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红枣种植的优劣势分析
2017-05-15柴兆霞廖斌泰
柴兆霞+廖斌泰
摘要: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是气象灾害多发的经济欠发达省份。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甘肃地区红枣种植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红枣;种植;优劣势;甘肃
一、甘肃红枣种植优势分析
1、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
首先,当地温度适宜优质红枣生长。枣树是喜温暖的核果类植物,昼夜温差大,果实膨大期要求25℃-30℃生长最佳,在不同发育阶段对降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同,需日照时数≥9 h晴朗无雾的天气。甘肃省年日照时数充足,红枣个大色美。
其次,日照适宜优质红枣生长。枣树是喜强光照的植物树种,降水偏少,红枣从座果到成熟要求≥18℃的天数100-120天,而甘肃省各时期的温度条件完全符合优质红枣生长发育成熟的要求,有利于枣花传粉授精[1]。红枣在年降水量200-800 mm的地方都能生長,光照强度大小和日照时数的长短直接影响光合作用[2]。
最后,降水与湿度适宜优质红枣生长。红枣是喜半湿润且耐旱的树种,甘肃地区8-9月份晴好天气偏多。各方面气候条件适宜优质红枣生长,昼夜温差大。甘肃省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
2、悠久的种植历史优势
甘肃种植枣树历史悠久,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临泽,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旷野荒滩种的都是枣树。临泽枣虽然不大,但以其色泽、肉细、含糖量高、无虫蛀而闻名遐尔。据史料记载,临泽县的红枣树栽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优良树种。临泽红枣曾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荣获全国名优特新林产品银奖,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产品。
此外,酒泉枣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00年的《西京杂记》中,就有玉门枣的记载。敦煌大枣及其芽变品种鸣山大枣是酒泉市特有的地方名优品种,多年来,在酒泉市枣树栽培上一直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推崇。据统计,目前全市红枣的栽培面积为1.8万亩,其中敦煌1万亩、瓜州0.11万亩、金塔0.63万亩,肃州和玉门不足0.1万亩。
3、种植枣树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地,铺压了大面积旱砂田,随着时间推移,因产量下降,大部分旱砂田弃种荒芜,仅在甘肃的兰州、白银等地,目前这样的旱砂田还有上百万亩,成了黄土地上的“人造戈壁”,当地农民的生产发展也受到影响。
西北地区光热和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红枣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皋兰县水阜乡、白银区武川乡在旱砂田栽植枣树的成功实践表明,旱砂地在种枣建园、发展生态枣业方面条件优越,可以变砂害为砂利,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发展枣业的国内外市场空间很大。栽植枣树后,这些旱砂田不光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既节水又能形成林带,成为黄土地上的绿色屏障,克服了过去“林跟水走,树跟渠走”的传统林业限制。由灌溉林业转向旱作林业,为植树造林带来一项技术突破。
二、甘肃地区红枣种植的劣势分析
1、栽培技术落后
甘肃省红枣栽培品种严重老化,大部分地方红枣品种缺乏提纯和复壮,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红枣产量一时难以提升,产品品质下降十分严重,严重影响到经济效益的发挥。管理技术落后,多数枣农都是采用栽培而不管理的办法,任由枣树自生自灭。枣树增产技术在甘肃地区推广应用不足,导致果树座果率严重下降,枣树产量极不稳定,果实商品性能较差。
此外,在枣树栽植初期,农户都会在枣园间作农作物,但是存在间作农作物选择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多数农作物都是高杆的秋禾作物,严重影响到枣树的正常生长发育。枣树收获后沿用土法晾晒,随意包装,烂枣率十分高,严重影响到枣树的经济效益。
2、产业体系不健全
在甘肃地区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缺少真正的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十分不均衡,产业经营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者、经营者和服务组织之间缺少联系性,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下。地区大部分红枣都是以干枣的形式外销,外观质量、商品性能较低,严重影响到红枣的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效益低下,损害了农民群众的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同时还制约红枣基地的稳定发展。红枣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农民+基地+合作组织+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市场竞争能力变差,缺少特色产品,带动性不足。
3、红枣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
近些年,甘肃地区红枣种植面积呈现扩大趋势,对优质苗木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但是甘肃省仅有的几个苗木繁育基地和生产企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外调苗木存在质量地下,品种混杂,良种率低的问题。
三、结语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进实施,甘肃红枣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甘肃地区发展红枣种植产业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需要我们综合突出优势,解决劣势,这样才能促进甘肃地区红枣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地区农民群众经济收。
参考文献
[1] 王田利. 影响我国红枣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及提高途径[J]. 北方果树,2011(05).
[2] 曹 芳,贾维兰,刘 艳. 红枣产业发展要走多元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J]. 陕西林业,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