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Ⅲ的“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文献的可视化研究
2017-05-15范云欢
潘 静 范云欢
特 稿
基于CiteSpace Ⅲ的“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文献的可视化研究
潘 静 范云欢*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引起了学界高度关注。针对海关领域与“一带一路”的关联研究,对探究海关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关键词为侧重点,以CNKI数据库期刊为研究范围,通过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 Ⅲ对“一带一路”的海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直观的方式揭示“一带一路”海关研究的发展状况,包括机构、作者分析的空间分布图谱和研究前沿分析的内容分析图谱。结果显示“一带一路”的海关研究热点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关监管”等方面。结合上述可视化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突破行业研究壁垒,拓宽多种渠道合作研究;补足研究短板,充实热点分析板块;整合异构资源,构建共建互赢研究平台。
“一带一路”;知识图谱;海关研究文献
“一带一路”概念始于2013年,是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它包含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在2014年召开的上海亚信峰会上,得到亚洲多国领导人的支持。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和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中国政府颁布《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了实施阶段。*李向阳:《“一带一路”定位、内涵及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2016年,国家关于“一带一路”规划布局初具规模,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文件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建设的意愿,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的范围,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迄今有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展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签署,新亚欧大陆桥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规划布局向落地生根、深耕细化的阶段迈进。
“一带一路”沿线包含中东欧16国、独联体7国、东亚东盟11国、西南中亚31国等65个发达、新兴或者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均有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特点,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进双方的产业布局互补,在高铁、核电、新能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展开多角度、多区域合作对接,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培育这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能走出去。海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口贸易监管机构,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全方位地促进和服务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承担着“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往来监管的重要使命。*蔡俊伟:《海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思考》,《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5年第5期。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 Ⅲ是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孙挺、徐长林:《基于CiteSpaceⅢ的“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 2015年第2期。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软件。本文尝试借助CiteSpace Ⅲ软件,对中国知网中“一带一路”与“海关”方面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现,梳理近年来国内在此方面相关研究论文,以期客观认识和把握相关研究轨迹。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库中国知网(CNKI)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集合,其收录的刊物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整合了超过95%的中国学术资源。
本文研究范围选取1984-2016 年7月期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一带一路”与“海关”的相关论文,在高级检索中运用专业检索,输入检索式“SU='海关'*('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SU表示以主题作为检索途径,查找包含“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或海上丝绸之路”三者之一,并且包含“海关”的论文,检索命中论文139篇。论文的年份分布情况是:1984年-1993年只发表了两篇关于“一带一路”研究论文,1994-2013年一直保持在每年1篇的数量,到2014年增长到了16篇, 2015年论文陡增到80篇之多,2016年上半年论文数量为35篇(见图1)。
图1 1984-2016年收录论文的年度分布
检索出论文的年份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在1984-2013年每年一直保持在0—1篇左右,到2014年增长到了16篇,相关研究论文剧增的原因,明显可以看出是与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中央进一步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阐述亚洲合作政策正相关,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使之成为研究热点;2015年政府颁布实施建设计划,中国海关2015年“西安论坛”的举办,推进了海关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海关方案等顶层设计实施,更是使得研究文献呈现大幅度增加达到80篇之多,从而使得“一带一路”与海关的专题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2016年上半年论文数量为35篇,随着“一带一路”规划布局初步完成,向落地生根、深耕细化的阶段迈进,*王毅:《“一带一路”布局初步完成 向落地生根深耕细化迈进》,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8/9259546.html.可以预见2016年以后相关研究仍将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图1显示,“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轨迹突出表现为学界在该方面研究是服务于党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外经济新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适应对外开放新定位,适合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探究行业发展新途径等研究特点。
表1 来源刊物统计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本文检索到的139篇“一带一路”与“海关”相关论文涉及到经济贸易、食品加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交通、旅游、产业制造、互联网、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共被85种刊物收录,刊文量3篇(包含3篇)以上的来源刊物共有10种(见表 1),其中《中国海关》刊文量最多、为21篇,《海关与经贸研究》刊文量为8篇,《大陆桥视野》刊文量为7篇,《港口经济》刊文量为6篇,《中国对外贸易》刊文量为4篇,还有《进出口经理人》、《中国商论》、《中国投资》、《中国远洋航务》、《珠江水运》等刊文量均为3篇,刊文量1-2篇的刊物共有75种。从来源刊物特点来看,总体为两类:一类是海关、海事、海洋等行业相关的刊物,如《中国海关》、《海关与经贸研究》、《中国远洋航务》等;另外一类是贸易、商务等经济类刊物,如《港口经济》、《中国商论》、《中国投资》等。
二、可视化分析
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Ⅲ对相关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绘制我国“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领域的聚类图谱。在利用软件分析之前对CNKI导出的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将refwork格式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导入CiteSpace Ⅲ,时间分区的长度选取2,运用pathfinder算法简化路径并突出重要的结构特征,阈值选择(2,3,15),(3,3,20),(3,3,20),同时选择修剪时间片网络和修剪合并网络选项,在研究机构、关键词和作者三个层次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一)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生成的研究网络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节点大小代表该机构的发文量,节点灰度表示论文发表年份区间,节点间连线表示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见图2)。频次在2次以上的研究机构有上海海关学院、海关总署、大连海事大学、青岛海关、西南财经大学,其中上海海关学院发文量最高,有7篇。
图2 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
图2中呈现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较分散,网络密度也很小(0.0085),没有大范围的合作,因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未能在图中体现出来。
通过图2显示,从研究机构和论文的产出量来看,行业高校和行业研究机构本身是相关政策、方案、实施等科研的主阵地,国家的政策引导以及高校服务定位决定其发挥自己科研优势服务于行业的作用。
(二)研究前沿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根据网络节点的相关属性值分析该研究主题变化趋势,节点大小代表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节点灰度大小表示关键词最早出现的年份区间,节点间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关联性,线条越粗关联性越高。中心性(Centrality)是度量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方法,表示一个节点作为媒介桥的能力,*陈悦、陈超美、刘则渊:《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 2015年第2期。利用CiteSpace Ⅲ图谱中的科学文献引文的中心性分析方法,可以识别和跟踪学科发展过程中核心主题的变化趋势。通常在一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中心性越高表示节点间的最优路径通过此节点的比率越高,可以认为该节点居于重要地位,预示了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用圆圈表示。
在CiteSpace Ⅲ中绘制我国“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将关键词共现频次≥6的关键词按序列出,高频关键词及其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统计见表2,出现频次≥6的关键词有12个,在该研究中界定为前沿热点词汇,代表了研究前沿主题热点。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中最大的聚类中心有两个,分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关监管”。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性为0.5;其次是“海关监管”,中心性为0.26。“海上丝绸之路”在本文分析的文献中呈现出较高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而“一带一路”中一体两翼的另一个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没有形成高中心性的研究聚类,表明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海关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相对较少。“海关监管”作为海关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重点之一的 “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理念相关性高,是另外一个中心性较高的研究热点。
表2 研究热点的分布
在本文分析的文献中显示,“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1984年由蔡渭洲和谢咸铠发表在《国际贸易》期刊上的《唐宋元明的沿海海关——市舶司》*蔡渭洲、谢咸铠:《唐宋元明的沿海海关——市舶司——我国海关史话之三》,《国际贸易》1984年第2期。一文中,文章从海关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海关虽起源于内地和陆路,但早在战国时期,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已和朝鲜、日本有一定的海上往来。华南的番禺(广州),汉时已发展成为南方海上贸易中心,与西北的“丝绸之路”同为对外通商要道。北海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早在西汉时期,商贾由湘江经灵渠入桂江,沿南流江抵合浦出海,北海港成为远及波斯湾沿岸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置太平军沿海门镇,北海港又有“海门”之称。文章从海关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海关在海上对外贸易中的历史和重要意义。2001年丛文滋在《口岸“西移” 西部“东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提到,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各省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天津港、天津海关、天津铁路分局以及远洋公司、外运、货代等部门组成的西部服务团到陕西、新疆、甘肃等地,口岸“西移”,西部“东进”,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丛文滋:《口岸“西移” 西部“东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经济》 2001年第4期。文章从区域通关模式的角度探讨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东西部海关的合作方式。2011年,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古代沿海国家间经济贸易通道,围绕海上贸易相关的商品、口岸、海关等问题出现了一批研究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张一平、邢寒冬从经贸往来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鸦片战争前海南与越南之间大米贸易问题,揭示其解决双方商品供求矛盾、促进贸易发展、维护南海区域多边贸易正常化和推动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善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宁波大学王慕民通过对宁波双屿港的研究与考察,论述了16世纪欧亚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葡萄牙人的到来和双屿私人贸易港的建立,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重心的一度北移。宁波双屿港由此沟通融会了南海东海贸易圈,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海上贸易基地。海南师范大学胡素萍、朱军舟从琼海关研究切入,认为1876年琼海关的设立影响了海南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海口城市地位的变化及其城市化的建设、海南的公共事业,同时也带动了海南社会的近代化。广州大学冷东针对自清朝以来近百年时间里外贸体系“十三行”出现的许多不同界定名称进行了研究,认为“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为应对全球贸易扩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的公私结合的对外贸易经济体制。福建社会科学院徐晓望则深入探究“十三行文化”,甚至发现唐宋福建古籍中保留着一些有关古国琉球的记载,证明了古琉球国肯定是在台湾而不是在冲绳群岛。*张一平、严春宝:《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在2014年逐渐成为海关研究热点,陆杨通过对满洲里海关在亚欧铁路大陆桥通道的数据分析,提出推动“中俄欧”集装箱班列发展的建议。*陆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推动亚欧大陆桥通道发展》,《港口经济》2014年第11期。
2015年5月,中国海关在西安举办“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共同探讨沿线海关在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和倡导实施“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理念等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践,*曹政:《 “一带一路”海关发表西安声明》,《北京日报》2015年5月29日。同时海关总署出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16条措施,着力畅顺大通道、提升大经贸、深化大合作三个方面,着力加强跨部门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随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工作全面转入具体推进实施阶段,中国海关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逐渐细化,可操作性逐步增强,2015年出现了大量围绕海关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的研究。
2016年4月,海关总署出台了《2016年海关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重点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共14项重点工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海关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动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海关推进落实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65602/info792806.htm.重点工作的三个方面包括:一是改革创新、科学监管;二是深化合作、共建共赢;三是凝聚共识、扩大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可以预见2016年以后有关“一带一路”海关领域研究的文献量还将持续增长。但在本文分析的文献中显示,目前海关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重点工作的第一个方面“改革创新、科学监管”上,如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监管政策,对于“深化合作、共建共赢”和“凝聚共识、扩大影响”两个方面的研究较少。
(三)作者分析
发表量较多的作者列表见表3,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李灵,发文量为4篇。在CiteSpace Ⅲ中选择节点类型为Author,生成的作者合作研究网络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者,节点大小代表该研究者的发文量,节点灰度大小表示论文发表年份区间,节点间连线表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见图4)。在本文所分析的论文中72.5%是独立作者,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大部分也都隶属于同一研究机构。
表3 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
从图4中可以看到,作者合作网络中明显的小世界现象,不存在关键节点,未形成中心性较强的合作网络,作者间是小范围内合作。网络密度为0.101,网络密度较低,表示整体网络中,合作关系不紧密,这也体现出研究工作存在不同的学术圈,同时,关于“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领域存在着“单兵作战”的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Ⅲ,对CNKI数据库中“一带一路”和“海关”相关文献的分布年代、来源刊物、研究机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作者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研究表明,海关的“一带一路”研究已形成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相关研究应该向纵深方面继续推进。
(一)突破行业研究壁垒,拓宽多种渠道合作研究
在CiteSpace Ⅲ中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生成的研究网络图谱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没有能够在图中体现出来,72.5% 的论文是独立作者,这就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开展机构间合作,扩大研究机构的范围,必将拓宽研究的领域。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科研协作是攻克科学难关、促进科技进步的需要,通过科研合作与沟通互融可提高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科研协作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开放性、国际性的宏大系统工程,战略性强、涉及面广,研究中必须通过加强与其他国际和国内海关、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的广泛合作,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咨询决策工作;与此同时,从刊物来源来看,来源刊物或者是行业内刊,或者是一般公开发行刊物,缺乏权威性的、有分量的、有影响力的核心刊物作为研究成果的载体,因此,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提高学术成果的发表层次将是以后需要突破的方向。
(二)补足内容研究短板,充实热点分析板块
从论文内容来看,“一带一路”与“海关”研究论文主要源于行业或者相关专业内部,研究关注点主要在于该领域中解决业务推进中方针、政策、方法和措施等专项问题,研究领域相对单一、独立,缺乏全局性的、统一的大格局。
在CiteSpace Ⅲ中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相对偏弱,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补足短板,充实该部分研究内容,在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同时,加大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力度。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国际商务财会》 2014年第6期。“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内陆海关加强研究与推进步伐,以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拓宽海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研究范围。围绕“西安倡议”、《2016年海关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重点工作》等文件精神,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关研究。
(三)整合异构资源,构建共建互赢研究平台
在CiteSpace Ⅲ中生成的作者合作研究网络图谱中显示,作者合作网络中明显存在小世界现象,而没有形成关键节点,作者间是小范围内合作,网络密度也很低,表示整体网络中,合作关系不紧密,这也体现出研究工作存在不同的学术圈。我们认为,真正能够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与“海关”的研究群体应该产生于全国海关业务一线、海关总署的司局和研究机构以及行业高校共融的结合体,而单独存在于高等学府或基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才是无法独立承担深入的、有价值的前沿课题的。因此,关于“一带一路”与“海关”的研究群体应该改变个人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状,行业内部专家应与知名高校、国家科研院所,或者专业的研究机构合作,搭建一种共建共赢的研究平台,扩大研究的视野,探究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与知名学者合作,资源共享共建,提升专业研究水平;行业院校要着力打造科研实力,在智库服务探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学术前沿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责任编辑 赵世璐)
A Visualized Study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and the Literature of Customs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III
Pan Jing, Fan Yunhua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a great interest to the academic circle. A probe into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ustoms research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ll shed a light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les that the customs can play in the strategy. Based on key words searched in the database of periodicals on CNKI,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visualized study on the customs research relevant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rough CiteSpace, which is a software for the graphic analysis of knowledg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veal, in a visualized way, the status of the customs research relevant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lu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graphs of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as well as content graph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customs research relevant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mainly centered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Customs Control. Thus this visualized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mong different domains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industry-based studies;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enriching the search on the hot issue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s to construct a win-win research platfor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nowledge Graphs; Literature of Customs Research
“2016年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图书情报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A004 )
潘静,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范云欢,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