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2017-05-13
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和传统工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正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先导和主流。生物医药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知识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是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我省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的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目前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大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往往没有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偏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中试环节薄弱,产业化所需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我省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意识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我省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的无序竞争状态,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意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研发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机制。我省医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打破原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尚缺乏在全球化过程中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和经验。
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1.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财税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搭建省内外沟通、合作桥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加大政府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励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完成境外或境内上市融资。
2.选择好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在重大新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我省实际,主要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关药物及产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重组治疗类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疫苗类产品、核酸及核酸类似产品、生物诊断试剂类产品及现代中药等。
3.实施园区战略,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借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建设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进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优势。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新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另一方面,我省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试验阶段的新药,为达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时间、及时收回投资的目的,应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做出选择。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支持其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以达到快速研发、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
5.培养造就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优势互补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支教授型企业家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開发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知识,熟悉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
6.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外包产业发展,分享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国际医药大型制药企业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比例越来越大。我省应积极扶持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外包研发和承担外包工程,不仅可以节约新药研发时间和成本,还可从中学到国际化管理运作模式。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等5个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机构为重点,发挥其研发特色和优势,扶持其开展承担外包研发业务,不断提升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度。以哈药集团为重点,以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为平台,加强与国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生物医药外包产业、委托外包开发和承担外包制造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