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
2017-05-13雷爱玲
雷爱玲
摘 要: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是學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交流的保证。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目的,掌握数学预习的步骤,创设良好的预习氛围,分层次、分梯度设计具体、细化的数学预习任务,采用实用、可操作的预习方法,为学生数学预习搭建平台,架起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学习的桥梁,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预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预习;步骤;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1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081
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课前预习不只是简单的翻阅课本,而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一、明确预习目的
预习是学习的起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道从何做起,为避免无目的的预习,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通过预习,对教材有初步的认识,教材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不明白,需要在听课时重视,理解关键所在;通过预习,知道上课时要备全哪些用具,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通过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课堂,在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的学习。
二、遵循预习规律
(一)任务要具体
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和序曲。所以对预习任务的设计要具体、有效。预设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体现知识重难点,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
(二)方法可操作
教师对学生预习所接触的学习材料要准确把握,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若干个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布置具有强烈指向的预习活动任务,细化任务要求,设计便于操作的具体活动,方便学生展开自学。
(三)设计分层次
预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分步、分层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需要思考、探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适当调整预习任务,为学困生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中优生解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使其探究学科知识奥秘,切实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数学问题,真正让每个学生在预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孕伏建桥梁
学生预习尚未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在无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设计预习问题要把数学新知孕伏在预习作业当中。而且设计的问题要小,要深入浅出,即重视相关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架起支点,为学生原有经验和新知认识之间搭建桥梁,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三、设定预习步骤
(一)读画
学生在通读新知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不仅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也将新课的主要内容及重点突显出来。
(二)理解
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继续细读,对呈现出的主要内容及重点知识进行“消化”。如列举具体的事例,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亲自动手,操作演示中感受知识;通过尝试解答数学例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思考
精读数学新知中的难点内容,标注疑点,思考、分析。预习不等于自学,遇到疑难之处,要在思考、分析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才会有目的地对待新课学习。
(四)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预习的关键就是学会思考,反复思考,在思考中产生问题,进行质疑。
(五)探究
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查阅资料解决,有些则需要在同学的互相讨论中明确观点和看法。在探究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而且博采众长,增强了学习效应。
(六)记录
把预习中总结出的数学概念、重要的知识点,或是查阅资料、讨论探究中问题的解答,以及预习体会,摘抄、记录下来,为进一步听课、研讨和数学知识积累做准备。
(七)检验
尝试练习,用预习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预习的效果,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发现问题的关键,以便在课堂解疑中集中注意,抓住重点。
四、整合预习方法
(一)数学概念的预习
1.用形象具体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在我们的身边就可以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
2.动手实践,在操作演示中感受抽象的数学原理。新课改为数学概念的学习,设置了许多动手实践环节,尤其是简单的几何知识及原理的学习,采取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凑一凑等方法增强了学生探究数学原理的欲望,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中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分析对比,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数学概念中的许多法则、定律之间不仅存在区别,也有着联系。预习时用对比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全面,也更系统。
(二)数学算理的预习
1.例题引领,掌握算法。数学计算课的编排中,常用例题的形式出示主要的计算方法,学生就以例题为平台展开预习。让学生在看懂例题的前提下,尝试用例题所演示的方法与原理,解决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
2.多样解答,优化算法。数学问题只有一个,而解决方法却不止一种,许多数学计算结果是唯一的,但解题过程却有好几种。指导学生体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多样的解决方法,预设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新知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时,留心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与同学交流不同的算法,明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道理,并优化解题方法,归纳出简明扼要、运用灵活的算法,逐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养成预习新知的习惯,就会将学习变为主动,形成快乐学习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许新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预习策略[J].教育,2015(2):15.
[2] 黄明惠.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4(5):32.
[ 责任编辑 张景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