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内容研究
2017-05-15江苏吴书龙郑军武
◆文/江苏 吴书龙 郑军武
浅谈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内容研究
◆文/江苏 吴书龙 郑军武
本文将通过调研汽车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总体发展路线分析建设具有全国普适性又不失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能力要求,构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
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2月份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以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会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内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与售后服务人员需求必将逐步增加,对汽车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需求变化也正是对职教课程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需求将是递增式的快速增长,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同步甚至超前提出新的职业教育规划,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人才。
二、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具备培养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人才能力的院校凤毛麟角,虽然教育部下发过紧急通知,希望各个职业院校能够立即着手建立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但职业院校自身条件欠缺及师资力量薄弱也导致了无法实现立即启动人才培养机制。为加快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开展实施,文章从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内容的研究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
三、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经过10年左右的研发投入与攻关,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三纵”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就是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图1)。紧密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及汽车生产厂家不断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主流车型维修技术变化进行深入的研讨,根据“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的精神与要求,通过统计维修企业业务项目发生的频率,发现无论哪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其80%的维修业务项目带有普遍性,我们把这些带有普遍性的业务项目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综合课程和其他类教育活动四部分组成。在规范执行国家和各省已有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四个对接”,即思想品质与职业素养对接,技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五课,两课评比”与技能赛“覆盖老师”的要求对接,学生考试与技能赛 “覆盖学生”的要求对接。其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专业技能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顶岗实习三部分组成。
根据行业通用能力开发专业平台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课程内容应依据课改要求作适当调整,围绕技能训练整合课程。
图2 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根据职业特定能力开发专业方向课程,是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根据岗位(群)要求和就业方向开发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合或综合化课程。
顶岗实习课程,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面向”,在某一职业岗位上参加实际生产的教学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专业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作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同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有机融入职业证书教育元素。按照岗位要求,学生可考取的主要有汽车维修工(必考)、特种作业低压电工操作证(必考)、汽车维修电工、汽车驾驶员(选考)等技能证书。
四、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研究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典型业务项目技术为依据,以技能鉴定的要求为参照,进行核心课程的开发。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对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重点讲授并加强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牢牢掌握实用性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核心课程特色
(1)实战性强:企业级培训专家及维修技师主导课程开发,以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维修为开发方向,改变目前新能源汽车课程偏设计制造技术方向导致理论性太强的缺点,使课程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及职业教育的特点。
(2)适用性强:职业教育专家对课程的结构进行全面把控,使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结构编写,并方便课程组合,可以适用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学生使用,也适用其他汽车专业方向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知识和技能。课程综合主流新能源汽车厂家的共性和差异,解决汽车“地域”问题。
(3)配套资源丰富:立体化课程,配套的教材分学生手册(知识强化和获取技能)和任务工单(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学习)两部分,并且配套相关资源(图3)。
图3 配套资源
2.核心课程内容的研究
全套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分为五个模块课程,每一模块课程分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根据知识点不同又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以模块一和二为例(表1)。
表1 核心课程内容研究样例
3.核心课程学习步骤的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步骤改革构建一个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导入、明确学习目标、知识学习获取信息、实施任务(包括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等环节)、评价反馈、回顾小结这一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核心课程学习步骤
整个过程是学生使用任务书以行动为导向进行学习,通过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行为规范的任务书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评价表完成对任务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任务为主线、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习过程。
五、结论
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合作创新设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自实施以来,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建设、学习步骤的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习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 “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要片面地排斥学科体系课程和系统性知识的传授。要在学科体系课程中引入情境教学等行动体系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在项目课程的学习情境教学、工作任务导向教学中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作者吴书龙工作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作者郑军武工作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