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2017-05-14杜红军
杜红军
摘 要:在农村初中任教二十多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假学习的现象,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理想的被动应付学习。这一现象的广泛存在,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业水平的健全发展,因此,消除假学习现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假学习;成因;对策
一、假学习现象的表现
1.预习:圈圈点点,貌似认真,实则掩耳盗铃。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抓得紧,检查力度大,这就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或随心所欲,或借助相关资料,把课本涂得笔墨成积。看似预习得非常认真,实际上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全然一种掩人耳目的假学习,预习目的难以实现。
2.课堂:看似专心,实则心不在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绝大多数教师把课堂视为培养学生的主平台,在课堂上分秒必争,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这就迫使部分学生看似专心听讲,有思有写,实则心不在焉,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处于一种虚假的学习状态、虚伪的合作和探究中,学习效果低下。
3.作業:图文并茂,好像仔细,实则应付差事。作业是巩固当天所学新知识的练兵阵地,老师把作业视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在题型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都会做到精益求精。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不肯动脑,不善思考,找资料、看答案、直接文字搬家,从别人作业上“搬家”导致作业使用率低下,没有效果。
4.自习:故弄玄虚,好像在深思,实则自欺欺人。自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弥补缺漏的黄金学习期。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对其非常重视,早早地进入教室充当“治安员”。但是有些学生早自习上漫无目的、胡翻乱做,看似极其认真,实际上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法眼,用动作来蒙骗老师,知识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流水般白白东逝。
二、“假学习”现象的成因
1.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身心疲惫,力不从心。随着就业和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分数决定命运的余热尚未降温,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过严,布置的任务过多过繁,常常使部分学生今日复明日,明日待来日。结果是日复一日,“欠账”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自然下降,难以与老师的要求齐头并进,只能以疲惫的身心来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
2.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搞一刀切,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学生的智力、家庭环境、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良莠不齐。然而,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整齐划一,常常搞一刀切,导致学困生很难适应老师高标准的要求。长期以来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日益下降,积极性越来越低。
3.“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负面影响。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价值。但在农村,“读书无用论”仍“横行乡里”。辍学的同学打工回来了,他们打扮的油头粉面,西装革履,出手大方,对费尽心思在学校苦读的学生刺激很大。还有一些家长和学生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识几个字,会算账”的简单教育,根本没有把它当作是“塑造自我、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因此,部分学生把学习当做是应付老师检查的负担,导致假学习现象严重。
4.部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较为欠缺,致使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以假乱真的混日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以假学习蒙混过关。
三、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假学习”的对策
1.治本治源,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假学习”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和班级在学生德育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多次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从而破除他们心中“读书无用”的消极影响,同时取得他们对学生学习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德育,采用“名人名事启迪,中外故事鼓舞,身边现实激励”等多种手段,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学习使命感,以达到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改进方法的效果。
2.老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加大智力投入,及时了解学情,深化课堂改革,遵循分类推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消除一刀切,改变学困生难以适应课堂,被动应付的不利因素,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3.预习、课堂作业的设置应体现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预习以及课外作业,使每一位学生在预习和做作业时都能找到自我,从而消除“学困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扭转学困生因为预习难度大、作业不会做而被迫“假学习”的被动局面。
4.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采用“兵教兵”战术,充分发挥学生之间更善于沟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相互充当小老师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组合,实现学习资源互补;也可以采用“好帮差、文帮理、理帮文”的模式,让优生在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帮助学困生,擅长文科的学生和擅长理科的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习的最优组合,从而在过程中破坏“假学习”滋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陆福荣.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余承海.农村初中学生评价的调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