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想到的
2017-05-13常青
常青
摘 要: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指导学生思考本文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学习,思考,提升为探究步骤,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利用,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启迪性,思想性的目标。
关键词:孟子思想;拓展探究;“理想国”
在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后,学生切实感受到孟子新颖尖锐的思想体系,雄辩透彻的艺术风格,严密深入的论证特色以及他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但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孟子说服梁惠王了吗?孟子思想怎样超前了,为什么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孟子的“理想国”和孔子的“理想国”有什么异同之处?如何从本文中的教育思想反观当今教育问题等等。
我感觉这些问题提出的都很好,《新课标》倡导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他们走出教材,在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之后,又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来,探究课文“后面的世界”了。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上来,孟子说服梁惠王了吗?节选的文中没有说明,但从历史记载上看,孟子在魏国都城大梁居住了一年多,当时,梁惠王应是将孟子作为贵客相待的,在梁惠王见孟子前后,他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但效果不大。相反,魏国先后出走了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雎、尉缭等名士,从国家人才大量流失情况可看出,当时的魏国政治腐败,梁惠王也是极平庸昏聩的,因此,孟子虽然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但很难真正的能赏识、重用。其次,梁惠王问政孟子,孟子劝他“施仁政,行王道”,排除国家功利主义,矫正时弊,对于这方面,梁惠王从各国革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因触犯到贵族的权益而受到激烈抵触,年老的梁惠王即使是心有余,但力已不足,所以他不敢贸然行动来推行孟子主张。第三,梁惠王去世,孟子对新君襄王印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过襄王后认为这位魏襄王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虽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最终也是未见结果,不久,孟子就离开了魏国。
孟子思想怎样超前,为什么不被当时所采用?他的“仁政”思想,总的指导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同时也由“爱人”发展到珍惜一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很合理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物质需要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孟子提出了“责任政府”的理念,出现问题了政府不能推卸责任。关于他的哲学理论,就本课而言,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先使人民“无饥”,再“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认识“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认识梁惠王的统治性质;所有这些都是极具典型意义的哲学思想。孟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政治观念,真是难能可贵。
孟子所提倡的这些养民教民政策,反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即使到现在也极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孟子所处的年代,是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滥杀无辜、弱肉强食的社会,统治者的暴政带来的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这从孟子的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到的:“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君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严峻,他们何暇顾及普通百姓的死活?所有这些思想,在情理上虽然是如此恰当和具有操作性,但对征战中的诸侯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说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话,可能关键在于“世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绝境”生存环境吧!
孟子的“理想国”和孔子的“理想国”有什么异同之处? 孔子没有明确说出要实现怎样的社会,他只认为当今是乱世,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看出来,直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才给自己的老师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这从“夫子喟然叹”可以感知的。这是一个自由,轻松,平和的没有一点生存压力的社会!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社会。而孟子的“理想国”却是具体可感,有路可走的,分别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阐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在本文中反映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而不是孔子的“大同社会”。可以明白,孟子理想是孔子理想的过程和途径,也是理论补充和完善;孔子理想是孟子思想的终极目标!
从本文可以看出当代教育的缺失,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态度是“谨庠序之教”,教学内容是“申之以孝悌之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也就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高考指挥棒,分数决定论依然严重存在,而分数的终极指向又是一切为了金钱和名利,这就导致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还是要做一个 “人”!于是就有很多问题接连不断的出现在学校,出現在社会。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以教材依托,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学习也真正属于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