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创业真相:知识阶层正在拿回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

2017-05-15

青年与社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罗辑知识分子内容

“罗辑思维”内容创业者的春梦

就在几天前,罗辑思维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茶叙会,其间,创始人罗振宇宣布了关于罗辑思维刚刚发生的“一件小事”:

持续在各大平台更新了 4 年,收获了累计超过 10 亿次播放的《罗辑思维》视频,正式停播了。

也就是说,那款曾经的带着罗振宇大脸的脱口秀节目没有了,未来“改版”成音频发布在得到APP上。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件事背后的真相是:从这天起,知识分子要把 30 多年来,被上一代暴发户夺走的社会财富拿回来了。

先贤有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先贤还有一句话没说,叫做人都是逼出来的。大凡一个人成功之后,人们眼中的罗胖一定是光鲜亮丽,最容易忽视的是创业维艰的一路筚路蓝缕,从2008 年离开央视,花了近 10 年时间,这个胖子硬趟出了一条路。

这是一条什么路呢?我们称之为“知识分子独立创业之路”。在古代,知识分子要想发迹,就一条上升通道: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看过《大秦帝国》的都知道,就算是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样纵横天下的大才,早年跟错了人,一身才华也只能白瞎。

所以你看古代知识的分子,他总要依附一个领导或者组织才能成事,要是遇不上,人生基本一片灰暗。

运气再不好一点,碰到一个没啥创业机会的年代,连幕僚都没得做;就只好寄情山水,要么学孔子四处旅游代课,搞搞自媒体,收点冷猪肉做学费,要么学竹林七贤,没事几个文人开开怕踢,喝点小酒做做酸诗,感慨世道混蛋,美国人民都不需要我,真是,又穷又酸。

所以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你让他们立德立言可以,你让他们立身立业,完全做不到,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老百姓看来,是无用之学,仅此而已。

但现在还这样吗?

把时代的焦虑变成一种“红利”

知识分子在这世上生存這么艰难,就需要做点事,让外界重视起来,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自媒体的兴起,罗辑思维的诞生,水平上也许有高低,但还是同样的本质。

表面上看,罗辑思维是一款视频节目。拉近了看,是一个说书的胖子。往深了看,是一套信息处理和筛选发布机制。

过去我们听过一种说法,说罗胖在上面,对下面传达了某种焦虑,然后这么说的人都觉得他混蛋。但你认真想想,这个时代的焦虑,怎么可能是罗辑思维一个视频节目能传递出来的嘛。那么,我们倒是认真分析下,焦虑到底是从哪来?

我这边列举了一些:北上广的房价潮起潮落让你焦虑;出门打不到车,不会用微信,你的父母很焦虑;1988年被称作中年人,也会觉得年龄上很焦虑……打开朋友圈,男人每天看到的信息都是 90 后创业融资,觉得自己活得特别不成功,女人打开看到的是锥子网红脸,觉得镜子里自己这张脸实在看不下去,焦虑!

这种焦虑的背后的真相,是应对一个科技快速变化的时代的新规则时,所造成的无所适从的无力感,本质上是认知的落差;这种感觉甚至和手头握有多资源无关,因为在宗庆后、董明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焦虑。为什么传统企业现在面对互联网如此紧张?高认知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低认知的领域竞争,可以形成碾压的势能。过去,这种情况被互联网界称之为“降维攻击”。

知识群体开始受到追捧

现在打开新榜,看看公众号的排名,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排名全国前十的大号,还真不是北上广人关注的咪蒙李叫兽这种的,而是一些报纸办的新媒体账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专业的年轻媒体人,用他们对于纸媒传播多年学习和研究出的技巧和文风,去做新媒体,是高认知杀入了低认知领域,很容易就能打开局面。因为他们这么多年就是在研究传播和舆论情绪,仅此而已。

现在很多人说纸媒已死 ,但凭良心说,媒体人的认知和技能,在这个年代是变得没用了还是变得更实用了?你说媒体衰落了,为什么咪蒙这个纸媒小编辑后来挣到大钱了呢?

这时候你会发现三点:

第一,认知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巨大的资源。

第二,过去知识分子创业需要依附的组织,现在看来,反而成了掣肘 。

第三,对于外界的信息和知识,人们对它的态度从追求“吸收”变成了“启发”。

更深层次来说,如果焦虑和失控感是某种必然,那么,创业可能才是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唯一途径。

知识商人群体崛起

要学习,就得找方法,更准确说是找高手。

那么,通过纸质书学习怎么样?尽管一直有人呼吁现代人应该去阅读纸质书,但成效甚微,为什么?

真相就是,这代人面临的环境是最为复杂的一届,只有现学现用,百战归来后的个人认知,才是“被验证过”的好知识,而这种认知,因为属于个人,所以只有高手脑子中有。

书本的低效并非我在这里瞎扯,因为其实所有的知识学习都必须找人,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现象。

比如你说钻木取火这种事,明明是哪个山洞里,猿人偶然发现的,后来说起来,偏偏要造一个名字,叫燧人氏,这名字一听就很扯淡嘛,但好像所有的知识,只要不是跟着一个“人”学来的,这个知识就无意义。

人和知识,准确说是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正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从向书本学习,进化到了,向人学习的阶段。

到了这一天,可以说,知识分子终于,发现自己是香饽饽了,因为他们的高认知和学习技能连普通人都知道很有用了,现在,他们还需要改掉一点历史基因里的小问题,就会变成一种未来全新的群体——知识商人。

我们在上面谈了知识分子过去不能创业的三大历史枷锁。

知识分子的无用之学已经被证明有用了。(已解决)

知识分子必须依赖的组织在这个时代,被证明可有可无。(已解决)

知识分子耻于言财,立德立言,要甘于分享。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第三条,确实,互联网最早的特征就是免费,但是也诞生了大量的版权侵权商和伸手党,这些人往往会拿出一些耻于言财的教条约束你,想想《中国合伙人》里,领导是怎么让成冬青免费给孙子当家教的,一句话:给钱,那性质就变了。

面对这种回答,一般人只能呵呵,你既然说认知应该免费分享,那我干脆,不标榜自己是知识分子不就行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个买卖人不就结了嘛。

所以,从知识付费的这一天开始,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就注定会孵化出一个巨大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知识商人。

而这一天,便是当今社会,百家争鸣的开始。因为有大量的知识阶层,未来都要投身于此了。

内容创业的“方法论”

关于内容创业,这个话题很多人谈过了,但都不在点上。

内容创业之所以是个伪概念,是因为这个词不准确,知识商人创业的背后本质,应该是高效率的认知产品的售卖。

这么一看,软文不行,咨询不行,视频自媒体挂广告也不行,因为他们都是一对一的贩卖,却消费了内容创业者大量的时间。

内容创业一定要走一对多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内容创业的正道?

第一步:做内容 ,创业好比做棉花糖,首先手上有活,得有那一根竹签子,比如会写文章,比如会拍视频,拿罗辑思维来说,这根竹签子就叫做视频和音频产品,罗胖把自己压箱底的学识分享出来,吸引到了第一批的种子用户。但很多自媒体人创业止步于这一层,陷入了做内容,卖软文的死循环。

第二步:做社群,有了竹签子,吸引到了用户,咱们的棉花糖就做成了,但是棉花糖越做越大,还需要对吸引来的用户善加引导和服务,毕竟大家都是跟着你想学东西长见识的,所以社群运营,读者维护,统统少不了;这方面有个朋友建议过我,说作者本人往往都做不好,所以趁早找个脱不花这样擅长社交和运营的女性合伙人是正经。

第三步:打磨产品,做高效率的知识付费产品。 得到目前做的就是这件事,内容服务者手上的技术是有用的财富,但是大家请理解,这是我死磕自个刻意练习才得到的,所以尊重劳动,就是正义,不然分享的人都饿死了,目前业内在知识产品的版权维护这块还不严谨,未来是个小风口。

第四部:复制模式,做平台,成为棉花糖机厂家,功成身退,提携晚辈。 这算是内容创业的终极模式,我想,今天的罗振宇老师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验证了自己内心最早的公式。

最后说一句,其实所有做内容产品的人,都是在看前人,不管你内心愿意不愿意承认,因为前面有个胖子,他居然敢把螃蟹第一个吃了,而且居然,还笑嘻嘻地吃成了,所以上路吧,已經没什么可怕的了。

猜你喜欢

罗辑知识分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的主持艺术
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的知识分享特质——以《罗辑思维》与《晓松奇谈》为例
主要内容
自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新探索:以《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为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