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里的书场江湖

2017-05-15丁云

现代苏州 2017年9期
关键词:书场书迷书目

记者 丁云

社区里的书场江湖

记者 丁云

横塘社区书场

早上9点30分,横塘的石湖花园社区活动中心,68岁的王会大和59岁的马长根在听苏州评弹《甘凤池招亲》。

下午13点,狮山的金色家园社区活动中心,59岁的顾保男和78岁的吴凤娥在听另一出苏州评弹《再生缘》。

书场江湖是不好混的。真还有老派的架势。别看听众年纪大了,文化也不算高,但现场反应真是犀利得一塌糊涂。

听书迷的江湖行迹

石湖花园的书场不大,但像模像样。前面舞台打着灯光。当天是位女先生,穿着缀满亮片的旗袍,格外闪耀。下面一张张长桌配几把靠椅,挺像开明戏院的沁兰厅。大家三三两两坐着听,没人抽烟,也没人讲话。现场不算很挤,都有位子,也不算空,不剩几张椅子了。“上午人还是少了点儿,下午的话更多。”大家都这样说。

王会大是横塘新丰村人。喜欢听说书,但过去很少听。生产队也有说书先生去,一个人要交几毛钱,一场书下来,说书先生可收个十来块。但那时听书人少,没这个工夫,要种地,要到乡办厂上班。回家要做家务活,还有小孩要管,忙得要命。没拆迁前的村老年活动室也不搞这种活动。

动迁后搬到新社区。社区里原来请了退了休的说书先生来演出。一到七八月,天太热,说书先生也年纪大了,再汗流侠背赶来说书也说不过去,干脆就停办一段时间。这会儿,街道请来了评弹团的专业在职演员,知道了书目,爱听书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就又回到社区里来听书了。这个场子的听众,往上还有90多岁的。

听书成瘾的人,是苏州市里市外几个书场都要跑的。上午在横塘听完,下午闲不住的,就要出去再听一场。如果住在高新区,枫桥、新升等地的几个都是热门书场。老先生、老太太们说起来是反正没事儿,消磨时间,但也是精力旺盛,兴致很高。实在不愿出门的,下午四点半的电视书场接着听。听完做晚饭。

大家都说,“小马是真的喜欢听。”但这个小马,马长根呢,也59岁了。

他是经常正儿八经地去书场买票,捧一杯茶,然后舒舒服服地听一场。现在因为要上晚班,既然政府买单都送到家门口了,他就早上到社区里听忒一场书。像是一场每天上班前都要进行的仪式。

他是一向习惯到市里去听的。一有空就划到苏州市里听。年轻时也搓麻将,手气不好或没人打牌时,转去听两场书。观前的光裕书场和石路的梅竹书场都是6块钱一场,其他书场稍微便宜点,属于社区书场,价格便宜一点,4块多一场。

马长根为什么要到市里去听书呢?看环境。档次稍微高点,讲规矩。进场就听书,清净。散场后,认识的打打招呼。

场子里内容好点儿的,他也要听的。比方说,中张家巷的评弹博物馆,袁小亮负责的,质量还可以;光裕书场是苏州评弹团总部在那里,基本那里请的人好点,说得也好点。另外,有时汇演或者徒弟拜师傅,他也要去听,演出前预先贴出来节目单,预先买票。

所谓拜师,就是拜名师,徒弟的专场,师兄要来捧场,这时就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再者评弹学校学生毕业,也要汇演,每年都有专场,有时老师也去捧捧场,演个节目什么的。专业听评弹的票友,听声音辨得出什么调,知道“这小家伙过两年可以练得不错了”。演出结束后,现场会让专业书迷给小演员打分。

江湖不好混,书迷很犀利

书场里讲的书目,以传统为主。现代书目并不容易讲。

说书虽是曲艺,但演员的嘴皮子不是盖的,辛辣嘲讽,针贬时弊,带有政治色彩。

“《玉蜻蜓》里讲申贵升,不是说书的都改成金啊,为啥体?就是被申家小辈听到了,去打了说书先生的耳光,说书先生也想,我都说熟练了,改成姓金而不姓申,我讲的又不是你家,你就拿我没办法了。”传统书目,都过去多少代了,尽吹牛皮,添油加醋,没人管。

既然演的都是传统书目,本子他们也都是听过的,而且很熟了,那就只有讲得好些与不太好的区别。

老先生、老太太们更喜欢听小书。小书就是弹词,两人一唱一和。一个人说的评话,就称大书。“大书得要是说得好,说得不好,跟讲故事一样,没劲。大书很看功力。”这个记者个人是有疑问的,评书听起来多有滋有味啊,弹词唱半天,有点烦哇。这个在下午的书场里似乎又有详解。

近期的书场,要在专业听书迷们中间引起反响,无非是看说什么内容,有没有喜欢的书目和受追捧的演员。名演员像庞志英、庞志豪这样,女演员像盛小云之类。但后者近年不怎么出来演出了。

马长根讲,尤其女演员,淬炼时间长,起码到四五十岁了,听得出功力了,才有味道。他觉得哪个演员说得不错,有好感,那么这个演员去哪里说,他就跑去听听,这个有。但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演员。

“但现在说书活络的,大书说得好的人,都跑到电视上去了。”“主要还是收入问题。”出入书场多年,听得多了,老先生一看观众人数,就知道演员这场大概能有多少收入。“小书么一路说说唱唱,听众有耐心,就能听出演员是什么派调的,能有十几个呢。”哦,原来弹词听这个。

书场江湖是不好混的。真还是老派的架势。点评、反应异常犀利、残酷,没有丝毫顾及。

先生说得好,人就多一点,说得差点,前排观众站起来转头就走,最后只剩两三个,然后台上的也越说越没劲。必须要符合台下的口味,有人气,然后先生才会说得更得劲,频频抖包袱,台下反应,台上就更有劲。老书迷们讲,现在的普通书场,能有二三十个人算不错了。正规书场,说大书时能有七八十个人,是蛮好了。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年轻演员,老江湖要点评了。“男的还有点样子,小丫头还不行。真正说书的,天天换一身,这个可能刚从学校里刚出来,天天同一身。怎么会得东张西望的,还要抬头看时间?你听这个丫头啊有几句啊?不及搭档的小男生灵活。”

“说书都是这样,第一天介绍一下,我什么团的,我师父是谁,举牌头;最后一天,比如15号了,介绍明天下档是谁,希望大家多多捧场,这都是行里的规矩。”

几个年纪大的老听书迷,把苏州各个区划的大小书场,最近在演什么书目,一一摸清后整理在一张纸上,然后自费打印,包括坐几路车到达全部写明。见面就约,“哪里要开一场什么书了,啊要去听?”

金色社区书场

听书迷们的评判标准,还是不太懂

金色家园的书场,比石湖花园的更大一些。像个小礼堂。下午13点开场前的几分钟,至少坐了四十来个听众。三三两两散坐着。

隔壁大概是民乐队的排练室,胡琴的声音很突出。听书的听众们不太满意。看到有工作人员进来,马上叫过去,先让检查一下音响,“有一只好像有点不大好,不怎么出声。”接着,纷纷抒发对隔壁胡琴的不满。

这是一栋三层建筑。听书的小礼堂和民乐演奏同在三楼,二楼比较清静,图书阅览室在这一层,一楼是棋牌活动室,不小的空间里人满为患。

他们很维护自己喜欢的“场子”,几乎无法忍受“任何”瑕疵。与上午的石湖花园不同,金色家园的书场里,阿姨还挺多的。开场后,她们就绝对不会离开现场了,因为一点都不想错过。

顾保男并不住在金色家园,但闻风这里有书场,每天都从家里走过来听一场。据工作人员讲,高新区这儿的习惯,只要附近开个书场,周边小区居民都会蜂拥而至。

前面说过,喜爱听书的人,足迹遍及苏州市属各个角落。顾保男更厉害,吴江、张家港等地的书场,他也要光顾。小时候他逃学也去听。后来照顾母亲,不方便出去听,现在轮到女儿照顾他了,自然要出去多听两场。

广播、电视里说的,他也听。他有评弹的录音唱片、音响设备,但这跟现场听,是两样的。“电视机里尽可以一篇一篇接着说下去,但中间只停一停,马上跟着讲下去了。这个是要停好几分钟的。”意思是说,录音和现场,节奏不一样,现场的先生根据听众的反应停顿、抖料,互动性更好,他觉得更有意思。

至于为什么老年听书迷都觉得小书好听,大书要讲得好才好听,下午场再深究一下。

吴凤娥讲,“年纪大了,即便传统书目,今年讲了,明年就忘了”,听书是常听常新。

小书两个人讲互动更多,唱唱更热闹,带点故事情节,又不算太复杂,市井一点,他们喜欢。大书呢,内容复杂、严肃,或者转折多了,过于传奇,用顾保男的话说是“没什么穿插,没什么噱头”。就是评书听不大懂了,他们就觉得没劲了,觉得这个先生说得不好。弹词嘛,还有音乐和插科打诨可以听,容易听得上耳。所以,这个标准,只能说很有意思。

他们到社区,用时髦话说,就是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人群之中。13点的书场有人11点就到了。早到也不为占前排,随便挑一个就行。

书场的粉丝是很多的

谁能守卫这份文化遗产?还不一定

听书听众,其实很有意思。

能欣赏得来传统说书的社区,很多是动迁小区,横塘社区的居民多由新丰村、石湖村拆迁而来,本地居民保留了纯正的苏州口音,苏州土话保存得很好。金色社区也是如此。

虽然源自的苏州各个村落在言语上还是会有一些些差别的,都带有些许地方腔调。比如新郭调、蒋墩调,但这样家庭出身的小孩,尤其父母两个都是郊区土生土长,继承的苏州话还是很标准的,且有地方韵味,不会越讲越洋泾浜。

除了说书,社区还有戏曲活动,场次排得很满,横塘社区后到的说书只能排到早上。每月两次的戏曲会,去听戏的人很多。

动迁小区的居民们惯于欣赏吴地方言曲艺,比如讲苏州评弹,再有锡剧、沪剧、苏剧、越剧等。政府买单,让他们在家门口听书,很受欢迎。

为什么现在没多少人听昆曲?马长根说得蛮有道理。“我们只不过借着方言的便利,听得懂一些。现在的小家伙们,标准苏州话也听不大懂了。”所以,他认为苏州评弹到最后,与本地人讲方言的能力水准密切相关。

事实上,动迁小区里的居民不止本地人。居民们因有多套房,总要租赁给外地人。但外地人因为听不懂吴地方言,很少参与这样的活动。到最后留下的印象,动迁小区俨然成了保护吴地方言的重镇。高档住宅小区里的人,要守着这份文化遗产,好像困难了点儿。

当天在横塘社区表演的评弹演员陈玲敏有近30年的表演经验。过去的演出遍及江浙沪,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地。现在她基本穿梭在各个社区表演。他们团在苏州同时开了三十几个书场。因为社区里对吴方言演出的需求,让这种本地表演艺术仍旧可以延续下去。

上午的演出结束后,陈玲敏换下了演出服,拎着演出箱,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社区。

猜你喜欢

书场书迷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小书迷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小书迷
如果动物也是小书迷?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书迷”妈妈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