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过韩寒们的大旗?
2017-05-15吴永强
吴永强
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如果将韩寒、姚明、刘翔等少数几个80后青年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你会发现,这将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界,两个时代泾渭分明,不可否认,旧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一手塑造了新时代。直到新世纪,新时代环境下长大的一批人才开始创造属于他们的时代。直到今天,80后创造的这个时代依然在延续。而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又在创造怎样的时代?
一个时代与一个人的较量
2001年年初,我读高一。期末考试结束,我们在昏暗的教室里等待寒假降临。无聊中,一本《三重门》传阅到了我手中。
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的震惊,惊为天人、钱钟书再世……林雨翔,这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文学形象,他的生活如梦一般存在。此时,那个叫韩寒的人——虽比我年长几岁,但因为留级,和我同样读高一。没过几个月,他便退学了。后来,我又读了他的第二本书《零下一度》,买了《第二届新概念作文选》,我还记得里面的几篇文章,一个理科生写抛物线与打篮球的关系,印象最深的还是韩寒的两篇,写书店和拔牙。
韩寒影响了几乎所有的同代人,他让我们的小心脏突突跳了起来。原来,人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可以叛逆到让人艳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哭笑不得。
读高中的最初两年,在韩寒的引领下,我试图抛开学业,用文学改变命运。可惜,北方闭塞县城高中的枯燥生活,埋葬了我最初的梦想。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出当时的日记(高中几年,我几乎一天不拉记日记,写景物、写人、写心情,写暗恋的女生,更写学习中的困惑和自我勉励)。2001年12月19日,我收到了一位初中同学的信,她问我最近有没有写文章。我在当天的日记中感慨一番,写道:“现在,我得好好学习了,韩寒的路是走不通的,而她正在走。”
女同学在初中就发表了诗歌,高中毕业后去了一家杂志社。后来我考上大学,毕业后也去了一家杂志社。
新千年前后,70后一代正经历他们的青春时光,但他们并未提出自己对这个世界清晰的看法。90年代不是反抗的年代,好像唯有恍惚、彷徨、商业挣扎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声音。
那时候,韩寒将文坛划分成了两个时代:80后出现之前的时代,以及80后出现之后的时代。这位以应试教育叛逆者形象出现的少年,将无数“卫道士”贬斥马下,毫不留情地揭开时代疮疤,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作为代际概念,横空出世的80后,预示了一个新的青年时代的开始。挥舞着和传统一刀两断大旗的80后小兽们粉墨登场,重塑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同代作家的市场号召力超越了前辈,那些中学生、大学生们,不再唯经典是从,甚至矫枉过正,韩寒、郭敬明大行其道,任凭老人们痛心疾首而自顾。
尚记否,当年央视《对话》栏目剑拔弩张,后来不断抛出各类话题,炮轰文坛;紧接着,韩寒成了赛车手,原来作家并不仅是书斋里的学究,还可以倜傥风流把妹玩赛车;又几年,“韩三篇”横空出世,《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成为时代话题。
然而,巅峰时刻,代笔门摧枯拉朽,时代偶像轰然倒塌;转向影视“后会无期”,国民岳父风云再起……20年的青年成长史,总能找到韩寒的影子;一代80后的背后,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那些漫长的道路。
有哪一代人像80后一样,经历了那么多非议、诽谤、嘲讽、可怜、痛惜、惊叹?舆论场的最核心,站立着一个叫韩寒的人。人们试图把他和一代人画等号,试图在他身上,发现一些什么,寄托一些什么,杀死一些什么。
生子当如“韩三篇”
上海,这座魔都城市,塑造了80后一代人的整体形象。三个80后青年,在不同领域引领这个国家的青春记忆:文化领域有韩寒,体育领域有姚明和刘翔,他们以让世界瞩目的成绩,刷新了东方体育史,也塑造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民族观。
2004年,刘翔的雅典一跃,刷新了东方田径史。这一年2月23日,在以123:121击败老鹰的比赛中,姚明砍下41分,成为其个人NBA史上最辉煌战绩。同样是这一年,韩寒出版小说《长安乱》,继续引领80后文化风潮。
无需长篇大论引用当时的舆论观点,仿佛一个民族要将自身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三个青年身上。美国人眼中的姚明堪称完美,我们的信心迅速爆棚,好像所有中国人都有着2.26米的身高,我们包容开放,力大无穷,大国崛起之路有姚明的一份功劳;韩寒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这个可爱的叛逆青年,其博客成了舆论风向标,所有新闻事件,只有韩寒点评了才算热点,而他的点评也受到一代人的追捧。那些曾經恶毒攻击他的中年大叔们,何尝没有“生子当如‘韩三篇”的惆怅。
姚明不一定是中国体育实力的统治性人物,单纯从获奖角度而言,他比不过刘翔、田亮、郭晶晶这些奥运金牌大腕,但他的财富形成得益于NBA庞大的挣钱机器,使他拥有了商业体育一流的话语和不可磨灭的形象力度——中国长城与中国巨人几乎成为同义语。
民族主义“绑架”了曾经的刘翔,让一个英雄持续不断成为英雄,梦想轻易破碎。反之,在姚明身上,一种中西沟通的桥梁自然架设,他一开始就是属于世界的。两个人,见证了国人向内和向外两种性格。
就在发表“韩三篇”后的2012年1月15日,麦田发表《人造韩寒》一文,称韩寒为“被团队打造的产物”,引发一片哗然,并引发韩寒与方舟子之间的纠纷。这是划时代的一年,韩寒陷入自证清白的悖论,如同证明“你妈是你妈”一样无从反击。博客被微博取代,又被微信取代,韩寒因代笔事件而名誉扫地,远离了文坛,成为一个游走于娱乐圈的导演,当初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荡然无存。也在这一年,刘翔折戟伦敦,再次上演尴尬的退潮大戏,其落寞的背影忧伤了一个国度。而在前一年,姚明已经宣布退役,作为球员的他退出历史。后来,他成了篮协主席。
从此之后,延续了十几年的80后成长史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以韩寒为例,从17岁少年成名,到此时已是三十而立,女儿也两岁了。再过一年,他会获得一个新的称呼,这个称呼与文学无关,与他曾经承担的所有公共职能无关,只关乎调侃:
国民岳父。
80后中年大叔与90后的对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终于成了80后中年大叔。他们老了,成了许多人的“岳父”。那些年轻的岁月湮没于历史。但他们开创的这个时代没有结束,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得益于经济爆棚之下的物质极大丰富,得益于时代开放赋予的思想自由,在新世纪之后得以逐渐掌握时代话语权。
直到今天,更年轻的90后成长起来了,更年轻的名字逐渐出现:傅园慧、宁泽涛、王俊凯、马可……但早期80后创造的这个世界依然在他们之中流行。新一代的“韩寒”迟迟没有出现。
2016年奥运会,傅园慧的表情包成为国人的最大收获。她比刘翔幸运,不用被舆论裹挟,不用以金牌来证明自己。我们突然发现,举全国之力的代价,并不只是为了那几块金牌,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竟然被一个小姑娘证明给我们看。从刘翔到傅园慧,绷紧的神经、义正词严的面孔逐渐消失。
然而,爆红不过三两天的微信时代,再也没有了一呼百应的时代引领者,没有了一个声音淹没所有声音的扛鼎时刻。一代人发声的渠道有很多,一代人都在发声,所有的声音淹没在丛林里。
突然想起那个遥远的时代——1999年11月23日,《上海中学生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长篇报道《作文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六门功课“开红灯”的留级生》。一场教育界地震蜂拥而至,一代人迷失方向,争锋中出现了大批拥趸。
而今,再也没有那样的时代了,中年大叔不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用恶毒的言论痛斥90后、00后,新的年轻人也不再让大叔们头疼,他们温和、有礼貌、懂规矩,恰恰是大叔们想象中所要塑造的样子。“叛逆青年”四个大字,永远成为80后的标签。
学者樊泽民说:“相比80后内部还因社会不发达而不能主动选择,只能接受具有相似性的资源供给,形成部分群体性认同与共识,90后内部从一开始就在资源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解构了群体共识。90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文化圈子、身份认同等多领域都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层次化,因此不可用90后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的、易被舆论捕获的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群体。”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金定海看来,在分享挨骂的机会上,每一代都是90后,因为每一代都年轻过。50后曾被誉为“祖国的花朵”,没吃过苦,后被制造为红卫兵一代、知青一代;60后因中國当时特殊历史事件使其文化知识欠缺,被称为红小兵一代、摇滚一代;7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热衷于下海、出国,价值观扭曲,被称为尴尬的一代;80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独生子女的他们被认为是缺少责任心、自私自利,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叛逆的一代。
如今,90后渐渐成长起来,意味着他们被社会批评的时刻也就到了。这本不是90后的问题,而是每一代都会遇到的问题,代际更迭期的征候。
一个时代并不需要超前的引领者,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各自的光辉,从“大一统”到群山并起,这十几年青年力量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