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助推服装质量提升
2017-05-15汪全斌
汪全斌
随着物质及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对服装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服装不再限于其服用性这一基本要求,而对诸如舒适性、风格等功能性和附加值的要求已经完全超越了驱寒保暖这一基本要求。人们对于服装功能定位更多是借服装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
然而,无论对于服装要求如何变换,质量作为关键性和根本性要求永不可变。质量要求的重点追溯于产品的安全微观层面,服装安全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宏观层面,服装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纺织服装安全监督工作也就成了各级纤检监督部门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即便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脚步在加速,但纺织服装基本安全指标不符合的现象依然不能完全杜绝,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如2013年新华网报道的上海欧霞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致癌物质的“毒校服”事件、2016年3月3日扬子晚报网报道的无锡检验检疫局对1批海淘儿童服装样品进行抽查,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超标(>20mg/kg),不符合我国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10),判定其不合格并进行了预警通报、2016年05月31日,中国经济网报道的婴幼儿服装外观、安全普遍存在问题等。每年国家3·15都有纺织品服装不合格案例报道,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鉴于此,纤检作为纺织专管部门,应如何高度重视纺织服装的监督安全问题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作为。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纺织服装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质量决定品牌,品牌提升利润”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但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服装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服装企业在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大利润,对质量监管环节有所放松,导致服装质量问题频现,引起了质监部门的关注和广大消费者的担忧。结合平时监督工作,本文认为纺织服装出现质量问题主要归结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1.企业自控能力不足。服装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用工工资和原辅料成本的提升,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加之电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绝大多数自产自销的传统企业来说,服装产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大部分小微企业为提高利润在购买原辅料质量上标准把控不严,甚至故意下调标准,质量检验基本不委托,面辅料成分含量按面料商所说标注,造成质量问题时常发生。2016年重庆市纤维检验局开展全市服装监督抽查,共计470批次,不合格24批次,而18批次问题来源为小微企业,追根溯源产品不合格主要原因还是服装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自控不足从而造成,当前重慶服装生产企业80%都是小微企业。
2.代工厂不断扩大质量保障难度增加。当前随着社会功能升级转型,产销脱离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生产者不再直接面对消费群体,而经营者包括一些品牌又对委托加工环节产品缺少有效的质量监控,产品质量过分依赖生产工厂,对产品质量流于形式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随着越来越多的代工厂出现,2014年以来重庆市纤检局在监督抽查中不合格产品有近三分之一为代工企业生产,其中区域内外的品牌服装占比近一半,在对这部分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中是一个共性问题。如果不合格产品生产者都推脱其责任,并称是为经销商代加工,虽然作为生产者有责任和义务保证产品质量,但生产环节和销售商任何一方产品质量没管控到都可能导致终端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企业不按标准生产质量问题增多。现实中微小型服装工厂不学不用标准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服装企业内部对质量检验缺乏明晰的流程和标准,绝大部分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质检人员,更不用说有独立的质检部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易出现错误,产品质量标准不明确,是实际运行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纺织服装纤检质量监督的困境
1.纤检监督职责范围受限。各地纤检机构主要是依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履行纤维管理和纤维执法。纺织服装监督职能主要由当地省市质监部门委托,纤检机构由于体制的问题,在基层或企业工作中常常受阻,也成了纤检执法人员工作中的一大困扰。
2.产销流转快速化监督保障难。随着人们对服饰穿着多元化及标新立异,现代服装制造企业正向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产品的流转速度不断加快。从近期监督抽查中获知,一个新的服装产品从设计定型、下单到产品出厂只需要3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就能到达全国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消费市场,这给纤维监督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销脱离生产领域监督抽样难。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纤检监管的检查多以抽查为主,对生产企业来说绝大多数产品监管还是“死角”,以致大多数微小纺织品服装生产者因存侥幸心理而频陷“质量门”。
3.微商催生微小服装加工厂增多,增加监督难度。服装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门槛不高。近几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受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退出这个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由于服装生产没有过高的要求,在西南地区或全国都存在一个营业执照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接到网购消费者投诉越来越多。
对纺织服装质量监督的建议和应对举措
1.完善纺织服装质量监督管理。质检工作是政府赋予纤检的重要职能。随着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的发展,服装生产企业向小、远、散发展是重庆乃至全国服装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做好质量监督,只有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并举,才能确保质量工作监管落实到位,这就需要多方面去解决问题。质量监督必须强化规则的制定和完善,而且必须直接干预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应改变成品监督方式。在保障和改善质量监督管理中,要结合质监部门实际情况,出台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相匹配的组织体系,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质量监管必须层层分解任务,按部门、专业做到具体安排,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要做到按级负责,按职尽责,真正形成统一领导、主官负主责,各级各类人员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对质量监督执法人员的管理,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培训,强化素质,在质量监管工作中各级要对失职渎职情况进行问责,切实做到奖惩结合,提高责任意识。
2.强化部门协作,推动质量提升。各省级纤检机构虽然承担着一定的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督管理责任,但随着改革开放,在沿海一带掌握一定纺织技术回家创业的人不断增多,服装生产工厂内陆化,小、远、散的工厂越来越多。如何做好纤维质量监督,对各级纤检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质量管理体制还应着力解决好不同部门或专业管理职责不清、重复监管的问题,只有从制度和体制上明确方式、途径和目的,才能全力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基本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发挥纺织服装行业自律作用。督促生产者把好原材料进货及检验关,纺织服装不合格现状,究其根源,是生产者自身没有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严格依照《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和引导生产企业建立承诺制度和自查机制,切实履行义务和责任,把好商品质量生产关。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要求企业对原料进行产品生产前送检,对不履行职责抽查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要按照《产品质量法》从严处理。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对标准自律培训,采取适用、有效方法强化企业学习标准、使用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自控能力。
4.完善质量服装品牌企业奖励机制。保障和改善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奖惩的约束引导和警示效能。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自主提高质量意识,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该整改的要及时整改,该停产的要停产,决不能因经济利益而牺牲质量,牺牲人民的安全和健康。二是调动生产企业生产合格产品工作的积极性,产品质量是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更是一个自觉的工作,只有企业自愿参与我们的质量监督工作才会不留死角。三是持续推进名牌产品申报和奖励制度。
纺织服装质量提升虽是老生常谈,但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就绝对不能放松,也绝对不能化解消费者的担忧,服装质量的提升要不断从手段上创新,也要从整个产业链的革新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