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数并置”的方法论
——徐娜访谈

2017-05-15

画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画刊上善若水木刻

本 刊

绘画

“复数并置”的方法论
——徐娜访谈

本 刊

《上善若水系列》 徐娜 木口木刻 200cm×150cm 2007年

《画刊》:在天津美院版画系读书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木刻作为主修专业?

徐娜: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木刻专业特别符合我的性格,我比较喜欢这种手工性强、复杂制作的过程。第二是其他的版种都需要版画机器作为创作条件,如果毕业后离开学校的工作室,自己创作的物料成本比较高,相比较来说,木刻就直接和便捷很多,相对来说受器材的约束会少一些,我当时大致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

《画刊》:你的版画创作使用的是木口木刻技术。这项技术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留存。 你为什么会选择精研这项古老的木版技术?

徐娜:木口木刻是在梨木或黄杨木等木材的横断面上刻画创作的,这种木材质地比较细致,在上面走刀、塑造,做出来的层次比较多,出来的画面效果要比用木面来得丰富。我觉得这些特点让我在艺术的表达上有更多可能性。

《画刊》:这种丰富性在你的版画中有明显体现。但是你2014年做了一系列名为《涅槃》的作品,都不是纯粹、直接的木口木刻。为什么?

徐娜:2011年我从天津美院本科毕业的时候,做了一套8张的木口木刻的毕业创作。那套作品和2014年《涅槃》有很多联系。比如涅槃画面上出现的一些流行图像:qq企鹅、麦当劳薯条、机器猫、手机、戴口罩的头像,都是直接取自那套毕业创作。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在纯粹的木口木刻创作中,作品尺幅往往受限于刻绘所用的梨木截面的大小,而且画面形式大多是梨木截面的圆形,我就想尝试打破这些束缚,把我毕业创作的这些作品整个分解重组,于是就选择了一种剪切拼贴的制作方式。

《画刊》:《涅槃》由三件作品构成,主题分别是假山石、凤凰和佛像。你是如何在这三个主题上做尝试的?

徐娜:《涅槃》系列作品是在木口木刻版画的基础上,采用分解重组的方法,重新剪切以后拼贴而成新的画面。在原有版画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画作画,用现代图像结构重组涅槃佛像,就像凤凰涅槃一般获得新的图像。选用这些主题其实也是与我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语言上的契合,统一画面的内容与形式,因此给作品取《涅槃》之名,也有“重生于升华”的寓意。

《画刊》:我觉得《涅槃》是对你很重要的一组作品,画面上想说的很多,但又有一种纠结和迷惘:想找一条新出路,但是荆棘密布。

徐娜:对,这组作品是我的创作的转折点,在不断尝试版画的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涅槃》之二中经文部分的效果,我尝试了丝网版画的技术。以及背景纱窗网格的处理,我采用的是实物拓印的方式。在这些探索性的实验中,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综合的方式而达成新的效果。《涅槃》的实验,也让我对版画的“复数性”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复数性”是版画的本质属性,版画制作的过程就是转译和复制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母版的“唯一性”和印制的“重复性”又是一种矛盾,我觉得这种“重复”的行为本身弱化了艺术的“唯一性”,因为母版的提前“确定”让版画的自由被早早限制了。我在《涅槃》中的各种尝试,目的是想打破这种限制,在印制好的作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让多幅作品合而为一,完成复数作品到独幅作品转换,现在看来这组作品也是我开始运用版画的复数语言进行创作一个开端。

《闭门即深山-1》 徐娜 木口木刻 240cm×40cm 2016年

《画刊》:在《上善若水》这个系列里,你关于“复数性”的思考就明晰许多了。

徐娜:是的。我刚才提到“母版”,在传统的木刻中,这个母版就是作品付印前预先要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母版一旦完成,复制前的创作自由也就结束了。我在这个系列里的突破,就是让“母版”有了更多可能性。《上善若水》系列作品,在内容上以大面积的水面为主。我先刻完整幅画面的水波,手工印制多幅以备用。然后在水波的母版上再次刻出事先设计好位置的小浪花,再印数幅备用。然后,再在另一块木板上刻出带有山石岛屿的画面,最后将印刷所得的内容有序排列并置,形成完整的画面。 在边刻边印的过程中, 最初刻有水波和山石的母版被不断重塑,完整意义的“版画”的“复数性”其实已经结束了。我做完这套作品之后,想到用“复数并置”来定义这种方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版画复数性运用的强化。

《画刊》:边印边刻的方法,让“复制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局部或者临时生效,当全部刻印内容完成,刻版的“原作复制”价值就立即失效了,因为母版不存在了。因此版画作品的“唯一性”也就被强化了。

徐娜:没错。“复数并置”的方法,是我对版画语言本身可能性进行的思考。一方面,我觉得它让我在刻印“母版”的时候,获得了一种创作的自由(也可以说是新的局限),同时也给了我拓展木口木刻创作方式的新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绘画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也让我不断重新认识版画“复数性”的价值。

《画刊》:从《上善若水》开始,你的作品里一直在强化“复数并置”的概念,比如2016年创作的《闭门即深山》《时移世异》,2017年的《竹迹》。尤其是《时移世异》和《竹迹》中表现得最明显。

徐娜:《时移世异》和《竹迹》都是刻在一块板上,我是一边刻一边毁板。两件作品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呈现效果上有差异。我想通过这种“复数并置”的方式,在画面上传递出一种时间感。当水纹不断覆盖住“门神”和“竹子”的形象,画面上原初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变化的过程。“复数”的意义通过并置的方式被强化了,我想用这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表达我对时间流逝的视觉感受。

《画刊》:不难发现,水是贯穿在你近两年创作中的一条视觉主线。刚才提到的几件作品中,都有大量水波水纹。为什么对水痴迷?

徐娜:首先是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特别是马远画的《水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灵感。《水图》描绘了“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12种不同的水面景象。这12段作品,占据画面主体的只是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描绘,却恰恰体现画家的表现手法以及画面所传递的意蕴悠长。我特别想通过木口木刻独有的细腻和质感来转化我读《水图》的这种感受。而且,在我以往的创作画面中元素很多,且所用的刀法也比较丰富,在《上善若水》的创作时我就想做一些减法,内容上更简洁,刀法运用更单纯,摒弃一些炫技的成分,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画面感。另外一方面,在做《上善若水》的时候,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表现水波变化的木口木刻的运刀方式。慢慢地,这个语言也掌握得比较熟练,所以就选择一直用它,这也是出于一种技术上的考虑。除此之外,就是水波丰富的灰调变化所呈现的蒙眬美感也与我绘画的视觉趣味相符合。

《重山复水》 徐娜 木口木刻 40cm×50cm 2017年

《涅磐1》 徐娜 综合版 80cm×120cm 2012年

《画刊》:《上善若水》和《闭门即深山》两个系列,都是横幅的长卷形式。其中也有各种组合关系。你是受到中国传统长卷绘画的形式影响还是出于复数并置表达的需要?

徐娜:都有考虑。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卷的方式会让复数并置效果呈现出来更明显。

《画刊》:山与水,在你的画中都是视觉的重心。如果说,对水的处理受马远绘画的启发,那么你对山石的表现有无视觉的来源?

徐娜:大部分山的造型是自己按感觉来画的。但也有一些是有来源的。像《上善若水》系列最早的一张画中,其中一些山体就是参照了米芾画的山形。我画的山大部分都是尖锐耸立的,主要是构图和视觉效果的考虑。因为水是平缓的,所以垂直的山就是要强化一下画面的动势。

《画刊》:我注意到《闭门即深山》里水面上漂着载有山的浴缸,这既有趣又很荒诞,你想表达什么?

徐娜:浴缸代表了一种自我私密的空间,虽然很小,却能使人放松。山石摆在浴缸里,就像家里的盆景,也代表了自然之景与自我的关系。《闭门即深山》里,我以山水搭建了一个心理层面的私密空间。你看画中还有像房子又不像房子的东西,背景是漫漫长夜,其实这也是现实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关系。就好像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心存宁静,身居闹市之中,在自我的世界里体会独特的自然山林。

《画刊》:如果说浴缸的描绘是指向心理的私密性,那么你在《上善若水》里所设计的矛盾空间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娜:主要是用一种符号性的东西,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比如,在《上善若水之二》里,我画了一个黑色的矛盾三角形。这里的空间矛盾性和我画面的平面装饰性产生了一种冲突,而三角形又象征了“山”。

《画刊》:《忒修斯之船》是你2016年的作品。这件作品水面上有很多斑驳的肌理,在水浪和水花之间,若隐若现。

徐娜:这不是故意处理的效果。那些斑驳的地方,是木头横断面本身的纹理,是朽木的自然肌理。每一块木头都不一样,材料的差异,是没法控制的。但这种差异也带来了画面效果的不确定,是一种随机发生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也是我喜欢木刻的原因之一。比如这幅作品里 这种看起来有点儿斑斑驳驳的、模糊的质感,恰恰丰富了水面效果的层次。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艺术家都喜欢这种偶然性,如果是严谨讲究造型精准、追求平滑光洁质感的艺术家,朽木就不受欢迎。这涉及不同艺术家的艺术趣味和创作要求,而我是很喜欢这种创作载体本身的材质感以及这种材质带来的偶然性和绘画感。

《画刊》:从你这两年的作品看,你的版画都有一种内敛宁静的气息,内容也几乎都是山水、云雾、竹石这些自然之景,虽有心理层面的发散,但却不再涉及人物题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主题的选择又和你的“复数并置”有怎样的关联?

徐娜:确实是这样。近两年作品比较注重画面的格局以及创作的整体氛围,有一种内敛的气息,所以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也就有了相应的改变。山水,竹石这些元素很具有传统气息,用木口木刻的方式来表现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在画面中大面积的水面表现也有助于“复数并置”这一语言运用,也让作品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好的契合。

猜你喜欢

画刊上善若水木刻
上善若水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上善若水(之三)
李富贵木刻作品
上善若水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