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2017-05-13宋艳玲苏研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宋艳玲+苏研

摘 要:自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洛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课内容、音频并通过网络让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以来,“翻转课堂”已成为影响課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研究和关注。但是,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及心理层面的研究。以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理论梳理与导入、实例分析与证成,提出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置与实施应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学生与老师在认知层面的“身份翻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

关键词:翻转课堂;身份认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04-0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的起源应归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Jon Bergmann 和Aaron Sams。2007年前后,他们由于受到当地条件的限制,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及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再把这些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自行下载、观看。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剖析。

一、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自“翻转课堂”2007年出现开始,其影响力慢慢扩大到全美甚至全球。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Jeremy F. Strayer (2012)、 Robert Talbert (2014)、 Shonda R. Kuiper (2015)、 Bosner Stefan (2015)、 Dahlke Ojennus (2016)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都针对具体某一门课程设计或是某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确立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为学生所带来的促进作用,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翻转课堂”为教学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研究范围相对狭小。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是以MOOC(慕课)的兴起为依托的。杨晓宏、党建宁(2014)指出: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历史、伦理文化及行为观念,“翻转课堂”的研究需建立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本土化的基础上。众多教师、学者也以MOOC的典型特征为基础,分析了“翻转课堂”借助MOOC的理论基础以及某一门学科“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大都偏重于“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研究,或是“翻转课堂”对于某一门课程的适用程度及教学效果评测,缺乏相应的理论导入和支撑。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融入 “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地“翻转”课堂,是本文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身份认同理论

身份认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idem,后来发展成英文中的identity一词。学界通常认为个体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似或是相异构成了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身份。这种认同的过程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而我们所关注的“翻转课堂”无疑是师生角色的“翻转”,它同样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认同的社会制约性。

对于身份认同的研究大都从两个角色出发,一个是社会学角度,一个是心理学角度。Lawler(2008)认为人的某一部分并非由社会领域产生,这里所设想的是一种本质,它造就了一个人的特定性。它通常被认为位于“内里”,被理解为比“外部”更深入或更真实,对于某种身份的认同可能而且也会改变,他被认为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所有社会因素之外。而Lawler所说的这种“内里”正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比教学步骤和教学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师生角色的真正转换,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它都是一元化主体转移到更为自由易变的自我构建,是由课堂这种“小”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

其实,就某一微缩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国内已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如雷开春(2008)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分析了国内白领移民的社会认同问题;谌亚南(2014)以大学生的网络购物为例,研究了身份认同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等。而在当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我们同样需要研究师生个体在“课堂”这个微小的社会关系中所涉及的错综复杂的“身份再认同”问题。

三、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身份认同其本身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形成的去中心过程,而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转变也是一种去除原有身份,认同“新身份”的去中心过程。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二者在课上及课下借助各种互动平台的一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个微社会。那么,教师和学生能否在翻转课堂这个微社会中分裂本身的旧身份并形成适应这种社会关系的新身份,将成为建立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参数及理论指导。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探索性尝试建立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大量的文献搜索,不难发现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研究前景广阔。

1.重新定义“翻转课堂”

首先,笔者认为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身份认同为基础,将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社会身份认同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应考虑教师与学生身份认同的阶段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教师由“主”转“客”、学生由“客”转“主”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转变,而是需要慢慢内化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权力的“翻转”才能实现身份的转变。“基于权力的网状和动态的特点以及权力对语言的根本支配性,可以进一步得出,权力是抽象而流动的东西,它无处不在,但是她并非赤裸裸地存在于各个机制中,它通过某种媒介实施。”(宋艳玲,2016: 78)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

而目前我们对于“翻转课堂”的定义大都是以教学方法的改变为导向的。教师对学生在课下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和指导,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地点和方式的“翻转”无疑是“翻转课堂”的标志性特征,但通过对“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及引入,我们应在概念上重新定义何为“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视频并没有取代教师,学生也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和学生承担了引导者与学习主体的角色,并且对于这种角色的认同程度的“内里”高于“外部”。

2. MOOC与教材的编写应以身份认同为导向

“就教学模式而言,MOOC代表了一种基于学习科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它综合运用了人本化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及有意义学习等理论原则。” (李曼丽,2013:83)MOOC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高度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要想把大学英语课堂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的优质课程,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及教师新身份的MOOC体系及教材,这样才能实现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四个元素的联动。“主体之间的交往就是意义的互动,主体性体现在话语中就是词汇的静态意义,而主体性则主要体现话语中动态意义的产生过程。”(刘辉 ,2010:27)相较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各种教学资源的设定都是以教师传授为导向的。所以,“翻转课堂”的设定必须有以学生主导地位为导向的MOOC及教材与之相配套。

首先,当前大规模的MOOC课程都未曾设有先修条件,因此各种基础的学生选修相同的慕课课程,并不利于基礎较差的学生很好地融入慕课学习中,并且随着自信心的减弱,这部分学生会慢慢地对自己在慕课学习中的能力和身份产生怀疑,导致慕课普及率高但完成率低的结果。因此,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定慕课课程的先修条件,让学生尽快地认同自己在“翻转课堂”中的新身份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次,以新的教学平台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材已经退出了舞台,所以新教材的编写同样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来适应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新身份。

四、后“翻转课堂”时代的深度摸索

大学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研究及摸索在国内已经进行十年有余,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角”及学生的“配角”身份仍未得到改变,单纯地探索翻转课堂模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及心理测评体系。学生对学习主体地位的认同程度才是英语翻转课堂的最终目标及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那么,在后“翻转课堂”时代,一套科学的教学及心理评价体系是引导我们后续研究的指示器,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能及时反映出大学英语“课堂翻转”的实际效果,并使研究者在教学模式的设定、相关平台软件的开发及互动模式的摸索方面做出及时调整,从而真正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师生“角色”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相应理论的指导,而身份认同理论就是所有步骤得以实施的理论保障。

五、结语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翻转课堂”承载了研究者对教学效果的期待。但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改变,它是一个以坚实理论为基础及评价的多维度模态。尽管我们在翻转课堂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身份认同理论将会作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

[2]刘辉.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J].外语学刊,2010(6).

[3]李曼丽.MOOC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

[4]宋艳玲.两性权力对比视域内的会话打断研究[J].外语学刊,2016(2).

[5]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

[6]张萌萌.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11(2).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