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4年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特征分析

2017-05-15李一琼吴德江

关键词:竞争力江苏省空间

李一琼,吴德江,2

(1.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9)

2009-2014年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特征分析

李一琼1,吴德江1,2

(1.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决策能力等6项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项进行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评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2009年和2014年各城市的评估分值,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展开分析,包括空间重心变化分析、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年间全省各市的综合竞争力虽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但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为明显且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性。

综合竞争力;城市;空间特征;江苏省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苏州自贸区的积极筹建,江苏各地势必将会迎来一波新的发展高潮[1]。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江苏全省区域内城市发展并不均衡,各城市之间彼此缺乏了解,往往盲目竞争,导致社会可用资源大量浪费,城市间协调发展的现象明显不足[2]。同时,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与城市间的相互竞争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剧。城市作为产业、企业竞争的载体和国家竞争的主体,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获取所需的资本、信息、技术和服务等资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水平[3]。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城市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能力的一种对比,它体现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集散能力、产品生产与供应能力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4]。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互帮互助,以达到区域各城市共同发展的目的。

有关我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广泛开展。学者们将全球化背景下单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建设与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争相关联,将城市尺度、区域尺度与全球尺度相联接,提出理论分析框架[5]。并从城市竞合视角解析城市竞争力的内生与外生双重来源,评价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竞争力,分析内、外生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差异及其变动成因[6]。他们认为当地需求、当地供给、公共制度、全球联系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并针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评估,以找出城市间差异性和共性[7]。同时也从经济、社会、科教、环境竞争力四大方面建立了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30个地级城市的多个不同时间断面上的竞争力作出定量评价[8]。并且揭示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和影响因素演变的规律与特征,以及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与特征[9]。学者们也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与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的异质性[10]。从总体上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积极且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当前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还未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基于相关理论的完整评价体系;评估模型和方法也较为单一;同时对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规律的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笔者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江苏省2009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断面上的全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做出评估,尝试分析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试图总结其分异规律,为探讨提升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1 研究区与数据

以江苏全省为研究区域。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面积10.72万km2,地形以平原为主。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达7 976.3万人,居全国第5位。人均GDP达87 995元,居全国各省首位。

文中研究的统计数据摘自《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地市官方统计资料等。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过程采用以下方法

式中,Zij为标准化的各项值,Xij为原值,为平均值,Sj为标准差。

2 评价技术流程与方法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笔者结合江苏省实际状况,在翻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研究者们广泛接受、认同的多项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依照目前常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分类,最终形成以城市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决策能力等6项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

2.2 基于主成分法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

主成分分析法是基于数据降维的思想,将构成指标体系系统模型原本复杂的、多元的且存在一定内部联系的指标项元素重新组合起来,构造出一组数量远少于原有指标项数量的项,且彼此间无任何内在联系的新的、综合的指标项。因此,主成分分析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既保持了原有数据的主体信息与主要研究项,又减少了计算的时间。使得研究复杂度大幅降低的同时,研究效果变得更为有效。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已广泛使用[11-15],论文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2.3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

2.3.1 重心分析

重心分析也称加权平均中心(Weighted Mean Center),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周围的各个方向其特征或属性能够保持相对平衡。其数学公式为

式中,用(Xt,Yt)表示区域空间上该特征或属性值的重心坐标,i为区域中子区域的个数,Cti为该特征或属性在第i个子区域上的值,用(Xi,Yi)表示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

2.3.2 全局空间相关

全局空间相关分析是为了研究整个区域范围内某一个属性值所表现的空间邻里关系特征。区域内有相互联系的,且距离较近的对象相对于区域内其他对象而言有较强的影响力,它描述了区域内主要要素间在空间内的依赖程度。一般用空间相关系数Moran’s I统计(莫兰指数)来衡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区域内所需要空间分析的项的项数,用xi,xj表示区域内某一地区在i,j两个点的观测值,x¯为某一观测对象的平均观测值,ωij为该观测对象的权重。

2.3.3 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对空间区域内是否存在局部性的低值或高值的聚集现象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的子区域是否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形式,通过对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内存在的集聚异常点或区域,以便发现区域中发生变化的位置。并且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将区域空间存在或发生异质特征的区域表现出来,采用空间联系局部指标LIS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又称局部莫兰指数)进行衡量,其公式表达为

式中,Ii表示局部莫兰指数,其他项与公式(3)相同。

3 计算与结果讨论

表2 全省各市2009年和2014年综合竞争力分值

3.1 全省各城市2009年和2014年综合竞争力计算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F1主要与指标项X1,X3,X4,X6,X7,X8,X9,X10,X11,X13,X14,X17,X18,X19,X20有关,则可以将其定义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子;F2与指标X12,X15,X16有关,可以将其定义为文化教育因子;而F3与X2,X5指标关联最大,可以将其定义为城市的经济结构因子。最终可计算出全省各市2009年和2014年的三个主成分得分值与综合竞争力得分值F(见表2)。

3.2 全省不同等级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

从计算结果看出,江苏省各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是2014年度的苏州的6.778,最低的是2009年度的宿迁的-2.256,可以将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如下五个等级(见表3)。

表3 城市综合竞争力等级划分

这些不同发展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分级图

从2009至2014的5年间,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而无锡、扬州和泰州三市出现了降低,这表明江苏省各市的综合竞争力依然在原有的竞争空间架构体系中,少有城市能够打破原有的城市间相对平衡。

3.3 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重心变化

通过GIS空间重心分析结果(图2)可以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重心由无锡地区向西北常州地区偏移,这说明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南北区域差距在短时间里有少量缩减,区域内发展不均衡趋势有微弱缓解。

3.4 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空间关联与集聚状态的转移3.4.1 全局空间相关计算结果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2 城市综合竞争力重心图

图3 城市综合竞争力莫兰指数计算散点图

图4 莫兰指数散点图示意

在2009年和2014年的散点图中,处于第一象限的城市有南通、苏州和无锡三市,表明该区域三所城市综合竞争存在明显的高-高值集聚效应。尽管南通和无锡的发展并不如苏州快速,但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中上水平,因此,该区域是典型的高值集聚区域。第二象限为低-高值集聚,有泰州和常州,表明该区域是低值城市被高值城市包围,此地区也是江苏省综合竞争力的过度区。第三象限为低-低值集聚地区,该地域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和2014年有微弱变化:原本处于第四象限的徐州转移到第三象限,表明徐州综合竞争力相对降低。第四象限为高-低值集聚,2014年相较2009年而言,缺少了徐州但都有南京,表明了竞争力较高的南京被其他较低的城市包围,此区域为综合竞争力极化效应区。

3.4.2 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

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见图5。结果表明全省内部各地级市竞争力并没有明显聚集。其中,南通和无锡两市均处于高-高综合竞争力集聚区,这是由于两市自身发展较快,加之靠近苏州高速发展城市,导致该区域有一定优势。其次,竞争力低值集聚区域从淮安转移到了徐州,表明该区域城市发展较为困难,也说明徐州发展相对放缓。而在常州和泰州区域出现了低值与高值的集聚,这表明该地区城市虽然自身发展水平一般,但由于靠近发展快速地区,因此,有一定的空间优势,可利用周围发展快速的城市来带动自身发展。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9-2014年间,江苏省各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总体上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但在局部地区差异显著:5年间,苏北部分地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竞争力指数值小于-1的地区面积很大范围缩减;而苏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周边,其发展能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苏州对其周围临近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

图5 城市综合竞争力LISA集聚图

4 结语

笔者针对江苏省13个城市2009年和2014年的综合竞争力展开评估。通过选取若干项评估指标,利用主成分方法计算各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值,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讨论指数值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城市综合力的提升和城市更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文中分析的结论,可知江苏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赖城市的经济基础,还要综合诸如科学教育、政府决策力、对外开放等多个指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城市的相互空间关系,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周围甚至更远区域的联系,以推动全省范围内城市间的以强带弱和强强联合的发展方式。

但该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评估指标受限于资料和数据,难以开展更为严谨和全面的评估。同时,研究基于地级市层面展开,空间粒度较大,今后可以从县级城市入手展开研究,在空间规律上做出更加深入和细化的讨论。

[1]王海梅.上海自贸区对江苏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4,15(1):12-13.

[2]李荣,马文莉.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251-253.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倪鹏飞,谢海生.中国城市竞争力2009年度述评[J].综合竞争力,2010(3):43-63.

[5]线实,陈振光.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城市竞合:一个理论的分析框架[J].经济地理,2014,34(3):1-5.

[6]程玉鸿,程灵云.基于竞合视角的城市竞争力源泉及其变动——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案例[J].经济学家,2014(9):50-57.

[7]管伟峰,张可,杨旭.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J].经济与管理,2010,24(11):41-45.

[8]张超,李丁,张洁,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6):8-13.

[9]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1,30(1):49-60.

[10]王涛,刘承良,段德忠,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化[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3):92-101.

[11]齐敏芳,付忠广,景源,等.基于信息熵与主成分分析的火电机组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58-64,12.

[12]李连香,许迪,程先军,等.基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的皖北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5(1):61-67.

[13]王鹏,况福民,邓育武,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68-172.

[14]王莺,王静,姚玉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4(12):1897-1904.

[15]曹银贵,周伟,王静,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对比[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291-296.

Ci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and spatial feature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4

LI Yiqiong1,WU Dejiang1,2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ST,Suzhou 215009,China;2.Suzhou Zhongke Image Sky Technology Co.,Ltd.,Suzhou 215009,Chin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irteen cities’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 Province,we selected six first grade indicators including economic level,people’s living standards,infrastructure,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opening degree,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and 20 second grade indicators.Then we calculated the 2009 and 2014 assessment values of each city wit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Finally,we analyzed each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by GIS spatial analysis,including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change,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ive years the overall city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no substantial changes,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are obvious and take certain spatial regulari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city;spatial feature;Jiangsu Province

责任编辑:谢金春

F299.2

:A

:2096-3289(2017)02-0067-06

2016-07-06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6-K2-021)

李一琼(1985-),女,陕西杨陵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区域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力江苏省空间
空间是什么?
江苏省交通图
创享空间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