工业化的成品材料;2)具有循环使用功能的建筑材料。另外,除了选择材料的特质,也要对建筑材料的基本特征进行细致了解,要确保所选材料能够与建筑体系相吻合。
3.3 充分了解建筑周围的环境
低碳建筑的设计,要重视建筑物周围的环境的规划。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与建筑物本身是一体的,因此,为了让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物本身相统一,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低碳建筑的过程中,要体现建筑物环保性和节能性,就必须仔细规划其周围的环境。将低碳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规划成绿化面积,不仅能让视觉更宽广,还能保证建筑物周围环境被优化。扩大建筑物周围的绿地面积是首选方式,增加建筑物周围的植被数量是辅助手段,以此保证低碳建筑的持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要考虑交通路线的走向,确保建筑周围布局足够合理,进而促进人工绿化和自然环境能够有效结合。
3.4 合理优化建筑形式
深入低碳概念,就表明建筑设计中要对建筑的形式作以充分考虑。为此,建筑设计师设计墙体构造形式时,太阳能是可选的能源之一(图2是太阳能的利用图)。设计墙体构造形式,就意味着建筑物墙体保温性能能被确定,由此,建筑物的节能指标也会得以明确,因此,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必然要仔细甄选墙体构造、墙体材料、墙体颜色等细节之处[6]。在此基础上,建筑设计师还应该构建立体绿化网络体系,并以屋面为基础最大化的落实各个节能设计的细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蓄水架空覆土种植屋面(如图3所示)是常见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属于一种有效的屋面隔热保温设计手段,能够有效地将墙体垂直绿化和屋面绿化这两种形式展示。之所以这种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原因在于其具有的五点优势:1)美化建筑物;2)能够充分利用雨水;3)对东西向的日晒,能进行有效的遮挡;4)在蒸发水分的过程中,有净化空气的作用;5)能合理的调节室内和屋面的温度、湿度。
此外,在外围护结构中的窗户上,应用玻璃幕墙能够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虽如此,还要注意玻璃幕墙带来的光污染。
4 结语
在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态势下,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建筑的低碳环保、绿色节能设计。只有遵循低碳环保理念,才能为社会居民创建低碳健康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要将低碳设计理念贯彻到底,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和方法推进建筑设计工作。另外,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大化的达到低碳节能的目的。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只有切实提高低碳理念的整体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品质。
[1] 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江西建材,2016(21):66,68.
[2] 吴 程,徐 宏.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浅谈[J].
建筑知识,2016(31):1.
[3] 王玉龙.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分析[J].智能城市,2016(5):289,292.
[4] 张 会.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A].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16:1.
[5] 吕东旭.低碳社区规划策略研究[A].2014(第9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3中外生态城市理论与趋势[C].2014:7.
[6] 赵石青.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2.
Inquiry on building design countermeasures under low-carbon concept
Han Chunhua
(ShanxiRonghaiCityPlanningDesignInstitute,Taiyuan030023,China)
The paper describes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analyzes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 statu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 strategies from aspects of building location selection, knowing about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ptimizing building forms and selecting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which will be good for improve the integral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low-carbon concept, building design, planting roof, solar energy
1009-6825(2017)10-0005-03
2017-01-24
韩春花(1980- ),女,高级工程师
TU20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