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音乐,被考验的是谁
2017-05-15
有人说孩子学音乐不是考验孩子,而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和责任心。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坚持不了,而是家长的懈怠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孩子的学习半途而废。
助力空间
学习音乐不是在经商
有时候家长心疼学费,孩子弹不好就不让其上课,但學习不是一个经商的过程,你可能省下了一节课的学费,但也很可能延误了一个好习惯、好态度的建立。
上海音乐学院的赵晓生教授曾说过:“学琴学会一个音就够了。”这句话让我很受益,但它的前提是你找的老师是值得你信任的。如果你怀疑老师,哪怕一点点,那也要考虑趁早换老师,因为你的怀疑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给可能被你误会的老师造成伤害,影响老师与孩子的互动。
往往琴学得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虎爸或虎妈,李云迪、郎朗等著名钢琴家都是因为在他们学琴的路上有一只严厉的“老虎”在不断地监督、鞭策着他们向成功的高峰迈进。但如果孩子的背后是一只“问题虎”,那就适得其反了。
在评价孩子学琴和老师教学质量的同时,家长评价自己对孩子学琴的态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孩子学习音乐的道路上,你是否认真耐心、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一起努力过?
在家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在课堂上孩子出奇地听话,琴弹得好,学习效率也很高,但是一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愿意练习,练习时又开小差、小动作不断等等。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都是因为家长在家里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孩子练琴时,你在干什么呢?在一旁玩手机、煲电话、看电视、聊天,甚至在打麻将,再或者你很勤劳,在叮叮当当地做家务,还时不时对孩子吼两句“好好练,别分心”,可是他能不分心吗?如果你就是上述家长之一,那你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怎么解决?办法很简单,孩子练琴时你要停止手中的事,尽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果你想让孩子学好,但又无法停止手头的事务,那就最好让孩子坚持每天去老师那里学习。这两种选择都是要你舍得付出,一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精力和时间,一个是更多的物质支持。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天你可能会跟不上孩子的进度,有些曲子很难,孩子一时弹不下去,这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呢?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分两种情况,如果是乐曲太难,那就手把手耐心地教几遍,直到孩子学会为止;如果孩子的资质聪慧,只是因为没有好好练习、不愿吃苦而导致学习止步不前,那么老师也会像你那样去教训他,但会采取平等的态度和平和的语气,因为谁也受不了劈头盖脸一顿骂。
有时候你得问问自己,你凭什么批评孩子,你解决了什么或者发现什么问题了吗?一味地批评和苛责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只会加深你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拉远距离,你与孩子的战争也会不断升级。
常有孩子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弹不出来,父母走开就弹得很好,这个时候你就得分析孩子是不是有了厌烦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一首曲子弹多久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孩子是否弹好、演奏是否忠于原作,而不是弹多少、弹多快。
家里如果是隔代带孩子的一定要谨慎,因为孩子最喜欢找爷爷奶奶做靠山,动不动就耍赖,在学习上找理由偷工减料。老人心软,难免纵容,一旦大人们沟通不好,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养成。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十五六岁,超级懒,上课的书要奶奶拿,每次上完课奶奶都会说:“宝贝儿,辛苦了,奶奶帮你按摩一下。”说完就立马蹲下来给孙女使劲地按胳膊揉腿。这样的结果是这孩子学了五六年琴,老师换了不少,可还是什么都不会。我想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孩子不但琴学不好,将来走上社会也很难独立自强。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态度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家长总是以学习内容多、学习进度快为标准,认为孩子学得多、学得快就好。老师要让孩子学得多,多布置作业就能很快见成效,但是这种不量力而为的做法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囫囵吞枣地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练习,可是到最后什么曲子也弹不好,错音错节奏,甚至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还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弹琴习惯,比如不科学地用力、没感情地乱弹等。
如果老师让一次错音一大把、曲子完全不符合乐曲要求的弹奏通过,那他肯定是一位不负责任、误人子弟的老师。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有一些乐曲需要孩子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学习内容的,演奏技巧、乐曲内容、思想情感的表达等都是互相支撑的,一项没做好都不合格。
曾有一位从别处转来的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家长告诉我孩子弹琴存在的问题就是不注意情感表达。他们既然已经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所在,那么我们就一起找原因吧:一是技术有问题,各种音符没注意,该连的地方不连,该断的地方不断;二是不注意分析乐谱的表情记号,强弱不分、快慢不分。这都是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我给孩子讲了整整一节课的基础知识,一分钟都没停歇,之后孩子的演奏明显有了起色,家长也说孩子现在弹琴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连肢体好像也有音乐感了,我暗自窃喜学生的这点进步。
但是,家长在下课后总是问我:“老师就教一首曲子啊,能不能多布置几首?”很明显,他有不满的情绪。我耐心地告诉家长,学习音乐不能急于一时,我们要保证孩子能够非常准确和完整地演奏好每一首曲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进步的过程,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
很多孩子一开始对学琴充满兴趣,学得也很轻松,但学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不下去了,原因很可能就在多和快上。试想大量错误堆积的音乐谁能受得了?这个时候音乐对孩子来说便不再是充满乐趣的了。问孩子所弹何物?不知道!为什么弹?不知道!没乐趣、没目标、不知为何学,这样的音乐学习想必大人也很难坚持下去吧。
有的孩子考完钢琴十级后就抛出一句“我再也不要弹琴了”,想想这是多么可悲,学琴竟让他如此痛苦和煎熬。当下的学琴“大跃进”害了不少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学习音乐一定要以兴趣为基础。
以前学琴是奢侈的,是“高大上”的,有的人买一架钢琴摆放在客厅用来充脸面,有的人则是为了装高雅。现在,很多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都会买一架钢琴或其他乐器,孩子学习音乐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了。
我不建议大家把钢琴等乐器放在客厅当摆设,客厅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家人来来往往、交谈、看电视等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会一边弹琴一边瞄电视,就是不瞄也会偷听,心不在焉。如果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养成,练琴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孩子学琴的进度自然会很缓慢。所以,我建议家里有条件的要把钢琴等乐器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没有条件的至少要保证孩子练琴时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对于目前的器乐考级热,很多孩子考完业余十级就不再碰琴了,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弹琴的顶端,但殊不知真正的音乐之路才刚刚开始。然而音乐对于那些被逼迫学习的孩子来说或许并没有那么美好,这都源于家长的不理性思考和孩子的音乐基础知识匮乏、兴趣不够等。
对于业余学琴的孩子来说,学习音乐不单单是学习一门乐器、一种技能,而是学习一种文化,它会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另外,学琴也是培养一种对学习的态度——认真耐心、持之以恒,如果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能有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对其他任何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应该是寓教于乐,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
(林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