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个可以表演的课堂

2017-05-15邹燕茹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课堂教学

邹燕茹

【摘要】表演是人类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课堂内容,让枯燥的文字形象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堂表演;课堂教学;创造能力

曹禺曾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此,课堂表演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课文。像童话《小鹰学飞》《谁的本领大》《小松树和大松树》《小稻秧脱险记》《三个小伙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寓言《鹬蚌相争》《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课堂表演这一辅助手段呢?

一、通过课堂表演,化解文本重点难点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充满童趣,适合孩子表演的。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中就包括灵活地运用字、词、句,而课堂表演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一种好形式。如《春笋》一文中的“冲破、掀翻、冒”等动词,如果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些不尽人意,这时让孩子们动用肢体动作,表情姿态来演一演,就会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刻、更有趣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通过课堂表演,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内容,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和学生互相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演的热情和积极性,文章的内涵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中的台风和卫星,它们互相追踪,互相较量,学生对这种事物没有具体的认知。如果只是读读句子,那学生对台风和卫星之间的较量的认知会比较浅薄。因此我请一个学生来扮演台风,演演它狂怒的吼,愤怒的叫,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的神态,发现卫星紧紧跟踪时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学生在说和演中,真正地“动”起来,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激活语言,更深地体会台风的疯狂,卫星的忠于职守,从而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

三、通过课堂表演,激发学生热情灵性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如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先让孩子自读课文,在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演一演,说一说故事情节。一人演陶行知先生,三五个学生围坐在先生身边,有男孩,有女孩,演陶行知的同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竟然能把蜻蜓尾巴的作用说得清清楚楚,圍坐的学生也听得很入神。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蜻蜓尾巴的作用,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通过课堂表演,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浅显化、口语化、形象化,如果在课堂中能恰当地运用表演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雨点》一文中,学生一直记不清“散步”“奔跑”“跳跃”在课文中的出现顺序,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演一演“散步”“奔跑”“跳跃”使学生将文本和实践联系起来记忆,从而牢牢地记住了文本。

五、通过课堂表演,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进行语文的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表演课文的最后一段:“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选两组学生演看花的人流,别的小朋友都是梅花山上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每朵梅花都在尽情绽放自己,比比谁开得最美。看花的人在教室的两边走道中一边走着一边欣赏,还有人不时停下来伸手摸一摸,低头闻一闻,嘴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真美呀,好香啊。”逼真的表演,使学生们完全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朗读时极其投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我适时地鼓励他们,让他们的情绪得到了尽情地释放。

适当的角色表演介入课堂教学,给文本鲜活的生命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的灵动、有趣,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德国教育家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窗找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唤醒”,应该给我们很大启示,让我们在理论的指导下,继续实践,让课堂表演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课堂教学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