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面八方的棉业之声
2017-05-15滕启跃
滕启跃
3月3日,2017年中国棉业发展年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上,汇集了来自各方的声音,既有供给侧改革与棉花产业发展这样宏观议题的讨论,也有对棉花政策感受的点滴心得,同时对于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了真知灼见。
聚焦:棉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在全国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棉花产业如何在这轮改革中自处成了本次年会的一个主要议题。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平在总结近期棉花形势时用了三句话:“乱云飞渡,更需要高瞻远瞩;众说纷纭,更需要保持头脑清醒;乱花迷眼,更需要有战略定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趋向保守。包括棉花在内的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着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
“具体到棉花产业上,棉花生产成本高企,库存压力巨大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内地主产棉区生产难以有效恢复;棉花整体品质与下游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尚存差距;下游产业要素成本普遍高于亚洲等纺织新兴国家,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加剧。是我国棉花产业短期内遭受的主要挑战。”杨建平说。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主产区棉花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划定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等政策。
供给侧改革正是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种种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是如何将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改革中,杨建平分析,需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继续加快去库存步伐,完善现有机制,统筹协调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在稳定供应的同时,提升供应效能;二是要优化棉花产业结构、强化优势区域布局,促进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中国棉花整体品质和市场影响力;三是优化流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四是不断优化消费端供给结构,实现棉制消费品持续升级。
杨建平认为,近年来,棉花行业转型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棉花品质、企业规模以及棉花流通体制和市场机制都有一定突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棉花产业优化产能、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能的重要发展机遇。在此大背景下,棉花行业应该及时把握政策机会,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解决行业发展的核心难点,持续推动行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杨建平说。
肯定:当前的棉花政策受认可
在会议现场,被讨论最多的两大棉花政策是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和国储棉轮出。前者关系到我国棉花产业之根本,而后者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与会的多数代表对这两项政策给予了肯定。
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实行以来成效显著,3年时间到期后会继续进行,大概3月20日左右发布改进后的目标价格政策。目标价由一年一调整改为更长时间周期,稳定农民预期。按照一号文件精神,新的目标价可能上调。
杨建平认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三年是棉花产业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的探索期,为未来棉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数据。
有企业表示,近年来,中国的棉花消费量不断增加,新疆增加明显,内地没有明显萎缩。2016年棉纺下游企业效益不错,稳中有赚。这一切和目标价格政策的稳定作用密不可分。
而3月份是今年国储棉轮出的首月,轮出情况影响着今年棉花价格走势,与会代表尤其是企业代表都对这个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去年,在同样的会场,正是国储棉首次轮出的前一个月,当时的企业谈起储棉轮出普遍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谨慎乐观”,而对是否参与拍储也都抱着徘徊犹疑的状态。储棉轮出质量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主皱起了眉头。
而今年,记者从现场的反应来看,多数企业在讨论储棉轮出时都带着笑容,总结去年一年的经验,大多数企业对轮出质量、包包检验、检验和仓储细节公示这些工作表示认可。有企业主对记者说:“随着棉花质量得以保证,企业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这从储棉的成拍量始终在高位游走就可以看得出,拍储成交量的大幅上升,企业收益也有所好转。”
杨建平认为,2016年建立的储备棉轮出常态化机制是国家棉花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性举措,轮出的政策效应突显。储备棉过高的库存得以有效消化,财政负担减轻,同时内外棉价差进一步缩小,纺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恢复。
他也希望,2017年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尽早明确具体调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为国内棉花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此外,我们还应立足长远,加紧研究完善我国棉花生产扶持政策,科学规划我国棉花生产的合理水平和储备规模,适当加大内地宜棉地区的棉花产业扶持力度,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内地棉花的适度生产规模。”杨建平说。
新锐:农业补贴方式实行“一条鞭法”?
棉花补贴方式是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国内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柯炳生在会上提出了对未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预测。
“之前中央发布的文件中,出现了这样不同寻常的一句话,‘当前正面临很多重大考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直面改革阵痛。我觉得,未来几年,中国农业以及农产品政策将面临重大变动。”柯炳生说。
根据他的观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一个国家的几种不同的主要农产品实行不同的补贴方式,这不应该是一种常态,而是在改革过程中的一种临时状态。
“未来,几种补贴模式或走向欧盟模式,更加简单、统一。农产品补贴只与土地面积有关,让市场发挥调配的主要作用。逐步脱离与所种品种、价格、重量的关系。而具体补贴多少,怎么补,在具体省份之间将有差别,视具体情况而定。”柯炳生说。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化解目前的困境,關键是要按照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这就是桥归桥,路归路,让补贴与价格分离。
他的具体建议是: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所有的其他补贴归并到一起,建立土地面积补贴,即每个农户获得的补贴,只与土地承包经营的面积挂钩,而与种植的产品和价格无关。这样的补贴政策,对农民提供了收入支持,不扭曲市场,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并且操作极为简单易行。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提供了明确的固定的土地面积计算基础。只要每个农户建立一个银行账户,并捆绑上其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中央财政就可以通过银行直接将补贴发给每个农户。
这种“一条鞭法”式的补贴方式与我国当前的棉花补贴模式有较大不同,未来能否成为主流还需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