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2017-05-15越声
越声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合……”当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耳边响起时,大家可能都会随口哼上几句。广西是山歌的海洋,这首那坡过山腔山歌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每当聆听那坡壮族山歌时,我们不禁为其高亢嘹亮的腔调所震撼,也为其立意深长的词意所折服,那是从大山里飘来的心声。
崇尚黑色的族群
提起广西百色,许多人想到的是1929年的那场红色起义,它的光辉已被刻在历史纪念碑上。与此同时,百色的自然景观也是非同一般的美,这里的民族风情浓郁,不少壮族民俗还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右江上游,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南与越南接壤,为滇、黔、桂三省的中心,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这里夏长冬短,独特的温润气候造就了无比秀丽的山水和旖旎的民风。
在百色市那坡县与云南文山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吞力屯”的小村落,“吞力”在壮语中的意思是“坚硬如铁的石头”。据屯里的老人介绍,大概在北宋年间他们的祖先就迁居于此。这里地处深山,远离县城,只有一条险峻的公路通往外界。
黑衣壮是壮族里崇尚黑色的一个支系,全身黑色的标志性装扮格外醒目。吞力屯总人口三百多人,全都是黑衣壮人。广西黑衣壮主要分布在那坡县内,据统计五万多黑衣壮人占全县人口约三分之一。
黑衣壮有着与其他壮族不同的习俗:除了以黑为美之外,他们有独特的丧葬、嫁娶风俗以及民间音乐、服饰、饮食等。当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在很多喜欢黑衣黑帽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很多黑衣壮村落的老屋也被拆掉,盖起了砖房。由于吞力屯是众多黑衣壮村落中最为偏远的一个,因而依然维持着过去的村貌和生活方式,地理上的封闭使吞力屯青年外出打工的时代到来得稍微晚一些。
走进吞力屯,最让初来乍到的人感到震惊的莫过于这里的人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种集体的黑色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的陌生和神秘。这里的人们戴着三角形的黑色帽子,穿着黑色的上衣,外面套一件黑色马夹,裤子和裙摆也都是黑色的,脚上是黑色的布鞋。女人们的服饰在黑色的底色上会稍微做一些其他颜色的点缀,男人的服饰则是彻彻底底的黑。但是在相似的黑色背影后面是一张张鲜活热情的脸孔,无论到谁家,主人都会为我们倒一杯自酿的玉米酒,唱一段祝酒歌。
说起黑衣壮的传统,导游小乔告诉我黑衣壮之所以把黑色作为本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时期,那坡一带的当地民众只能穿黑、蓝两色衣裤,只有读书人和土官才能穿其他颜色的衣服;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其服饰的形成和延续:古时有外族入侵,黑衣壮奋起抵抗,但由于势单力薄,节节败退,面临灭族之灾。当晚,首领侬老发梦见祖宗拿着一束蓝靛草对他说:“这种植物能帮助你们。”侬老发一点即悟,当即传令下去,让全族人用蓝靛草把衣服染成黑色。全身皆黑的族人在黑夜的掩护下奇袭敌军,把敌人杀了个落花流水,胜利保卫家园的族人一致决定,世世代代都着这带来吉祥的黑衣。如今,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以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学者指出,一个民族可以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没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也可以没有外界的帮助与关心,但是一定要有自身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在恶劣而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
相传我国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是壮族人,黑衣壮至今仍沿用着最古老的纺织术。妇女们的头巾是她们用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折成的,而银簪、银链等饰品则使她们在黑中闪艳。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女子婚嫁时的必备之物,这说明黑衣壮有对鱼图腾崇拜的信仰。
黑衣壮女子的佩饰中最漂亮的是头花,女子在成年后要绾髻,插上班簪、头笼、头叉,用玉环珠缠绕戴上头花。头花一般有六朵,只有未婚女子和已婚但尚未落夫家的女子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女子只戴头叉。黑衣壮女子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饰品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很多妇女还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身份地位的不俗。
黑衣壮男子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与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间行走。传统男装的头上还配以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带子以示驱鬼避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
在屯里吸引我的还有他们的建筑,在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小木屋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像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
屯子里很干净,路面用石头铺就,房屋都是新近装修过的,民居建筑下面是打磨过的坚固石柱,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民居的下面放养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内部结构也都大同小异,房子的后半部分是卧室,前半部分很宽敞,不做任何分隔,左边是厨房,中间是饭厅,右边是客厅,房屋周边用石头围出一块菜地,各种各样的蔬菜长势喜人。
屯子里的人都很热情,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你大可随意走进任何一家,他们会热情地为你搬凳子、倒茶水,认真地回答你的提问,他们的热情让远离家乡的我感到很温暖。
黑衣壮人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他们种粮食、蔬菜,养家禽、家畜,用自家织的布做衣裤和鞋子。我在一家黑衣壮人的客厅里就看到一匹匹新织的棉布,有花格的、纯色的,样式多样,不过最多的还是黑色的布,此外还摆放着一些自己做的布鞋、布兜,黑色的布面上繡着漂亮的花草,工艺虽不能和机器生产的产品相比,却别有一番情趣。
虽然这里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在我看来,勤劳的黑衣壮人是富足的。不论大人孩子,他们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恬静的笑,家家户户的炉灶上都挂满了一条条腌好的腊肉,而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很有情趣。
广西民族音乐富矿
黑衣壮人能歌善舞,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村屯,从三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跳起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等古代壮族舞蹈,场面蔚为壮观。
屯子的中央有一个新建的歌舞场,每逢有外来游客,黑衣壮人就会穿着黑色的服装,踏着召唤的鼓点,从各自的干栏木楼里走出来,奔向这个欢乐的歌舞场。这样的情景就像一只只黑色的蝴蝶从树林里飞出来,扑向灿烂绽开的花丛,整个村寨都变得美丽而又热闹非凡。
黑衣壮人为游客们表演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捶布舞和团结舞等,这些舞蹈都源于他们的生活,有的反映族人抗击异族入侵、保卫家园的激烈战争,有的反映他们接人待物的礼仪和对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们捶布做新衣、准备去见情人时的喜悦……黑衣壮人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但他们用娴熟的舞步表达出一种古朴的情怀,大山的神韵通过他们灵动的舞姿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现在,黑衣壮的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意,他们已经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依然非常认真,服装和佩饰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在历史的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那坡壮族民歌主要有关于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有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有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有向往美景的赞颂歌,有接人待物的礼仪歌,有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有吊唁奔丧的祭祀歌,有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等。其中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抒情、初恋、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二十多种内容。
那坡壮族民歌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民间习俗相依存、内容豐富多彩以及原生态等特征。除了具有交际、宣传、教育、娱乐等作用外,那坡壮族民歌还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它是壮族远古歌谣文化的遗存。2006年5月20日,那坡壮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歌根植在那坡黑衣壮人的生活中,“青山不老歌不断,山歌年年唱春光……”在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黑衣壮一曲天籁之音不仅让现场观众欣喜若狂,更让音乐家们出了一口气——黑衣壮的无伴奏多声部唱法推翻了西方音乐界中国无多声部音乐的结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衣壮的歌谣共有六大种类一百六十一套,超过一百万字,尼的呀合唱团还将黑衣壮歌谣从中央电视台唱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主要景点
通灵大峡谷:景区位于百色靖西县东南三十二公里处,其中通灵瀑布是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高瀑布。
乐业天坑群:在方圆不到二十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二十四个天坑,乐业天坑群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为国家地质遗址和世界自然遗产,建有世界天坑溶洞博物馆。
绣球一条街:旧州街又称“绣球一条街”,绣球是广西壮族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旧州街有近千人从事绣球生产,生产的绣球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还收藏了这里制作的超大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