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南京大屠杀之国家公祭活动的意义探析

2017-05-13张涛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和平

张涛

摘 要: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把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上升为国家公祭,具有铭记历史真相,塑造世界记忆;彰显国家意志,捍卫和平立场;牢记历史教训,传递历史智慧;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和平发展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公祭;历史真相;和平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42-03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容歪曲的,历史事实是不容抹杀的,我们必须尊重历史、敬重历史,才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通过多种途径不遗余力保存历史和发掘历史的记忆,是一个有为国家、一个伟大民族对待历史应持有的正确的积极态度。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以立法的形式使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上升为国家公祭,正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交代。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不仅是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义务,更是作为中华民族后世子孙以史为鉴、认清自我、展望未来的责任。因此,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具有永垂不朽的历史意义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铭记历史真相,塑造世界记忆

日军于1937年11月攻陷上海。在侵入南京之前,日军与中国军队在黄浦江附近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惨无人道的厮杀,即闻名史册的“淞沪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损失数十万人。战后一月有余,日军疯狂烧杀抢掠,快速推进,兵分数路,大肆进攻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于12月13日攻陷首都(南京),在此后的极短的时间内,日军惨绝人寰地、手段极其残忍地屠杀了30余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开展的令人发指的大屠杀惨案,是极其野蛮的,极其残忍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的举行,是为悼念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并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其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完整记忆,而且也有利于全世界人民深刻认识和了解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悲剧和残酷事实,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一种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是由于纪念活动符合人民对正义的呼声,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上一些国家也举行相关的公祭活动,如波兰每年举行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每年8月9日在原子弹爆炸日举行国家公祭等等,国家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符合国际惯例,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政府大量销毁士兵与家人之间的往来书信、档案、文书等证据,并美化侵略历史,歪曲历史事实,造成还原历史真相、彻底清算战争罪责的困难。扰乱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必将有助于全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真相,有助于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记忆。

二、彰显国家意志,捍卫和平立场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达,更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日军侵华期间,肆意践踏中国大地,穷尽各种手段控制中国,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日本侵略军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犯下了累累血债。据史料记载,1937年至1945年间,仅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数个抗日根据地,日本侵略军残忍屠杀了中国普通民众318万人。骇人听闻的化学战、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等,在日军野蛮侵略中国的进程中,国际法在侵略日军者中荡然无存,在中国建立人体实验室,进行细菌实验,研制细菌武器,企图利用细菌战灭亡中国。恶名远扬的“第100部队”和“第731部队”等细菌战部队,参与人数达到数万人。他们还对活人进行细菌实验。每年活体实验的人数在500人左右。据史料记载,在1938年底至1945年期间,令人发指的“731部队”残害中国民众达三千余人[2]。日本侵略者战败后,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毒气弹,给所在地的百姓留下了安全隐患。日军侵华的目的之一就是对中国进行大肆经济掠夺,其掠夺的资源以便日本“以战养战”。最令人发指的是,日军侵华期间强征“慰安妇”,数以万计的中国妇女受到身心迫害。

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更惊骇的惨案发生在南京,南京城被日军侵占后进行大肆抢劫和焚烧,致使南京城1/3建筑被毁,财产损失数不胜数,残忍案件不胜枚举[3]。南京大屠杀是对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是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是对人格的粗暴践踏。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活动是党和政府对人权和生命权的尊重,对死难者的告慰。

发生在南京的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国家公祭仪式上升为国家行为,并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活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能够面对现实,开创未来,体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后的一种博大胸怀和自信。在改革开放前,保存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努力曾不被重视认可。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的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1985年前后,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外还在太平门、上新何、汉中门、草鞋峡、清凉山、煤炭港、武定门、栖霞寺、北极阁等处,建成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牌[4]。从1994年起,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同主办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20年未曾间断。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的行为,进一步体现了党和人民坦然面对历史,同时也体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鲜明态度。

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死灰复燃之势。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扭曲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犯罪行为,这是日本右翼势力惯用的伎俩,其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翻案,他们险恶的政治用心是任何对历史持公正客观态度的人士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上其他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必将会与包括日本右翼势力在内的任何企图否认历史、危害世界和平的集团做斗争。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从国家的层面驳斥和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是维护中华民族民族尊严、促进地区和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爆发77周年上的讲话,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侵略历史,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向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待日本右翼势力的严正立场[5]。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段灾难史使得中国人民始终以持之以恒的愿景去追求和平和维护和平。

三、牢记历史教训,传递历史智慧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中日两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经济差距、政治差距、武器差距等等,当时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日本[6]。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使日本快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迈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而中国则未能抓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机遇,经济日渐衰落,综合国力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南京大屠杀留给中国人民的最惨痛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总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历史得出的根本认识[7]。举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能深刻告诉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从而致力于国家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人要勇于承担建设伟大强国的历史重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國梦的早日实现。

铭记中华民族悲惨的历史教训,激起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应有的责任。经历悲惨命运的中国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强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活动,不仅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三十万死难同胞的深刻怀念,而且也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打破常规,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勇气和魄力,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宽容和气量[8]。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灾难和屈辱再次呈现在人民眼前,定能让国人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激发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不仅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对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但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小规模的冲突依然不断。因此,我们要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就必须牢记中华民族的古训“忘战必危”的警告。同时,努力做和平的使者,让和平的种子撒向每个人的心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举行,正是体现了我们对和平的追求以及和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应当让和平的阳光撒向世界的任何角落。

四、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和平发展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是挑起中日之间的矛盾,重启战争,而是要牢记历史,开创未来,促进中国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友好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的友好关系,国家公祭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和做法,如俄罗斯每年都在莫斯科红场公祭无名烈士,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年也举行国家公祭等等。因此,纪念南京大屠杀上升为国家行为,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勇气和担当。同时,进一步通过国家这一公祭平台,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一衣带水,中日之间有着历史悠久的友好关系。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不是翻历史的旧账,不是想挑起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上所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的举行是为了总结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时,中国人民注意把日本右翼势力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并寄希望于两国人民身上,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共同为世界不再有战火而努力。

总之,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其意义不仅在于时刻提醒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而且更在于中国人民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时代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建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

[2]波兰各地今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8周年[N].国际在线,2013-01-28.

[3]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1985-2010[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张宪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

[6]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7]陆束屏.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8]朱成山.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幸存者调查口述[Z].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和平
爱的长城
我的国,我的家
和平分手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演精彩瞬间集萃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
战争与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