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书的数字化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7-05-15李彦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视角转变

李彦群

摘 要 数字教科书的出现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具有国家主导性、权威性、富媒体性、可管理性的特点。数字教科书的出现,将会引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数字教科书时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更加注重批判性、教师的主导性、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知识的生成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行为 数字教科书 转变 视角

教学行为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产生的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占据主导地位,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所谓的教学就是“教教材”,一本教材打遍天下。这里的教材,即是指教科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就成了指挥棒,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必须围绕教师的教而有所取舍,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些固化的模式,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围绕教科书兜圈子,教科书成了教学的核心,教师则成了传授经典的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成为可能。数字教科书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教科书已经成为传统纸质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在我国,学术界已经对数字教科书的技术要求做过很多的探讨[1-4],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数字教科书时代已经慢慢逼近,还不了解数字教科书的内涵和特征,也不了解在数字教科书时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做出怎样的转变。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数字教科书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将会愈加地普及,越来越多课堂教学将以数字教科书为教学平台。因此,基于数字教科书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不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需要操作层面的实践。那么,数字教科书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数字化教科书时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转变?解答这些问题,对改进課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数字教科书的内涵和特征

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部分学校实施无纸化教育改革,沉重的书包被轻便的电子终端所代替,这一行为,是对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展“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的积极回应[5]。数字教科书由政策层面走入现实,速度惊人,当前尽管对于数字教科书的概念还不十分明确,数字教科书的支持系统也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数字教科书已经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出现了。

1.数字教科书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进而改变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意识。人们意识到,数字教科书是教科书发展的大势所趋,具有提升教育质量、消除教育鸿沟的作用[6]。然而,对于什么是数字教科书,数字教科书的价值是什么,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数字教科书不过是纸质教科书的电子化,这种认知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数字教科书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单薄,它是按照教学规律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包含了教学内容与辅助资源的整合体,是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包[7]。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在技术手段上有大的突破,并降低使用和维护的费用,才能真正走进千千万万孩子们的手中。

数字教科书承担了两种职能,一种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它类似于纸质教科书的电子化,但是功能更加强大,包括了教学内容以及辅助的学习工具,在教学目的的指引下,系统地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另外一种是实现和周边人群的交互。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生生之间,均可实现快捷的交流。在大数据时代,任何处于网络中的个体,都可以感知、采集并上传信息,如果有需要,一个人可以随时从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数字教科书的特征

数字教科书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说,数字教科书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家介入的主导性

数字教科书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最终形成主流价值观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在确定教科书内容的过程中置身事外,丧失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在数字教科书编纂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行政权力介入教科书的知识选择,实现知识的“国家定义”;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使得数字教科书的知识呈现个人化色彩,双方力争在数字教科书中体现更多的话语[8]。也就是说,数字教科书,仍然是国家教育工程的一部分,必然会体现统治阶级的理念和价值观。在我国,数字教科书的内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有与之相悖的知识必须摒弃在数字教科书的大门之外。

在数字化时代,以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平台,搭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海量信息在不同的数字终端传播,这些信息中,既有正能量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编纂数字教科书,需要有和编纂纸质教科书一样的严谨态度,选择那些能激发处于成长期的儿童积极向上的信息进入教科书,排除那些似是而非、只能博取眼球的信息。因此,负面信息被排除在数字教科书的领域之外,那些承担形塑国家下一代的知识进入数字教科书,这是国家必须坚守的底线,主管部门也应从技术上、政策上做好防范。

(2)延续传统而来的权威性

数字化时代,人们总是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对某个信息有所怀疑,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搜索功能,寻找相关的信息进行比对,最终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数字教科书在信息传递上的便利性,使得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同时在传递,需要儿童有一双慧眼,辨别真伪。虽然经常有人批评教科书的某些错误,但是在大的范围内,人们还是难以撼动教科书的权威性。这是教科书的一种无形影响力,纸质教科书时代如此,数字教科书时代亦是如此,并不会因为教科书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但是,这是一种暂时的权威性。或许到将来的某一天,当人们的文化水平足以应付海量信息带来的困扰,人们或许将会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看待教科书,教科书也真正回归了它的本色——承担知识的载体,人们不再会盲目地信服、膜拜教科书。这时候,人们所主观赋予教科书的权威性将消失。在此之前,作为教学媒介的数字教科书,仍然得到人们的信任。可以说,数字教科书在产生之初,就具备天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知识的富媒体性

数字教科书不仅仅是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音频、视频、文字的结合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学生不但能接受动态的知识信息,还能实现“人机”的互动与交流。也就是说,传统的数字技术是媒介向接收者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单向的传递。而数字教科书可以完成学生对设备的操控等复杂的数字体验[6]。数字教科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保持高度的信息接收能力,而且能更直观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整体性知识。

(4)数字教科书的全面可管理性

数字教科书作为轻便化的数字教学终端,不仅承担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可以实现无纸化学习的功能,即在记笔记、做作业、交作业、批改作业等方面,也能完成相应的学习和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可以通过数字教科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过程做出监控和管理;学生能够回顾学习过程,并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同时,数字教科书还需要具有可携带性,相当于把所有有形的“书包”整合成一个“电子书包”,学生所有的学习记录和信息全部存储在里面。

数字教科书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往,需教师“开小灶”的辅导式教学,现在只要实施电子化操作就可以完成,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对学生来说,数字教科书虚拟化交流方式,也避免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数字教科书视域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数字教科书的曙光已经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部分地区,纸质教科书的电子化课本已经投入使用。乐观地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教科书将会形成更广泛的市场,逐渐普及到欠发达地区。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新型教学媒体的变化,成为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更加具有批判性

纸质教科书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可以随身携带、朝夕相处,这种客观的实体性,决定了教科书先天的“尊贵感”。正是通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境遇,也正是这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生命体验,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教科书的束缚。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无原则地尊重教科书,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敢对权威发出“异见”;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片面地聚焦于怎么“教教科书”,教师的作用无形中被弱化,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这两个特点,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失去了批判性,对教科书亦步亦趋。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教学中如果失去了最宝贵的质疑精神,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培养自由独立精神的价值。

和纸质教科书一样,数字教科书仍然是国家主导下的教科书,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展开。但是,数字教科书的富媒体性决定了它没有纸质教科书定于一尊的气魄,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批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化解数字教科书所笼罩的权威色彩,以平视的姿态看待数字教科书携带的各种信息,让教科书真正回归其知识载体的地位。

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消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使得原有的从上到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养成批判精神。当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学生必须审慎思考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需要记在心里,哪些需要坚决剔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批判性精神融入在自己的教学行为里,潜移默化,对学生形成影响。如果教科书的知识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展质疑精神,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甚至对于学生看似离经叛道的观点,也应予以批判性地解读。

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更加注重主导性

数字教科书有一项功能,就是可以随时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从网上查找资料、下载信息。在这个时代,教学资源是以一种不确定的顺序呈现。在搜索某一信息时,当受到更为新颖的信息的诱导,儿童的学习方向和目的都会发生改变,转而学习一些无关的信息。换言之,数字教科书的富媒体性可能在无关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这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为学生带来新的知识结构,也可能让学生偏离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再像过去一样照本宣科或者援引枯燥的资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数字教科书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虚假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如何摒弃这些信息的不良影响,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道德说教,善意提醒,固然是必须的,但是这些说教在没有自制能力的学生面前,略显苍白。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每一部分教学信息的目的和任务,保证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学习,弄清楚何者是有效信息,何者是无效信息,何者是有害信息。对于无关的、似是而非的信息,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坚决控制信息的输入。

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驾驭数字资源的能力,主导每一节课的进程和方向。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教科书提供了呈现虚拟社区、虚拟社会等的可能性,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课堂,因此,教师主导教学进程就变得更加不可或缺。因为,进入数字教科书领域的知识很多,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既可以让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取知识,同时又避免无效的信息浏览,就成为考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具有主导性的一个标准。

3.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应该保持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在教科书是不可质疑的“经典”的大前提下,一切课堂教学行为都围绕教科书展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讲授,是被学生和家长接受的主要教学方式,因为教师的价值在于他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其他诸如讨论法、谈话法等较为活跃的“交互性”教學方法,在教学中并不占主要的地位。一些教师失去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动力,因为新的教学方式可能让教学偏离教科书指引的大方向,方向的偏离意味着学生在考试中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不可能甘冒这么大的风险。

数字教科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输入机制,它能同时向许多人发布大量的相同信息,也能根据用户需要,发布用户定制的信息。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思路偏离教师教学进程的危险。通过互动,学生掌握了分辨各种信息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数字教科书,发掘数字教科书的多种功能,如检索、备份、追踪等,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检索为例,利用数字教科书的检索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查询所需知识,避免浪费时间;同样,数字教科书也可以分类存储各种知识。使用数字教科书过滤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他们不再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结论性知识,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也能带给学生探索的快乐。

4.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应侧重生成性

纸质教科书的文本呈现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即在同一时刻,它只能呈现文字或者图画,而不能同时具有声音和运动的特点。在课堂这个特殊的情境里,纸质教科书静态化的劣势显露无疑。在信息传递还不发达的时期,纸质教科书在万千师生心间树立了其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教科书成为教学的三大中心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能围绕教科书旋转——这就是通俗所说的“教教材”。即使是课后的教学反思,也因教科书的权威地位而成了一种“程序化”的形式。因为教师并不是反思教学行为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是否活跃了课堂秩序,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而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按照教科书和教参规定的路径开展。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日复一日,教师就容易形成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

数字教科书时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将逐渐退居次要的地位,而学生探索、对话教学、生成教学等教学方式形成的“生成性学习”会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学生的笔记、作业、答疑等学习行为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进度,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轨迹,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此外,数字教科书还能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在课堂之上,也可以在课堂之下。教学反思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备课是否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是否增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反思也能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更好地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但是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学生利用数字教科书自学,变成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当前,纸质教科书与电子化的教科书并存,但是,从长远来看,数字教科书是教科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尽管说现在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维护层面,或是学生的经济购买力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是毫无疑问,数字教科书必然是今后教科书发展的主流。

从纸质教科书到数字教科书,不仅仅是教学媒介形式的变化,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化变革。我们身处其中,还感觉不到革命来临之前的猛烈,但是它必将掀起一场暴风雨。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必须顺应教学媒介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也将是数字教科书功能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芒,孙立会.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5).

[2] 龚朝花,陈桄.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3] 杨万里.基于探究,合作,创新教育理念的电子教材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4]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等.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

[5] 朱忆梅.电子书包引入课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

[6] 陈桄.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7] 龚朝花.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

[8] 赵志明,吕蕾.论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的“国家定义”与“个人定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

[作者:李彥群(1977-),男,河北隆尧人,邯郸学院教育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视角转变
真实世界的寓言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