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教学回应
2017-05-15史文印
史文印
摘 要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非选择题反映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承担着测评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主要功能。因此,地理教学要把学科内涵与学习外延、学科属性与学习逻辑、学科特点与学习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学科特点 思维逻辑 核心素养 综合能力
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非选择题,其信息量大,附加值高,是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题型。其中,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非选择题有以考查区域要素和人类活动为侧重点的题目两则(36、37均为必做)、以考查综合分析与事实评价为侧重点的题目三则(42、43、44任选其一),它们承载着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价值要素,应该成为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重点与行为指南。本文试以现行教材和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与探究。
一、建构学科逻辑体系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考点,也是学科复习的重要信息源。考纲设定了学科知识的价值追求,规范了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方向明确,考点清晰,需要学生在变化的地理时空和陌生的试题情境中联络文脉,活络事理,解惑答疑。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准绳,以能力测评为导向,以基本考点为抓手,重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学科“再学”与“重习”的新生态(见图1)。
高中地理教材给师生提供的空间是很大的。课标与考纲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规定板块(相互联系)和自选模块(彼此独立),即所谓“3+3”的课程设计形式。其中,必修包括三大板块——自然地理(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人文地理(主要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区域发展(自然人文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论证与应用,据此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理思维;选修包括三大模块——旅游地理(体现生命质量)、自然灾害(改善生存环境)和环境保护(保证生态安全)等,主要是学科“问题与措施”的典例分析与应对,进而形成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的地理意识。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备考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教材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因为教材中“正文”需要学生主动拓展,内引外联;“案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阅读”需要学生合理想象,助解本义;“活动”需要学生努力实践,应用迁移。四个部分既独立存在,彰显个性,又合为一体,和谐共生。备考中应该将四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合理而完整的“试题模式”,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板与范式。
高考地理试题给师生提供的学科思想是新颖的。非选择题占据试题的主要部分,是学科能力的综合体现。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试题的学科特征。(1)彰显文化引领。全国卷I 36题,广西横县的茉莉花(精神享受)和花茶厂(物质占有),演绎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西南行。(2)重视生活实践。全国卷I 42题,莫干山民宿的农家游(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诠释着乡景、乡愁、乡情和乡村发展的地域优势和经济特色。(3)突出因果关系。全国卷II 36题,罗纳河流域整治开发中指出(干支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列出(不同阶段)整治措施、说明(整治开发设公园)原因和(恢复河道河汊)作用,证明了人类由利用与改造自然到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文明发展趋势。(4)强化思辨过程。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会有异化的情况,不同知识点在相同情境中也有同化的可能。
其次,要充分认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关注的对象是学生,试题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理念,优化学生学习行为;落脚的地方是基础,时空概念、因果逻辑、人地关系和环保意识都是试题“内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的产品是情感,试题把专注与欣赏、体验和表达有机地融汇到试题系统之中;最终的质量是能力,发现有效信息、提出个性化观点、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以贯之。从教学“议题”到考试“试题”,都要超脱课本登高望远,如此,才能体现教学的创新意识和试题的杠杆作用。
二、透析主体认知目标
就备考而言,教材是知识之源,学材是求知之本,题材是辨识之需。如何把学者编写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学材,进而把学生操作的学材演绎为考试可以模仿和创新的题材,成为备考过程中师生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重视教学的“知识导向”、复习的“问题导向”和考试的“能力与素养导向”。学生须明白,高考前视野所及多为“原生态问题”,而考试时遇到的多是“新生态问题”。教师应该知道,知识只是备考的基础,方法才是通达问题本质的桥梁,以此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而命题者必须参透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知识蕴含在情境中,方法体现在议题中,能力形成于答案中。
教材与学材相互变通。就教学内容而言,备考过程是一个打破常态、建立新常态的过程;就教学对象而言,也是一个不断置疑、勇于质疑的过程。现行教材有四个版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比照整合,发现不同编著者的知识结构式、内容着眼点和学习思维线,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熟练掌握和综合使用学习工具,实现地理备考的低消耗与高效率。为使学材更加丰满,更有价值,要适时添加媒体信息。信息来源可以是教师积累的,也可以是学生偶遇的;可以是古代自然演化的典型案例和人类活动的经典范式,也可以是现实世界地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个案,诸如此类,成为备考过程必须容纳、融合、荣获的教学珍品和高考试题已经尝试、常新、长效的经典范例。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視师生互动,强化教学相长,促成备考过程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不断地设置问题,摒弃照本宣科、罗列要点;学生要及时地提出质疑,以批判思维取代接受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机械记忆,按部就班。师生同志趣、同质疑、同旨归,才能使备考更有效率,应考更有底气。
议题与问题各司其职。议题与问题之间有三个重要面向:第一,属性不同。议题是宏观的、形象的,议题孕育主题含义、承载背景情境、彰显问题指向;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问题需要知识铺陈,需要方法支撑,需要价值体现。当议题和问题相互映衬、彼此融通的时候,试题的魅力才得以凸显。第二,效能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议题是学生认识试题的客体,问题是学生解读试题的主体,前者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信息源,包括思维的线索链和表达的参照系,后者给学生提供了解答问题的关注点,即问题焦点(原因、影响、措施等)和行为限定(简述、分析、说明等)。第三,作用不同。议题可以无限开放,只要是有因果、可关联、能比较、可共融的事实信息和理论信息,皆有拓展性和再生性,学生可以合理想象。而问题视野相对较窄,内涵相对集中,虽然有些问题是开放的,但数量较少,一般也只有二元表达,学生只能在规范中发挥。
三、活化学习思维脉络
教学信息有主次之分,试题信息有繁简之别,主试问题有因果之序,但总会主次分明、简繁有度、因果相彰,形成一定的认知顺序和思维逻辑,为问题解析和要点表达提供参考依据和表达模式。地理试题一般有两种思维逻辑:即知因求果和执果索因。前者试题提供信息,要求学生做出结论;后者试题给定结论,需要学生分析原因。试题中因果关系是绝对的,教学中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学习中因果转换合乎情理,应答中思维脉络才会清晰。因果推理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就新课标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的逻辑关系而言,“索因”多为自然因素的分析,“求果”多是人文要素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因果关系题的问题呈现形式和逻辑思维线索。前因后果相互承转,构成了问题的直观情境和现实结果。但是,师生必须清楚,依据信息,适从题意,求取结果,会有“奇葩”;依据结果,追踪题意,索取原因,也会有“歧义”。
因果关系题“思维逻辑”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明确起点,直推答案(线性思维)。有由此及彼的单向式,也有通前及后的递进式,解题时要确认原点(问题),再认节点(关联),最后通达终点(答案)。二是找准视点,广开思路(发散思维)。有以一析N的分散式,也有以一求X的拓展式,其中,N是平行的、可比对的,而X是未知的、可理顺的。三是凝聚要点,合成答案(聚合思维)。有合二为一的捆绑式,也有九九归一的推论式,前者答案是相对固定的,后者答案是可以变通的。四是整体观点,全景研判(综合思维)。试题反映地域性,主要是涵盖原理、渗透方法和择取态度;问题确保有效性,主要是反映趋势、设计有趣兼具实用价值;解题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透因果才有意义。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多表现为探究“因果关系”为主的思维逻辑,反映着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知因求果,目标在前,追击落点,因为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执果索因,起点在后,追溯相关,因为答案可以是内涵,也可以是外延。所以,地理备考过程中应该重视上述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助推综合能力提升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非选择题,图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命题风格非常显著。其以“识读信息·选取角度·整理关系·分析要素·解决问题”为思维主线,试题图表清新、切入点小,重视对思维理性、逻辑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利用区域地图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空间定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
应对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一是要重视“试题的地域性”。以区域图为载体,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属性,评价生存环境与持续发展关系的利弊得失,预测在原有区域发展基础上的变化趋势。试题的空间信息文字简繁适中,新图层出不穷,风格更加新颖。二是要重视“议题的综合性”。自然与人文、系统与区域有机融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综合分析、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题目是以人文地理的设问角度考查自然地理内容的。三是要重视“问题的探究性”。围绕新情境设计探究主题,試题素材简约但内涵丰富,设问呈渐进性延展,能力要求与难度呈阶梯式递进,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与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师生应该认识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基础须依托信息处理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非选择题的题材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拥有可靠的信息源和高效的阅读感、清晰的线索链与优质的思考点,并以有用的信息、有限的视角、有趣的问题和有效的答案检视着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承载着选拔的工具标准与育人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地理教学要立足基础,着眼能力,鼓励创新,开创新局。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